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卷(2)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18 类型:一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回答问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汤姆•索亚,6月17日大约半夜时分,你在什么地方?”

    看见印江•乔埃那张冷酷的脸,汤姆舌头僵住了。讲不出话来。听众们屏息敛气静听,可是话还是没有说出来。然而,过了几分钟,这孩子恢复了一点气力,勉强提高了声音,但仍旧只有部分人能听清楚他的话:

    “在坟地!”

    “请你稍微大点声。别害怕。你是在……”“在坟地。”

    印江•乔埃的脸上迅速闪过一丝嘲弄的微笑。“你是在霍斯•威廉斯的坟墓附近的什么地方吗?”

    “是的,先生。”

    “大点声——再稍微大点声。距离有多远?”

    “就像我离您这么远。”

    “你是不是藏起来了?”

    “是藏起来了。”

    “什么地方?”

    “藏在坟边的几棵榆树后面。”印江•乔埃吃了一惊,别人几乎没有察觉到。

    “还有别人吗?”“有,先生。我是和……”

    “别忙——等一下。你不要提及你同伴的名字。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会传问他的。你到那里去,带着什么东西吗?”

    汤姆犹豫着,不知所措。

    “说出来吧,孩子你别害怕。说真话总是让人敬佩的。带了什么去的?”

    “就带了一只——呃——一只死猫。”人们一阵哄笑。法官把他们喝止住了。“我们会把那只死猫的残骸拿来给大家看的。现在,孩子,你把当时发生的事说出来——照实说——什么也别漏掉,别害怕。”

    汤姆开始说了一起初有些吞吞吐吐,可是渐渐地喜欢这个话题了,于是,就越说越流畅自如;没过多久,除了他在说话外别无其他声音,每双眼睛都在盯着他;人们张着嘴,屏住呼吸,兴致盎然地听他讲述着这个传奇般的经历,一点都没注意到时间,都被这个恐怖而又魅力十足的历险吸引住了。

    说到后来,汤姆觉得好像有神的力量相助,他似乎有了无畏的勇气,于是他接着说:“……医生一挥那木牌,莫夫•波特就应声倒在地上,我亲眼看到的,他当时是昏过去了。趁医生没注意的时候,印江•乔埃拿着刀偷偷地过来,狠狠就是一下……

    “哗啦!”那个野蛮人闪电一般,朝窗口窜去,冲开所有阻挡他的人,印江·乔埃逃跑了

    (1)、给短文拟个小标题:
    (2)、短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把比作 , 这样写的好处是
    (3)、“这个恐怖而又魅力十足的历险”指的是(    )
    A、重返山洞,寻找宝藏。 B、在山洞里迷了路,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C、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 D、到墓地试胆量时目睹了一起凶杀案。
    (4)、短文对汤姆的描写生动细腻,汤姆先是“”终于开始说了,起初“”,接着越说越“”。最后一吐为快,指出坟场杀人案的凶手就是
    (5)、汤姆是个怎样的人?请你作出合理的评价。
    (6)、故事的结局会如何?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样写?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 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_______)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_______),我们(_______)有缺点,(_______)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_______)你说得对,我们(_______)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材料二: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人民军队的力量,根基在人民。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就一定能够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在材料一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2)、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材料的内容。

    材料一:

    材料二:

    (3)、针对这两则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两则材料都提出了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C、两则材料中所展现的精神一脉相承,都强调了要时刻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
    (4)、联系实际,选择一个能够体现“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的事例写一写。(可以写楷模、英烈等先进代表,也可以写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
  • 3. 课外阅读。

    半瓶阳光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新鲜的世界。

    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在那里,像一棵小树。她伸出手,不时地在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能!”她的手指向不远的地方,那里放着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我捉了半瓶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了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阳光了。

        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捉住了阳光?”

        “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女儿说。

        我往远处望去,只见前边的一条小河里泛起明亮的波纹。

        “捉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瓶子里。

        我伸出手,手心里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捉住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女儿慌忙扯住我的衣服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着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阳光。看见我从书堆中抬起头,她就冲我招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有一条河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太阳渐渐落山了,光线也暗下来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溜走了。”我看到她瓶子里的阳光只剩下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色暗了,我打开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本是成人的父亲。

    (1)、请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描写,表现了女儿的心情。
    (3)、关于太阳落山,女儿和“我”的理解不同在哪里?
    (4)、下列对“儿童本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成人的生活受到了种种禁锢,阻碍了他们的想象力。 B、表达了父亲对女儿丰富的想象力的由衷称赞。 C、突出了儿童富有童心,成人不用努力就可以轻松拥有童心。
  • 4. 课外阅读。

    玲玲看见妈妈的桌子上放着几颗带有红色花纹的石子( )就问( )妈妈( )这是什么石子( )妈妈说( )这是雨花石( )接着( )妈妈给玲玲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

        那是1946年的一个夏日,天快亮时,一辆汽车在雨花台的一个荒冈上停了下来。敌人从车上押下一个头发凌乱,被绑着的衣服破烂的人,这个人被打得浑身是血,但他脸上的神情依然是那样坚定。不一会儿,敌人从刺刀丛中推出来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这男孩一看被绑着的人是自己的爸爸,就一下子扑到了爸爸的身上。敌人恶狠狠地把男孩拉开,并威胁男孩说:“你爸爸已经死到临头了,只要你求求他,让他交出地下党的名单,他就可以活命。不然,连你的小命也保不住!”

        男孩没有说话,他倔强地瞪了敌人一眼,走到爸爸跟前,紧紧地搂住爸爸说:“爸爸,我永远爱你!”爸爸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望着东方黎明的曙光,说:“孩子,黑暗就要过去,天就要亮了。”父子俩向敌人投去轻蔑的目光。

        敌人恼羞成怒,下令开枪。枪响了,爸爸倒在血泊之中,男孩被敌人拖走了。

        这天晚上,男孩在敌人的拷打下什么也没说。敌人只好把他扔了出来。男孩摸黑来到雨花台,在爸爸牺牲的地方,他摸到了一颗雨花石。第二天,他带着这颗染着爸爸鲜血的雨花石找到了党组织,做了一名地下小交通员……

        妈妈的故事讲完了,小交通员的光辉形象立刻浮现在玲玲的脑海里。玲玲又看了看桌子上摆着的这几颗带有红色花纹的石子,她觉得这几颗雨花石更加可爱了。

    (1)、在第1自然段的“( )”内加上合适的标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突出了
    (3)、下列对“他倔强地瞪了敌人一眼,走到爸爸跟前,紧紧地搂住爸爸”这句话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孩对敌人非常憎恨。 B、男孩不愿离开爸爸。 C、男孩宁愿和爸爸一起被敌人杀害,也不向敌人屈服。 D、男孩很倔强。
    (4)、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5)、为什么玲玲觉得这几颗雨花石更加可爱了?
  • 5. 课外阅读。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上,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本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了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问:“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不了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放学回来后,照例跑到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

        孩子瞪大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之后 ,孩子哽咽着问母亲:“ 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给孩子擦眼泪。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株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着说:“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孩子呆呆地望着花盆,觉得心里空空的。             (有改动)

    (1)、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憧憬”的意思是。用“——”画出该段中能体现该词语意思的句子。
    (2)、随着事情的发展,孩子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读短文,把表格补充完整。

    事情的发展

    花盆里长出小瓜苗

    母亲拔掉小瓜苗

    母亲忽略孩子

    借画表达的想法

    孩子的心情

    (3)、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孩子对小瓜苗的思念和惋惜。 B、表现了孩子纯真的童心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C、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行为的不满。
    (4)、将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句子与下面的句子进行对比,从表达感情的方式这一角度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链接: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那个星期天》

    (5)、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题目“忽略”的含义。
  • 6. 课外阅读。

    老人与海(节选)

        桑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马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儿背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孩子每次见到老头儿空船而归,总要帮他拿拿东西。孩子为老头儿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

        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当晚老头儿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了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

        醒后他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天还没有亮,老头儿已经放下鱼饵。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钓竿急遽地进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经过判断,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屈服,老头儿把钓丝背在脊背上,但是作用不大,小船向西北方漂去。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地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地回忆往事。太阳升起后,老头儿发觉鱼还没有疲倦,鱼开始不安分了。老头儿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儿,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面,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长。老人和大鱼一直僵持着,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把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扎进鱼身。鱼仰身朝天,它终于死了。

        老头儿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儿见到第一条鲨鱼。他用鱼叉杀死了它,同时也失去了鱼叉。后来老头儿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游来时,他已无法对付它们了。船驶进小港,船旁是硕大无朋的白色鱼骨架。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结论是:“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

        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儿,老头儿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离去后,老头儿睡着了,他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露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探出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他要扎的只是肉,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有改动)

    (1)、阅读梗概,完成练习。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 , 跟他经常在一起的人是

    ②老人已经天没有打到鱼了,终于在第天钓到了一条大鱼,但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最后老人回家时,大鱼只剩下了

    (2)、根据梗概的内容,将剩下的小标题补充完整。

    ①未打到鱼,仍不服输   ②

       ④一无所获,回到家中

    (3)、结合节选部分体会海明威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的特色,判断下面的译文哪一种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并说说理由。

    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

    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 7. 课外阅读。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为起点,税关前为终点,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以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整下桨节拍。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中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庆祝胜利的500响鞭炮。

    (有删改)

    (1)、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 , 涉及面之 , 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过端午节时的
    (2)、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为什么?

    ①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以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

    ②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3)、作者写了端午节这天家乡的习俗:、画“王”字、 , 其中重点写的是的习俗.
    (4)、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昊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如果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可以折叠51次,厚度竟然可以超过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子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线”。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エ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精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ロ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成不平凡。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1)、文章从四个方面述了折叠的内涵。
    (2)、引用名人名言是写作表达的好方法。下面这段话最适合放在第自然段。

    正如英国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3)、第④自然段中加点的字词“仅”“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对于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通过四渡赤水的例子来说明要想成功就必须走“之”字路线。 B、第③自然段通过引用名人名官和举出事例的方法未说明观点。 C、第③自然段罗・罗兰话语中“死”的意思是没有创新,缺乏新的生命活力。 D、第⑤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与“生于忧,死于安乐”是一致的
    (5)、我们如何把握好折叠的学问,让人生更加精彩?
  • 9. 课内外对比阅读。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选文主要写了
    (2)、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元宵节时的热闹景象?请找出来。
    (3)、北京的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4)、“几百盏”说明灯的 , “各形各色”说明灯的。作者着力描写灯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 10. 阅读回答问题

    北京的春节(节选)

    舒乙

    ①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②三样食品是春节至上元之间的食物:大年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蘸甜面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切小肚成丝。食时各样都夹一点儿,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可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

    ③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

    (1)、作者觉得祭灶仪式“最具戏剧性”“近乎开玩笑”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用麦芽糖来“贿赂”灶王爷,让他报喜不报忧。 B、家家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这个仪式。 C、供桌上的糖瓜儿最后还是被孩子们吃了。
    (2)、短文第②自然段中提到了三种食品,但作者仅重点介绍了一种——“”,它的特点是
    (3)、将短文与老舍《北京的春节》进行对比阅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主线来介绍春节习俗,本文则是选取了几个不同方面的习俗来写。 B、本文将祭灶作为重点来写,而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则没有写到这一点。 C、两篇文章都将过元宵节的习俗作为描写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