广西钦州市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2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汉初以来诸侯王强大难治的问题基本解决。他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 2. 某校九年级(一)班历史兴趣小组希望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食品加工储存技术、耕作栽培技术、畜牧业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查阅的著作是(    )
    A、《史记》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 3.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 4. 北宋初期,为监督和牵制知州,宋太祖诏令设置一官职,有权参与州县财政管理和官吏的选任,参与州郡的刑狱案件等。这一官职是(    )
    A、刺史 B、节度使 C、通判 D、军机大臣
  • 5.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大量迁入以农田为主的中原地区,环境的改变,不允许他们再以打猎、放牧为生,不得不向汉人靠拢,学着耕地、打渔。这体现了(    )
    A、民族交融 B、经济重心南移 C、对外开放 D、元朝疆域的扩大
  • 6. 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属于清朝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是(    )
    A、设置台湾府 B、设置伊犁将军 C、设“广州十三行” D、建立八旗制度
  • 7. 洋务派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他们主张改变(    )
    A、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 B、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C、与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D、清朝的政治制度
  • 8. 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
    A、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 9.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1945年的作品《炮弹作花瓶》,(图中的文字为:炮弹作花瓶,天下永太平。子恺,卅四年九月二日作)。

    它体现了人民(    )

    A、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信心 B、对结束解放战争的渴望 C、对国共重庆谈判寄予厚望 D、对政协协议实施的期望
  • 10. 1949年10月1日,徐铸成在日记中写道:“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殆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也……三时,大会开始,毛主席等就位,鸣礼炮一百二十响,毛主席亲自升旗,用电动。”此日记记录的是(    )
    A、  一·二九运动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开国大典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11. 庄园可生产本身所需要的大部分产品,它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单位,很少需要对外交换。由此可知,西欧庄园(    )
    A、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B、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C、其产品主要是用来对外贸易的 D、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 12. 1789年7月14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下“今日无事”,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重要日子。因为这一天(    )
    A、  法国制宪会议召开 B、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D、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
  • 13.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使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 14. 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学习卡片,他整理了一组关键词:创建新式常备军、举办手工工场,推行文化教育、创办科学院、开启俄国近代化。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废除农奴制改革 C、十月革命 D、新经济政策
  • 15. 识图学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下图,该战争形势图所示的是(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美国独立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 16.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后,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及宣传以及“与劳工为伍”的实践,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党月慧《从五四运动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二:50年代初某月某日湖北一位况长给弟弟寄了一封信,信文如下:

    材料三:

    材料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赴广西考察……他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依靠勤劳智悬把口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要注重学习科学技术,用知识托起乡村振兴.

    ——摘编自《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新华社官方账号2021年4月27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2)、材料二的信中提到了哪两件当时的大事?任选其中一件并结合史实,说说其对巩固新中国政权起到的作用。
    (3)、请写出材料三中A、B两处相应的历史事件,并给此专题取一个合适的主题。
    (4)、根据材料四,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在哪一年取得了全面胜利?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重要作用?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广西的乡村振兴提出一点宝贵的建议。
  • 17. 对外贸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福建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海外贸易蓬兴的物质条件。为了加强对福建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政府除了设置专门的机构泉州市舶司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称为市舶条或市舶法,由市舶司贯彻执行。

    ——摘编自胡沦泽《宋代福建海外贸易的管理》

    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在1850年合著的《国际述评》中说到中国时指出:英国人用武力达到了五大港口通商的目的,中国市场很快就为英国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竞争不过机器工业。牢固的中华帝国遭受了社会危机,大批居民赤贫如洗。

    ——摘编自魏淑艳《马克思恩格斯论论鸦片战争》

    材料三:中国经济的腾飞,既有诸多“内因”,也有经济全球化这个“外因”。40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由游离其外到积极拥抱。中国的改革开放四大重要阶段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起点: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摘编自苏格《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形成海外贸易蓬兴的物质条件。宋朝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福建海外贸易的管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美战胜“中国工业”的根本武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武力”“达到了五大港口通商的目的”相关的历史事件并举出其中一个通商港口。
    (3)、根据材料三,我国经济腾飞的“外因”是什么?我们对这一“外因”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些国家甚至发起了贸易争端、贸易摩擦,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 18. 战争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给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九年级某班的同学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

    【列强的争斗】

    材料一:

    【中国的抗战】

    材料二:

    【冷战的发生】

    材料三:战后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由于双方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上存在着根本对立,昔日盟友必然会反目成仇,冷战是不可避免的.1947年美国对抗苏联的“冷战”政策的总体构想,也就是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摘编自朱东来主编《大国崛起(图文版)》

    【欧洲的联合】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了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并使西欧国家在经济上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合作态势。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欧洲国家不仅从战后的低靡状态中走出来,经济持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而且在国际社会中也获得了较强的话语权。

    ——摘编自郝立英《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日本侵华的哪一事件?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苏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4)、从材料四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