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2年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韩愈《原道》中记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观念不断强化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传统政治制度渐趋瓦解 D、民族交融现象比较普遍
  • 2. “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下图是唐代文物“胡人执犁俑”,某班同学为该文物写了解说词,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曲辕犁是唐朝北方农民对犁耕农具作出改进而形成

    ②曲辕犁当时已经传播到边疆少说民族地区

    ③该文物可以侧面反映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

    ④该文物是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研究唐朝经济与文化情况的史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3.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    )

    表  (→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

    中日使臣往来

    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

    朝鲜→中国

    中国→日本

    日本→中国

    朝鲜→日本

    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

    208

    882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年平均次数

    0.13

    0.65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年平均次数

    0.6

    4.6

    0.06

    0.13

    0.08

    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 4. 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
  • 5. 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了“洋务运动”相关内容后所做的总结。其中④属于(    )

    A、历史原因 B、历史史实 C、历史过程 D、历史评价
  • 6. 1864年,李鸿章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斥之。”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逐步遵从国际外交规则 B、试图主动融入世界舞台 C、国际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D、已成功向近代外交转型
  • 7. 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国家领导人频繁大规模出国考察学习,特别是1978年形成了第一次出国考察学习潮。下表中的出国考察学习潮(    )

    时间

    代表团团长

    出访目的地

    1978年3—4月

    李一氓

    南斯拉夫  罗马尼亚

    1978年3—4月

    林乎加

    日本

    1978年5—6月

    古牧

    西欧五国(法国  瑞士 比利时  丹麦  西德

    1978年1—11月

    邓小平

    缅甸  尼泊尔  朝鲜 日本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A、表明中国外交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推动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 C、预示着中国的重大决策正在酝酿 D、践行了对外开放的外交策略
  • 8. 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中国(   )

    A、主导了世界发展 B、致力于区域合作 C、改变了国际秩序 D、国际影响力扩大
  • 9. 下表为澳门回归后教育首要目标的相关阐述,该史料可以说明(    )

    学段

    教育的首要目标

    小学

    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意识,养成其爱自己、爱他人、爱澳门、爱国家及爱大自然的情怀。

    初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自尊感,使其乐观进取,关心他人及澳门和国家的发展,热心参与社会,关注生态环境。

    高中

    增进学生的国家观念、全球视野及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其对澳门的了解和归属感,使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A、澳门加强国家认同教育 B、中央行使国家管治权 C、澳门优化人才选拔机制 D、一国两制的全面落实
  • 10. 据记载,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于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有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该庄园(    )
    A、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B、经济来源依赖副业收入 C、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 D、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 11. 18世纪,卢梭创作了多部音乐和文学作品。在《乡村卜师》中,讲述了淳朴善良的农民和智慧热诚的乡村卜师;在《忏悔录》中,展现了一个平民思想家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强烈冲突;在《爱弥儿》中,描述了一个劳动者的成长过程。这反映卢梭(    )
    A、反对等级制度 B、抨击宗教神权 C、提倡主权在民  D、倡导暴力革命
  • 12. “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收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
    A、使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封建主日渐贪婪,加强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产阶级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势力得到空前加强
  • 13. 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造成这一时期移民状况的原因是(    )

    A、远航探险的开展 B、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 C、黑奴贸易的盛行 D、两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 14. 观察漫画《快到网里来》。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

    A、二战后西欧经济得到恢复 B、美国运用多种手段控制西欧 C、西欧极力摆脱美国的控制 D、冷战已经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 15. 《时代》杂志是全球有重要影响的新闻周刊之一,其封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如图是《时代》杂志封面,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D、文明冲突的加剧

二、辨析改错(8分)

  • 16. 世界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
    (1)、医圣华佗编撰的《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2)、清代曹雪芹所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3)、《天方夜谭》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4)、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所著的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俄国社会的变迁史。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他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有过之而不及。除了吐蕃地区和今新疆东部三个直属于朝廷的单位以外,元朝在全国都设置了行中书省,其中包括汉唐时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蒙古高原以北和辽河下游地区。

    ——葛剑雄《中国历史疆域的变迁》

    材料二:然而绝大多数代表来说,制宪会议的目的并不是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民主政府体制,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他们既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首先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同时又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体现元朝对地方“控制程度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具体制度,并说明该制度所起的作用。
    (2)、结合所学,列举古希腊推行“寡头政治”和“暴民政治”的典型城邦。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割”的目的,并结合所学说明“纵向分割”是如何实现的。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资本为手段的全球治理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资产阶级首先在一国范围内把落后民族、阶级纳入到资本化的进程之中,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然后,资产阶级把一切资本化过程推向全世界,这一过程首先是借助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其次借助于价格低廉的商品。前者使资本走出了欧洲、走向了世界,后者则使资本在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落地生根。这样,资产阶级就“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所主导的不断进行价值增值的资本欲望。

    ——摘编编自胡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全球治理》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认为在文明面前,不同的民族处于和合关系之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不称霸,经过多年努力,与多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以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设计理念上讲,是由整个人类主导,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平等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天下观,为打破美欧主导的旧式国际关系秩序,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框架提出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刘春玲《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发全球治理方式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方案”与西方全球治理的本质区别,并简析新中国外交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的插图反映了英国一家纺织厂的内部环境……画面上的工人——男工、女工和童工们——显然都很贫穷。在画面后方,站着严厉的资产阶级雇主,他正与另一个资本家谈论着什么。该图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几个主要元素。

    ——摘编自【美】丹尼斯—舍曼等著《世界文明史》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反映的工业革命的三个“元素”予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