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22——群落(2)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2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 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 3. 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 4. 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 5. 下列属于原生演替的是(    )
    A、农田演替成森林 B、荒漠演替成森林 C、裸岩演替成森林 D、草原演替成森林
  • 6. 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
    A、荒漠 B、苔原 C、草原 D、森林
  • 7.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 8. 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 9. 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 10. 北方针叶林的两栖类栖息在草本层中,苇莺主要在灌木层活动,柳莺则出没在树冠层,这体现了群落的(    )
    A、时间结构 B、垂直结构 C、水平结构 D、演替现象
  • 11. 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 12. 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 13. 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二、综合题

  • 14.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e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 , 依据是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
  • 15. 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2 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16. 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栽培措施可以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增加产量等目的。回答下列问题:
    (1)、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中,在植株之间去除杂草并进行松土的一项栽培措施,该栽培措施对作物的作用有(答出2点即可)。
    (2)、农田施肥的同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此时浇水的原因是(答出1点即可)。
    (3)、农业生产常采用间作(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农田上间隔种植两种作物)的方法提高农田的光能利用率。现有4种作物,在正常条件下生长能达到的株高和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的光照强度)见下表。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角度考虑,最适合进行间作的两种作物是 , 选择这两种作物的理由是

    作物

    A

    B

    C

    D

    株高/cm

    170

    65

    59

    165

    光饱和点/μmol·m-2·s-1

    1 200

    1 180

    560

    623

  • 17. 某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以森林群落为主体,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 , 因而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该森林群落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外貌变化,即群落的明显,这也是群落结构的一种表现。
    (2)、在森林群落中,大气 CO2 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直接相关。 CO2 可在大气圈和的界面上进行交换而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通过作用而重返大气。
    (3)、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18. 回答下列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大熊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
    (3)、当受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应包括的动物有植食性动物、(答出2点即可)。
  • 19. 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 20.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样地

    指标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全氮(g·kg-1)

    草本植物种数(种)

    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1

    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

    弃耕地(对照)

    0.26

    0.09

    1.1

    3.1

    0.6

    禁牧草地

    0.66

    0.36

    2.6

    9.4

    1.7

    人工灌木林

    0.77

    0.42

    2.8

    7.4

    0.8

    人工乔木林

    1.37

    0.27

    1.6

    10.0

    1.1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
  • 21. 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 , 导致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 22. 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 , 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23. 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种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答出一点即可)。
  • 24. 根据题干,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 分解者通过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三、实验探究题

  • 25. 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 B、 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树种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法,理由是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