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02 类型:期中考试

一、 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隋文帝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开皇三年,隋文帝罢去508个郡,共减少官吏5.6万人。由此可见,隋文帝( )           
    A、生活奢侈 B、虚心纳谏 C、变革礼仪 D、崇尚节俭
  • 2. 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为(   )
    A、运输 B、泄洪 C、灌溉 D、饮水
  • 3. 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 4. 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年(606—1905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对该材料解读错误的是,科举制( )           
    A、创立于隋朝,废止于清朝末年 B、在历史上曾经推广到世界各国 C、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 D、为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特殊人才
  • 5. 如下图①、图②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图①              图②

    A、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B、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 6. 下面所列史实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文化交流 D、中外交往
  • 7.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

    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少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 8.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给唐朝致命打击 B、推翻唐朝统治 C、平定安史之乱 D、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 9. 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宋朝重武轻文
  • 10.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政府收入 C、增强军事力量 D、减轻农民负担
  • 11.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北宋
    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 12. 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 13. 宋与辽曾在边界开设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也曾经在灾荒之年购买了北宋官仓的两万石粟。榷场的兴办( )

    ①加重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②加剧了各民族间的军事冲突

    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4. “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处,通宵不绝。”以上经济现象开始出现于( )
    A、秦朝都城咸阳 B、西汉都城长安 C、隋朝都城长安 D、北宋都城东京
  • 15. 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胡虏”是指( )
    A、西夏统治者 B、辽统治者 C、匈奴统治者 D、金统治者
  • 16. 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唐朝繁荣的文学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 17. “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这是马克思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 18.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区划的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历史地图最有可能是( )

    A、周朝 B、秦朝 C、宋朝 D、元朝
  • 19. 元代《农书》记裁了一种能自动提水的生产工具,此工具使“人无灌溉之势,田有常熟之利”。这种生产工具应是( )
    A、翻车 B、筒车 C、风车 D、纺车
  • 20.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 21.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

    ①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④设立军机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22. 明清时期晋商是与徽商齐名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经营的票号取名颇有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包括( )
    A、表达兴旺发达的愿望 B、表示和气生财的寓意 C、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 D、倡导诚 实守信的理念
  • 23. 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焚毁不利书籍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 24. 下列人物与他的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李时珍──《本草纲目》 B、宋应星──《农政全书》 C、吴承恩──《西游记》 D、罗贯中──《三国演义》
  • 25. 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 C、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D、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 26.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唱出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
    A、葡萄牙 B、沙皇俄国 C、荷兰 D、倭国
  • 27. 下表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相关史实。据此判断,这个地区是( )
    朝代 史实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A、新疆 B、台湾 C、蒙古 D、西藏
  • 28. 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完善了行政体制 D、使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 29. 诗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 30.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明清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3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统治者 农业措施
    唐太宗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
    宋真宗 派人从福建运了万斛占城稻,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
    清初统治者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二:从东汉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加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材料三: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1)、材料一中图片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起到什么作用?
    (2)、据图二回答,唐、宋、清初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4)、根据材料归纳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5)、材料三中“第一次商业革命”中出现的最早的纸币是什么?
    (6)、请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32.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图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材料三: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领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1)、材料一所示的疆域是哪个朝代的?为了加强对A、B两地的管理,这个朝代分别设置了哪个机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面对分裂势力,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 33. 习近平的全方位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进行对外交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到恐外人之交际妓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
    (2)、材料二中宋代海运发达主要依赖哪些技术的发展?朝廷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来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郑和出使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有什么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我国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