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以“理想”的形态表现自身。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强。

    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中庸”与“进取”就不是对立的,因为“中庸”是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争的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万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中庸”,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改造世界的勇气。

    中庸以“万物并育”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不同于一般进取精神的价值指向。

    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的进取,是强调“关系”的进取。中庸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它的重心在个体间、团体间、万物间。但是,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它所要求的秩序,是万物“并生”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的秩序。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必然要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

    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发展”权利、推崇“和平”手段的进取。“万物并育”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基于万物之生的,首先是其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是在万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权利。没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平”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最后,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生生”的价值。“生生”,在儒家看来,是“仁”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包括“赞天地之化育”。圣人“峻极于天”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的最普泛的表现。

    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宇宙共同体。中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一种源自天命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必须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

    材料二:

    《中庸》的作者致力于构建哲学思想,其动机缘于忧患意识。《中庸》表现出一种焦虑的心情。《中庸》反复引述孔子“道之不行”的话,主要是哀叹中庸之道的废弃,老百姓缺乏已久,常人不能坚守,小人则肆无忌惮。世上的一切坏事与麻烦,在《中庸》作者看来,都是中庸之道的毁坏所形成的。《中庸》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忧患精神,与中国文学的写作精神是相通的,中国文学写作精神出于忧患意识,即司马迁所说的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圣贤著书大抵起源于人生遭遇不幸。哲学的沉思与诗文的写作一样,大都起源于发愤之所为作也。

    《中庸》认为,世间之人,不管何种出身,大抵行事都是凭着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以一己之见去判断,去行事,鲜有不陷于偏私与无知的。《中庸》为此极言人们达到中庸看似容易,实则极难。《中庸》作者指出,世人不能做到中庸,一种是由于不明中庸之理,朱熹注孔子“道其不行矣夫”时指出:“由不明,故不行。”另一种则是虽然明于道理,但在实践上却难以做到,即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号、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孔子慨叹,世人皆曰知道中庸,但是被人驱遣到了陷阱之中而不知道。可见,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世上没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呢?原因是人们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唯圣人能够克服人性中的私欲。

    (摘编自袁济喜《〈中庸〉探赜:心性与审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与万物相争的现实存在着张力,儒家秉持这一理想积极进取以改造现实。 B、中庸理想高远,重视“秩序”的进取,强调“关系”的进取,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同于一般的进取精神。 C、《中庸》的作者出于忧患意识才致力于哲学沉思,与诗文写作一样,都重在表现人生遭遇的不幸。 D、为实现中庸的宏大理想,儒者响应“不可以不弘毅”的召唤,其具备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取精神取决于理想与现实间的张力,理想越大进取精神越强,现实越差进取精神越弱。 B、儒家“仁”最基本的表现是“生生”,最主要的要求是“爱人”,其次要求“发育万物”。 C、中庸以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必然会只采取“和平”手段,反对冲突与争斗。 D、《中庸》认为世人多凭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而“知”“行”是达到中庸的重要因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庸”理念的一项是(   )
    A、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和平崛起道路, 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C、新时代脱贫攻坚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让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人人需积极进取,只有刚健有为,才能改造世界;只要有决心,就可战胜自然。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采用的论证方法。
    (5)、梁惠王询问孟子如何实现王道,下面是孟子的回答。请结合材料内容对孟子的主张进行评价。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隐匿的王城

    杨海蒂

    站在高高的石峁古城上耳畔猎猎作响的朔风仿佛来自上古洪荒。

    放眼四望,东面是奔腾咆哮的黄河,西面是苍凉的黄土高坡,南面是沧桑的古长城,北面是苍茫的毛乌素沙漠。亘古不息的秃尾河、窟野河,从城址两侧浩浩荡荡流过。

    在这片比国家还要古老的土地上,在这比人类还要久远的“两河流域”,被定义为“改写中国文明史”的石峁遗址横空出世。

    这儿是陕北神木县高家堡镇,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区域。“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神木充满了奇迹,名称就是一个传奇。极富特色的明代古镇高家堡,古时为边陲要塞兵家重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陕北四大名堡之一,尤以“城小拐角大”“城小神灵大”闻名。

    这是一座面积至少一千万平方米三重结构的石城。想想看,一千万平方米是什么概念,有十四个北京故宫那么大!石城的核心区域是外城、内城和“皇城台”。这是一项超级工程,后来被确认为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最大史前古城”。

    “皇城台”是今人赋予的名称,它类似于玛雅金字塔结构,是王的宫殿,是他的权力高台,历经几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傲然屹立。等级分明“宫禁森严”的建筑格局,昭示威严的王权凛然不可侵犯;类似北京紫禁城的环套结构设计,开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之先河。

    壮观的皇城台下,构筑精良的城墙绵延数十公里,z 字形门道连接着内外瓮城,门道两侧有两两相对的四个门塾(岗哨),门道内侧是两座高大的南北墩台,距城门不远处有马面、角台等城防设施。这是一座完备的军事防城,是整个东亚地区史前最完善的城防体系,说明四千多年前此地战事频仍、政治格局复杂。看来,人类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是哪位盖世英豪建造起这座宏伟都城?是谁站在庄严的皇城台上号令天下?

    ①它是黄帝之墟;它是夏启之都;它是羌人之城;它是匈奴鬼方城;它是上古西夏都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每一个可能性的背后,又有多个其他的推测或疑虑冒出来。著名历史学家提出的“黄帝之墟”一说,最引人注目,最令人兴奋。很多人愿意相信:②这座众星拱月的塞上之城,这座气势恢宏的史前城池,这座上古时期的建筑巅峰之作 , 正是《山海经》中描述的“昆仑之坡”“黄帝的昆仑城”。对黄帝在陕北的行踪,《史记》《汉书》都有记载,况且石峁古城的初建年代与黄帝在陕北的活动时间大致吻合,而邻近石峁的桥山、肤施就有黄帝冢墓、黄帝祠堂,在时空上都接上了轨,由此似乎更能确定石峁古城距为黄帝之都。

    当然,这只是推测而非考证,至少证据还不够充分。考古界虽然少门户之见,却向来有信古派、疑古派之别。“石峁古城是黄帝之都”结论的产生,自然会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兴趣,也必然带来学者的质疑和争议。最激烈的反驳,依据于石峁古城“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只是一个传说”。

    哪个才是正解?被掩埋湮没数千年的石城缄默不语。或许,对于尚未确证的事情,最好的态度是偏向于怀疑?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人们被长城遮挡了视野,把中国古代史看作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过分夸大了中原文化的作用。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人类学家就在英金河畔的红山上嗅到了远古文明的气息。现代考古学家李济六十年前也排众而出,提出“长城以北列祖列宗”的观点并敦促同行:“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史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

    石峁古城存续了三百多年,③留给我们一座隐匿的废都,一个王朝的背影,一部上古的史诗。它是黄帝肇启之都,还是一段文明孤旅?它因何废弃,人们去了哪里?石峁古城的伟大,在于它还只开掘出冰山一角,就已见证了石峁古人强大的创造力,展示了史前中华先民的历史足迹和文明历程。石峁王国的辉煌,石峁古城的衰落,还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还有太多的谜团等待揭开谜底。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文明已先后绝迹,石峁文明能登上人类文明史的世界舞台吗?

    拭目以待。时间是最伟大的裁判者。

    (选自《延河》2019年第9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峁古城面积超过了一千万平方米,陕北四大名堡之最的尤以“城小拐角大”“城小神灵大”闻名的高家堡就位于其中。 B、为了战争的需要,四千多年前的人们修建了这座军事防城完备的宏伟都城,建立了整个东亚地区史前最完善的城防体系。 C、对于这座古城的修建者虽然有不同的观点,但因为它应和了《山海经》《史记》《汉书》的典籍的记载,所以更多的人认为是“黄帝之城”。 D、石峁古城的考古,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影响应该远比我们传统观点认为的范围要大的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看似满眼的沧桑 实则给人以苍劲雄浑之感 同时也突现了石峁古城的历史厚重感。 B、文章为了突出石峁古城的特点,既运用了形象的描写,也运用了具体的数据、类比、引用等多种方法来表现。 C、文章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历史的思考,内容看似庞杂,但以探究“石峁古城的主人是谁”这一主线贯穿始终,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D、文章最后两段主要以议论的笔调作结,包含了作者对石峁古城的赞颂和期待之情,这样作结更富于感染力。
    (3)、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手法,画横线的三处排比句在文中各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石峁古城“改写中国文明史”?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居正,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相徐阶辈皆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居正与中人冯保善。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盗贼为衰止。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疏上,留中。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言官请停苏、松织造 , 不听。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帝首肯之,有所蠲贷。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B、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C、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D、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古人“名”和“字”是分开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张居正,字叔大。 B、织造,明清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 C、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户籍、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D、《明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而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居正富有才华,深受重用。张居正年少才华过人,巡抚顾璘赏识他;宰相徐阶等人器重他;张居正劝皇帝尊崇两宫太后,皇帝把朝廷的大权全交给他。 B、张居正为政严苛,重惩盗贼。各地群盗起事抢劫府库,张居正下令捕获盗贼当即处死;盗贼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张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追捕犯人家属。 C、张居正劝谏皇帝节用,救济受灾地。皇帝修缮六宫,动用国库银两,张居正劝谏皇帝量入为出,节俭无谓开支,皇帝没答复;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 D、张居正公忠体国,皇帝厚待他。居正生病期间,皇帝频发敕令询问其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做药费;他去世后皇帝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②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5)、张居正作为少有的治世能臣,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他为改善国家财政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作答。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 , 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的轻柔,那样的温和,那样的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不断追赶的态势愈发突出,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可燃冰开采等诸多方面,中国都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足够令人自豪。(   )。

    当然,在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     , 还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     。对此,我们的企业要有充分认识和准备。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     ”。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自强之声,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     这样,不管是“狼来了”还是“狼走了”,都能从容应对。回顾历史,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系列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帆风顺  阻滞  设壁垒障  只有 B、一路顺风  掣肘  设壁垒障  只要 C、一帆风顺  掣肘  釜底抽薪  只有 D、一路顺风  阻滞  釜底抽薪  只要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值得充分肯定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以及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 B、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以及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值得充分肯定 C、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以及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值得充分肯定 D、值得充分肯定的是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以及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 B、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自强之声,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 C、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 D、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自强之声,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
  • 7. 把下面的五句话重新组成一个长单句,给“银联标准卡”下个定义。要求:句意明确连贯,可以增删个别语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银联标准卡”的卡面加贴有“银联”标识。

    ②“银联标准卡”是国际标准银行卡。

    ③“银联标准卡”是由国内各发卡机构发行的。

    ④“银联标准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符合国际标准。

    ⑤“银联标准卡”的卡号是以“62”开头。

  • 8.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请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这幅漫画,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