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永康片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

  • 1. 古诗文默写。
    (1)、 , 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 , 悠悠我思。(《诗经•郑风•子衿》)
    (3)、微君之故,?(《诗经•邶风•式微》)
    (4)、八月湖水平,。(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诗经•周南•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表达了主人公漫漫长夜难以成眠的相思之苦。
    (6)、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
    (7)、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 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保尔不知不觉走到松林跟前,在岔路口停住了。右边是阴森森的老监狱,有一道高高的尖头木栅栏,把它和松林隔开。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是在这里,在这空 kuàng 的广场上,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被绞死了。保尔在原来设置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走向陡坡,顺坡下去,到了埋葬烈士的墓地。

    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在坟墓周围摆上 了用云杉枝编的花圈,像给这块小小的墓地修了一道绿色的围墙。陡坡上挺 bá的松树高高矗立,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

    这里是小城的边缘,寂静而冷清。松林在低语,春天的大地在复苏,散发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同志们就是在这里英勇就义的。他们为那些出生即贫贱、落地便为奴的人能过上美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路口   空 kuàng     挺 bá     木

    (2)、“绿草如茵”中“茵”的意思是:;“英勇就义”中“义”的意思是:
    (3)、将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4)、①请概括选段的故事情节。

    ②请根据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简要说说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 3.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禄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阔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日)

    (1)、本段文字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的一部分,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德艺俱备,”的艺术家。
    (2)、文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应改为       ②应改为

    (3)、傅雷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4)、腰封,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请从书的内容、影响等方面,为《傅雷家书》写一段腰封推荐词,50字左右。
  • 4.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本册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

    关键词:母爱 课文题目:《金色花》

    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泰戈尔的《金色花》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关键词:

    课文题目:   

    理由:

二、阅读(55分)

  • 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祖父和他的牛

    ①祖父爱牛,是因为从小就与牛打交道。对地处浙东四明山麓的小山村而言,耕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没有耕牛,庄稼的收成就无法保障。因为家里养了牛,孩提时的祖父,白日便天天与牛在一起。

    ②我从小寄养在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颇能感受祖父对牛的爱怜。祖父赶牛耕田时,似乎很少吆喝,虽手握竹鞭,但那竹鞭小得似乎只能用来挠痒,且只是悬而不抽。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③渐渐地,我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每当田间休息时,祖父并不急于吃我送去的点心,而是将牛牵到田塍旁的水渠边,先让牛饮水解渴,再让它吃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草料。看着牛不慌不忙、舒心惬意地吃着草,祖父这才安心地坐下来吃点心。可不知为何,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盯着耕牛,我心里想祖父怎么这么不放心呢?“你看,这畜生又来了,拍死你!”不一会儿,只见祖父一把放下碗和筷,像离弦的箭一样,腾地冲向耕牛,用他那长着老茧但却结实有力的手“啪”地按向耕牛的臀部一侧。未等我反应过来,祖父已经带着他的战利品回来了。原来,他拍死了一只体积硕大的牛虻。他神情严肃地说:“这牛虻最讨厌,总是吸牛的血,若时间长了,叮咬的次数多了,牛会生病的。”

    ④每次耕田回来,祖父总是赶牛下溪滩,用他那把自制的大板刷替耕牛洗澡。到了暑天的晚上,祖父还会在牛棚一隅点上一堆驱坟蝇的草,以确保耕牛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好好恢复体力。冬天是耕牛歇息的时光,一般养牛者只是牛给准备一些稻草吃就完事了。然而,祖父还是会千方百计地去一些山坡暖阳处找寻青草。即便是准备稻草,他也是精心挑选。牛棚的窗户破漏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自己动手去修。年三十的傍晚,他还会烧一锅粥并掺和些蔬菜给牛吃。他笑呵呵地对家人说:“人要过年,可别忘了牛。没有牛的帮助,哪来丰收?”同样的牛,大凡经祖父打理过的总是长得格外的膘肥和健壮。按祖父的说法,那就是“一分投入一分产出,放水则必缩水”。

    ⑤养了这多年的牛,牛会老,也会死,村里人称为“倒”。按照传统的习惯,以及当年的政策规定,牛只有“倒”了,才可宰牛并分配给各家各户。祖父祖母家,有时能分到一二斤牛肉。无论是宰牛的现场抑或家里烧煮牛肉之时,祖父总是在自言自语“罪过罪过”中远走,去亲戚家做客。

    ⑥祖父九十三岁以前还在放牛,只是不同于当年为生产队养牛,这牛是他自己买的。他说,看不到牛,心里堵得慌。因为牛,祖父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尽管农村而今实现了机械化耕田,这牛已然失去了它本来耕田的价值,但祖父还是像先前那样爱着他的牛,视其为伴,精心侍弄,毋敢懈怠。有一年,祖父将养了几年的一头牛转让给了附近村里的村民,可想不到,几个月后它竟偷偷跑了回来,细心的祖父发现这头牛的身上有几处伤痕。祖父爱怜不止,于是跟人家商量,又把它买了回来,直至善终。

    ⑦祖父这种对待耕牛的态度,在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淳朴认知。须知道,物也是有尊严的,对待物的态度,究其实,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对待自己的态度。祖父走后,我记得最深的,恰恰是他赶着拖犁铧的老牛,耕耘在小山村无垠的土地上,翻飞一坨坨肥沃的泥土,像一种丰收的预告。

    (1)、文章围绕“祖父和他的牛”主要写了五件事,请结合下表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的三件事。

    段落

    内容概括

    休息时祖父先让牛吃喝然后自己才吃饭

    自己买牛放,相伴度过晚年

    (2)、说说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祖父一边吃着点心一边仍不安地双眼紧着耕牛。

    (3)、如果将第④段中画线句改为“人不可忘恩负义,过年,不能忘却牛的贡献,是牛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五谷丰登。”你认为好不好?请阐述理由。
    (4)、下面是一处伏笔,请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我很是纳闷,同样的牛,何以到了祖父手里,就那般驯服了呢?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唐太宗论举贤》)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④正:只。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虽有名马            故:

    ②一食尽粟一石       或: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④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⑤岂借才于异代乎?    岂: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用“”比喻有才能的人;【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用原文词语填空)。
    (4)、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三、作文(55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师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甚至产生的迷茫、经历的困难、遭受的挫折,都曾启迪你的智慧,点燃你的希望,增强你的信心,激励你的成长,成为你人生宝贵的财富,值得珍藏。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值得珍藏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