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12——遗传的基本规律(2)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2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YR∶ Yr∶yR∶yr=1∶1∶1∶1。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1/16 B、1/8 C、1/4 D、1/2


  • 2. 有些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无生育能力,原因是其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a,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Ⅱ-1的基因型为XaY B、Ⅱ-2与正常男性婚后所生后代的患病概率为1/4 C、I-1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或母亲 D、人群中基因a的频率将会越来越低
  • 3. 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果蝇M为红眼杂合体雌蝇 B、果蝇M体色表现为黑檀体 C、果蝇N为灰体红眼杂合体 D、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体
  • 4. 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B、n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 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 D、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 5. 小家鼠的某1个基因发生突变,正常尾变成弯曲尾。现有一系列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与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随机交配获得F2。F2雌性弯曲尾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

    杂交

    P

    F1

    组合

    弯曲尾

    正常尾

    1/2弯曲尾,1/2正常尾

    1/2弯曲尾,1/2正常尾

    弯曲尾

    弯曲尾

    全部弯曲尾

    1/2弯曲尾,1/2正常尾

    弯曲尾

    正常尾

    4/5弯曲尾,1/5正常尾

    4/5弯曲尾,1/5正常尾

    注:F1中雌雄个体数相同

    A、4/7 B、5/9 C、5/18 D、10/19
  • 6. 某种小鼠的毛色受AY(黄色)、A(鼠色)、a(黑色)3个基因控制,三者互为等位基因,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并且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不计入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基因型 B、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表现型 C、若1只黄色雄鼠与若干只黑色雌鼠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鼠色个体与黑色个体 D、若1只黄色雄鼠与若干只纯合鼠色雌鼠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个体与鼠色个体
  • 7. 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 8. 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现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使果蝇的直翅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B、果蝇的翻翅对直翅为显性 C、F1中翻翅基因频率为1/3 D、F1果蝇自由交配,F2中直翅个体所占比例为4/9
  • 9. 如图是雄性哺乳动物体内处于分裂某时期的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 B、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C、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只产生2种基因型的精子 D、A,a和D,d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10. 甲型血友病(HA)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A基因突变为a所致。下列关于H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HA是一种伴性遗传病 B、HA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C、XAXa个体不是HA患者 D、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HA
  • 11. 若某哺乳动物毛发颜色由基因De(褐色)、Df(灰色)、d(白色)控制,其中De和Df分别对d完全显性。毛发形状由基因H(卷毛)、h(直毛)控制。控制两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基因型为DedHh和DfdHh的雌雄个体交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De对Df共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6种表现型 B、若De对Df共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12种表现型 C、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9种表现型 D、若De对Df完全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8种表现型
  • 12. 某植物的野生型(AABBcc)有成分R,通过诱变等技术获得3个无成分R的稳定遗传突变体(甲、乙和丙)。突变体之间相互杂交,F1均无成分R。然后选其中一组杂交的F1(AaBbCc)作为亲本,分别与3个突变体进行杂交,结果见下表:

    杂交编号

    杂交组合

    子代表现型(株数)

    F1×甲

    有(199),无(602)

    F1×乙

    有(101),无(699)

    F1×丙

    无(795)

    注:“有”表示有成分R,“无”表示无成分R

    用杂交Ⅰ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R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中有成分R植株所占比例为(   )

    A、21/32 B、9/16 C、3/8 D、3/4
  • 13. 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桔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桔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桔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桔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突变形成的桔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自然繁育条件下,桔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桔红带黑斑品系
  • 14. 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
    A、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D、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 15. 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25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36 的基因型不同 C、1 与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正常孩子的概率为25/51 D、34 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

二、多选题

  • 16.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000.甲、乙家系中两患者的外祖父均表现正常,家系乙Ⅱ-2还患有红绿色盲。两家系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部分序列,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家系甲Ⅱ-1和家系乙Ⅱ-2分别遗传其母亲的DMD致病基因 B、若家系乙Ⅰ-1和Ⅰ-2再生育一个儿子,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比患一种病的概率低 C、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8 D、人群中女性DMD患者频率远低于男性,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4000

三、综合题

  • 17.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纯合不抗除草剂水稻(2n)(甲),获得转基因植株若干。从转基因后代中选育出纯合矮秆抗除草剂水稻(乙)和纯合高秆抗除草剂水稻(丙)。用甲、乙、丙进行杂交,F2结果如下表。转基因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外源基因可插入到不同的染色体上。高秆(矮秆)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独立遗传,高秆和矮秆由等位基因 A(a)控制。有抗除草剂基因用B+表示、无抗除草剂基因用 B-表示

    杂交组合

    F2的表现形式及数量(株)

    矮秆抗除草剂

    矮秆不抗除草剂

    高秆抗除草剂

    高秆不抗除草剂

    甲×乙

    513

    167

    0

    0

    甲×丙

    109

    37

    313

    104

    乙×丙

    178

    12

    537

    36

    回答下列问题:

    (1)、矮秆对高秆为性状,甲×乙得到的F1产生种配子。
    (2)、为了分析抗除草剂基因在水稻乙、丙叶片中的表达情况,分别提取乙、丙叶片中的RNA并分离出 , 逆转录后进行PCR扩增。为了除去提取 RNA中出现的DNA污染,可采用的方法是
    (3)、乙×丙的 F2中,形成抗除草剂与不抗除草剂表现型比例的原因是
    (4)、甲与丙杂交得到F1 , F1再与甲杂交,利用获得的材料进行后续育种。写出F1与甲杂交的遗传图解。
  • 18. 果蝇众多的突变品系为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摩尔根等人选育出M-5品系并创立了基于该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可通过观察F1和F2代的性状及比例,检测出未知基因突变的类型(如显/隐性、是否致死等),确定该突变基因与可见性状的关系及其所在的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控制这2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
    (2)、如图示基于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在F1代中挑出1只雌蝇,与1只M-5雄蝇交配,若得到的F2代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F2代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和 , 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果蝇的细胞内。

    (3)、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中的突变(从突变①、②、③中选一项),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使胚胎死亡。

    密码子序号

    1…4…19  20…540

    密码子表(部分):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

    突变①↓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C…ACC  UUA…UAG

    AAC:天冬酰胺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ACU、ACC:苏氨酸

    突变②↓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A…ACU  UUA…UAG

    UUA:亮氨酸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AAA:赖氨酸

    突变③↓

    UAG、UGA:终止密码子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GA…UAG

    …表示省略的、没有变化的碱基

    (4)、图所示的突变检测技术,具有的①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基因突变;②缺点是不能检测出果蝇基因突变。(①、②选答1项,且仅答1点即可)
  • 19. 水稻雌雄同株,从高秆不抗病植株(核型2n=24)(甲)选育出矮秆不抗病植株(乙)和高秆抗病植株(丙)。甲和乙杂交、甲和丙杂交获得的F1均为高秆不抗病,乙和丙杂交获得的F1为高秆不抗病和高秆抗病。高秆和矮秆、不抗病和抗病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B(b)位于11号染色体上,某对染色体缺少1条或2条的植株能正常存活。甲、乙和丙均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甲、乙和丙体细胞的染色体DNA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甲的染色体DNA相对含量记为1.0)。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分析乙的核型,取乙植株根尖,经固定、酶解处理、染色和压片等过程,显微观察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其中酶解处理所用的酶是 , 乙的核型为
    (2)、甲和乙杂交获得F1 , F1自交获得F2F1基因型有种,F2中核型为2n-2=22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3)、利用乙和丙通过杂交育种可培育纯合的矮秆抗病水稻,育种过程是
    (4)、甲和丙杂交获得F1 , F1自交获得F2写出F1自交获得F2的遗传图解。
  • 20. 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产量等多个性状常优于双亲,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种子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已有七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主要种植粳稻。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 , 进化形成的。
    (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F1(分别表示为籼-仙,籼-粳,粳-粳)。统计F1的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平均优势(数值越大,杂种优势越明显),结果如图1。可知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

    (3)、尽管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但由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制约籼-粳杂种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1、A2和B1、B2)有关。通常情况下,籼稻的基因型为A1A1B1B1粳稻为A2A2B2B2。A1A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2的雌配子不育;B1B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B2的雄配子不育。

    ①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粳稻产生F1及F1自交获得F2的示意图,用以解释F结实率低的原因

    ②为克服粗-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过程如图2。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A1A1B1B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A2A2B2B2的籼稻,原因是F1(A1A2B1B2)产生基因型为的配子不育。

                                         

    ③在产量低的甲品系水稻中发现了A、B基因的等位基因A3、B3(广亲和基因),含有广亲和基因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请写出利用甲品系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稻的流程。(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 21. 某昆虫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杂交编号及亲体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Ⅰ(红眼♀×白眼♂)

    F1

    1红眼♂∶1红眼♀∶1白眼♂∶1白眼♀

    Ⅱ(黑体红眼♀×灰体白眼♂)

    F1

    1灰体红眼♂∶1灰体红眼♀∶1灰体白眼♂∶1灰体白眼♀

    F2

    6灰体红眼♂∶12灰体红眼♀∶18灰体白眼♂∶9

    灰体白眼♀∶2黑体红眼♂∶4黑体红眼♀∶6黑体白眼♂∶3黑体白眼♀

    注:F2由杂交Ⅱ中的F1随机交配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杂交Ⅰ的F1中选择红眼雌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红眼♀∶白眼♂=1:1:1。该子代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不为3:1的原因是 , 同时也可推知白眼由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2)、杂交Ⅱ中的雌性亲本基因型为。若F2灰体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3种表现型,F3中灰体红眼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3)、从杂交Ⅱ的F2中选择合适个体,用简便方法验证杂交Ⅱ的F1中的灰体红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
  • 22. 小麦的面筋强度是影响面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制作优质面包需强筋面粉,制作优质饼干需弱筋面粉等。小麦有三对等位基因(A/a,B1/B2 , D1/D2)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合成不同类型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从而影响面筋强度。科研人员以两种纯合小麦品种为亲本杂交得F1 , F1自交得F2 , 以期选育不同面筋强度的小麦品种。相关信息见下表。

    基因

    基因的表达

    产物(HMW)

    亲本

    F1

    育种目标

    小偃6号

    安农91168

    强筋小麦

    弱筋小麦

    A

    +

    +

    +

    +

    -

    B1

    -

    +

    +

    -

    +

    B2

    +

    -

    +

    +

    -

    D1

    +

    -

    +

    -

    +

    D2

    -

    +

    +

    +

    -

    注:“+”表示有相应表达产物;“-”表示无相应表达产物

    据表回答:

    (1)、三对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小麦面筋强度的影响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在F1植株上所结的F2种子中,符合强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 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3)、为获得纯合弱筋小麦品种,可选择F2中只含产物的种子,采用等育种手段,选育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纯合品种。
  • 23. 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24. 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

四、实验探究题

  • 25.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通过诱变培育出一个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为了阐明半矮秆突变体S是由几对基因控制、显隐性等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试验,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2表现型及数据分析,油菜半矮杆突变体S的遗传机制是 , 杂交组合①的F1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比例相等,自交时雌雄配子有种结合方式,且每种结合方式机率相等。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
    (2)、将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轩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为三种类型,全为高轩的记为F3-Ⅰ,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Ⅱ,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③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Ⅲ。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基因型为(用A、a;B、b;C、c……表示基因)。用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进行相互杂交试验,能否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 26. 我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H)与野生稻(D)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并辅以分子检测技术,选育出了L12和L7两个水稻新品系。L12的12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耐缺氮基因TD),L7的7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基因SD),两个品系的其他染色体均来自于H(图1)。H的12号和7号染色体相应片段上分别含有基因TH和SH。现将两个品系分别与H杂交,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对实验一亲本及部分F2的TD/TH基因进行检测,对实验二亲本及部分F2的SD/SH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带型表示(图2)。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建立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完成了水稻条染色体的DNA测序。
    (2)、实验一F2中基因型TDTD对应的是带型。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和Ⅲ的个体数量比为
    (3)、实验二F2中产生带型α、β和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已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填“SD”或“SH”)基因。
    (4)、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图3)。主要实验步骤包括:①;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
    (5)、利用X和H杂交得到F1 , 若F1产生的无活性花粉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雌配子均有活性,则F2中与X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27. 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

    实验

    亲本

    F1

    F2

    甲×乙

    1/4缺刻叶齿皮,1/4缺刻叶网皮

    1/4全缘叶齿皮,1/4全缘叶网皮

    /

    丙×丁

    缺刻叶齿皮

    9/16缺刻叶齿皮,3/16缺刻叶网皮

    3/16全缘叶齿皮,1/16全缘叶网皮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实验②,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
    (2)、甲乙丙丁中属于杂合体的是
    (3)、实验②的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
    (4)、假如实验②的F2中缺刻叶齿皮∶缺刻叶网皮∶全缘叶齿皮∶全缘叶网皮不是9∶3∶3∶1,而是45∶15∶3∶1,则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中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 , 判断的依据是
  • 28. 果蝇的灰体对黄体是显性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控制: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用B/b表示)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灰体纯合子雌果蝇和黄体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以获得黄体雌果蝇。(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过程。)
    (2)、若用黄体残翅雌果蝇与灰体长翅雄果蝇(XAYBB)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 , F1相互交配得F2 , 则F2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黄体长翅:黄体残翅= , F2中灰体长翅雌蝇出现的概率为
  • 29.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利用玉米纯合雌雄同株品系M培育出雌株突变品系,该突变品系的产生原因是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s突变为ts,Ts对ts为完全显性。将抗玉米螟的基因A转入该雌株品系中获得甲、乙两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现正常,乙植株矮小。为研究A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1∶1

    (1)、实验一中作为母本的是 , 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性别表现为 (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雄同株和雌株)。
    (2)、选取实验一的F1抗螟植株自交,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约为2∶1∶1。由此可知,甲中转入的A基因与ts基因 (填:是或不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是。若将F2中抗螟雌雄同株与抗螟雌株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3)、选取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约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转入的A基因 (填:位于或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 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预期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对F1的繁殖造成影响,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断这一影响最可能是。F2抗螟矮株中ts基因的频率为 , 为了保存抗螟矮株雌株用于研究,种植F2抗螟矮株使其随机受粉,并仅在雌株上收获籽粒,籽粒种植后发育形成的植株中抗螟矮株雌株所占的比例为
  • 30. 已知黑腹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偶然出现的XXY个体为雌性可育。黑腹果蝇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现有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实验①与实验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
    (2)、理论上预期实验①的F2基因型共有种,其中雌性个体中表现上图甲性状的概率为 , 雄性个体中表现上图乙性状的概率为
    (3)、实验②F1中出现了1只例外的白眼雌蝇,请分析:

    Ⅰ.若该蝇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则该蝇的基因型为

    Ⅱ.若该蝇是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的,则该蝇产生的配子为

    Ⅲ.检验该蝇产生的原因可用表现型为的果蝇与其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