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21——种群(2)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2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00个个体 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 2.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 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 4.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 5. 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 6. 将大肠杆菌加入到10mL液体培养基中,种群按逻辑斯谛增长方式增长。当数量增长到N时,不再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 B、该种群增长最快时,种群数量约为N/2 C、在种群增长的过程中K值不断增加 D、若仅将培养基的量减少至5mL,则K值变小
  • 7. 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 8. 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 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 9.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 10. 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 11. 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 12. 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 13.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 14. 种群密度是种族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面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细胞,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 15. 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二、双选题

  • 16. 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 17. 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甲基绿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 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用于观察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

三、综合题

  • 18. 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
  • 19. 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者。
    (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

    (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
    (4)、综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

    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        B.北极狐捕食海鸟

    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        D.海鸟数量减少

    北极狐引入并定居→→植物群落变化

  • 20. 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调节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为什么?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生物措施有
  • 21. 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2 点即可)。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22. 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 23. 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型,且种群数量为时 , 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四、实验探究题

  • 24. 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 B、 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树种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密度/株 ·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法,理由是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