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仿真模拟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1分)

  • 1. 古诗文名句默写。
    (1)、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激发人生思考。

    读一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让我们领悟到时空豆古不变而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读一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人借“”让我们有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 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有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2)、诵读经典诗文,可以修身养性。

    读一读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激励我们不畏艰险,勇于攀登:读一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感染着我们;读一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提醒我们要像莲花一样做到洁身自爱,不显媚态。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蓦然回首,初中生活已过一年,积( ) 着美好的回忆,传扬着斑斓的笑语!课堂是我们温xīn( )的港湾,追逐着理想;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贮满了希望。忘不了循循善诱、晦人不倦的师长,忘不了朝气篷勃、勤学好问的同窗。在人生的每一个考场,我们都将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为自己、也为母校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温xīn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

    改为       改为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小明和同学约好一起去看流星雨,8点钟小明不期而至 , 准时到达了约定地点。 C、这个杀人犯被称作“地狱之手”,是当之无愧的。 D、对于家长的反对态度,他不以为然 , 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
  • 4. 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______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________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_______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______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蕴藏 B、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蕴含 C、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蕴含 D、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蕴藏
  •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B、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C、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快? D、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中的“学”“诗”“铭”“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B、普希金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C、人们把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三种植物象征三种品格,松象征刚毅坚强,竹象征操守气节,梅象征高洁典雅。 D、《海底两万里》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同时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 7.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要想建立中国的音乐学派,也应当扎根在中国音乐、戏曲、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化根基上。

    ②一次采风,刚踏上大草原,一位同行的京剧名家就开心往地上一坐,脚一盘,唱起了京剧。

    ③西方音乐学派众多,多是建立在本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

    ④我也喜欢京剧,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京剧这么美、这么雅致。

    ⑤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首先要解决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

    A、①③⑤②④ B、⑤②④③① C、②④③⑤① D、⑤③①④②
  • 8. 名著阅读。
    (1)、“说话呀!楞着算得了事吗?到底是怎回事?”“你走吧!”A好容易找到了一句话:“走吧!”“你看家?”高妈的气消了点。“见了先生,你就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这像什么话呀?”高妈气得几乎要笑。

         选段中的A是谁?“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这句话指的是原著中的哪个情节?在该情节中体现了A怎样的性格特点?

    (2)、B明白我的意思,示意我跟他走。我们回到了艇上。我脱去潜水服,跟着他进了客厅。“阿罗纳克斯先生,”他对我说,“必须豁出去了,否则我们就会被这些海水结成的冰给封死在这儿,如同被封死在水泥里一样。”“没错!”我说,“可是,怎么个豁出去法儿?”

    选段中的B是谁?结合原著内容,鹦鹉螺号被彻底困住的原因是什么?选段中“我”提到“怎么个豁出去法儿?”,后来B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海水结冰的威胁?

  • 9. 综合性学习

    实验初中初一年级学生3月30日举行了踏青活动,并开展了“话说清明节”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我来提取】材料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节俗丰富,主要包括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1)、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有关清明的节期、、功能。

    【我来评价】现象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现象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并简述理由。
    (3)、上联:

    下联:祭祖,缅怀祖先恩情。

二、阅读理解(共39分)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注]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羡/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抚   ②反  ③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②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了。父亲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上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远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给下面词语中划线字注音。

       所向披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考试

    挥汗如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4)、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哪些含义?
    (5)、此时,你正在期末考试的“麦田”里奋战,相似的角色一定让读完此文的你心潮澎湃吧。请联系文章主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50字左右。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片片蝶衣生

    镯耳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动,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牌,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我在这片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⑤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躊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涧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⑥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徙,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⑦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1)、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
    (2)、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作文(50分)

  • 14. 日子中少不了一些滋味。醋是酸的,糖是甜的,药是苦的,盐是咸的……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事物也有滋味,不是尝出来的,是感受到的。滋味,是一段历史,是一份记忆,一首新曲。酸甜苦辣,走过的日子中有那么多滋味,你“尝”到了吗?请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