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02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而且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辞,在卜骨材质、施灼和字符等方面的特征上都形成承接关系。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   )
    A、夏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B、早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C、商朝政治具有神权色彩 D、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 2.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田价比山东地区高,但粮食价格比山东地区低,而北方边境地区粮价最高、田价最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匈奴对边境地区的侵扰 C、各诸侯国操纵地方物价 D、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 3. 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
  • 4. 东汉至隋唐时期皇帝常与豪强大族联姻,在皇后废立上需要反复征求宰相大臣的意见。唐高宗在改立皇后时,大臣李勣对唐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于是唐高宗不顾众多大臣反对废除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强化 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D、市民阶层兴起
  • 5. 明代正德以后江苏南通“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绸、宋锦、云缣、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一改之前“淳本务实之风,士大夫居家,多素练衣、缩布冠”的状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南方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进步思潮挑战主流价值 D、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松弛
  • 6. 如表为晚清时期江海关(上海海关)课税收入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1861

    1871

    1881

    1891

    1901

    1911

    课税收入(单位:关平两)

    2490530

    3212037

    4373940

    6832898

    8152696

    11786662

    占全国关税收入总额(%)

    50.19

    28.64

    29.98

    29.63

    31.83

    38368

    A、关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上海经济地位不断削弱 C、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D、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 7. 1923年中共三大决议指出,女产党应随时随地指导妇女运动,口号除“全国妇女运动的大联合”、“打破奴隶女子的旧礼教”、“男女平等”外:还应加入“打倒军阀”、“打倒外国帝国主义”两个口号。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以妇女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B、将妇女解放与国民革命相结合 C、女性党员在党内拥有特殊地位 D、意识到需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8. 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以金圆券取代法币,“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逾期任何人不得持有”,强令普通商业行庄公司向中央银行申报库存金银外币,其主要目的是(   )
    A、应对资本主义强厚经济危机 B、改革币制扶持民间工业发展 C、实行经济统制以利持久抗战 D、加强金融管制度对反共内战
  • 9. 如表为部分年份全国粮食生产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人均耕地面积(亩)

    化肥施賄量(万碗)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粮食单产(公斤/亩)

    1949

    2.71

    0.60

    208.95

    68.62

    1952

    2.81

    4.00

    285.19

    88.15

    1957

    2.59

    15.00

    301.68

    97.30

    1960

    2.57

    41.00

    217.28

    78.33

    1962

    2.54

    46.00

    229.45

    84.64

    A、政策调整影响农业生产 B、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高 C、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D、农业集体化的优势显著
  • 10. 2020年6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互致贺电,庆祝中非建交45周年,双方回顾了建交后中菲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加强两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共同意愿。中菲建交的历史背景是(   )
    A、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 B、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11. 在古代雅典,尚未成年的男孩经常跟随自己的父亲参加各类宗教仪式、节日庆典,而且也被默许跟随大人旁听法庭的审判。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公民参政意识得到强化 B、司法审判体现民主原则 C、集体意识渗透社会生活 D、人文精神冲击宗教迷信
  • 12. 16世纪初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印加帝国统治末期的印第安人至少有900万人,到了17世纪人口已减少到60万人。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使拉丁美洲长期落后 B、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 C、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 D、非洲损失大量劳动力
  • 13. 如图为英国漫画家吉尔雷于1795年绘制的《哥本哈根庄园》。他描绘了当时英国激进组织伦敦通讯社在该庄园举行政治集会时的场景。画中三名激进派领袖竭力鼓动人们为改革请愿,而听演讲的人却穿戴破旧、皮肤黝黑、面容黯然。这反映出(   )

    A、作者借助漫画批判现实政治 B、图像史料更能客观地还原历史 C、英国议会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D、英国民众对政治活动缺乏兴趣
  • 14. 1921年苏俄发生大规模灾荒,出现了3000余万饥民。作家高尔基以个人名义向各国发出求助,并得到了美国救济总署的回应。美国同意向苏俄提供粮食救助,并提出了包括苏俄必须释放美国在押人员等一系列条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方国家不再敌视苏俄 B、灾荒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冷战双方既对抗又合作 D、美国援助带有一定政治目的
  • 15. 1958年法国财政赤字高达12000亿法郎,对外贸易出口萎缩,国内物价急剧上涨,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为改变这一状况,法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货币贬值并提高关税 B、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C、制定经济计划和扩大投资 D、逐步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 16. 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与中国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频繁,但联邦德国与中国则处于对立状态。60年代民主德国与中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联邦德国则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德国(   )
    A、处于欧洲冷战对抗的最前沿 B、对外关系受制于美苏冷战 C、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对外政策 D、政权更迭影响对中国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皇幸蜀图》李思训画,藏宗室汝南郡王仲忽家,余尝见其摹本,方广不满二尺,而山川、云物、车荤、人畜、草木、禽鸟无一不具。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叶梦得为北宋末南宋初南渡词人代表之一)

    材料三   (李)思训,高宗时累转江都令:……开元六年(716年)卒,赠秦州都督,陪葬桥陵,思训尤善丹青,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

    ——(后晋)刘昀《旧唐书·列传十·宗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皇幸蜀图》流传至今的原因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二的矛盾之处,并据此谈谈你对史料使用的认识。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内战的多重影响,美国经济突飞猛进,在19世纪三四十年内迅速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894年其工业产值已居世界首位。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首先是工业区的扩大.其次,南部工业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机遇,许多新的工厂拔地而起。经济组织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早期的企业,一般来说以个体形式呈现,大多以独资为主.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超出家庭范围的大企业开始出现,并与1895-1904年间出现第一次兼并高潮,形成美孚石油公司等“托拉斯”。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自1895年起,法国经济结束了长期的停滞和萧条,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逐步形成一场以能源、交通和新兴部门为代表的新的工业革命,法国20世纪初的经济繁荣是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危机转入高涨的经济情势紧密相联的。与美德等帝国主义国家相比,法国银行资本十分发达,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积累大量“过剩资本”,并以借贷资本方式输出国外,但法国经济发展仍显缓慢。

    ——摘编自张芝联《法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北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指出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欧美国家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遵循的重要育人原则。建党一百年来,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虽不尽相同,但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且使学校劳动教育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作为这一时期党的重要教育方针政策,注重对青年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为战争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所以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参与到边区的农业、工业等生产劳动之中.坚持一边认真学习、一边努力生产、一边参与战斗,使学生既能动笔杆子,也会用锄把子。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这一阶段劳动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学校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等体制为劳动相对合、与劳动群众紧密联系,以达到巩固阶级基础和新生国家政权的目的。

    改革开放时期,党辅导的学校劳动教育继承了理论必须适应。运用于社会实践的优良传统;劳动技术教育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为国家对外开放造就了一批技术型人才。适应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主题。

    ——摘编自李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及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劳动教育形成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经验之处。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扩张步步加剧。国际局势日益严峻。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为了自保和应对未来必然要发生的同德国法西斯的战争。着手在西部采取一系列行动。

    1939年9月至1940年召开,苏联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或“最后通牒”,或公然占领。先后将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的一部分领土及波罗的海东岸三国纳入自己的版图,扩展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西部边界150—400公里,建立起所谓的“东方战线”。

    建立“东方战线”后,沿新国境线构筑新阶线的进度却“迟缓得令人不能容忍”,苏德战争爆发几天之后,苏军统帅部更惊讶的发现这些“东方战线”地域的居民把德军当作“解放者”看待,对苏联抱着冷淡和不合作态度。

    当纳粹德国对欧洲国家实行军事侵略时,社会主义苏联却用军事行动或武力威胁扩大疆界,大大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人民中的形象。在英法的挑唆下,国联大会开除了苏联的盟籍。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影响。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鲍照(416年?~466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家世微寒,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揽为临川王国侍郎,宋文帝用他为中书通事舍人,但他在政治上始终受到压抑,同时在文坛上也受到轻视。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性珍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六朝诗坛,素称贻讥金粉,浮华纤巧,内容空虚贫弱,缺少现实生活的反映.鲍照的诗篇,则从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和文学语言,形成了他的诗歌豪迈的风格。鲍熙的代表作《拟行路难》写出了百战关山的老军人流离边塞,思乡难归的愁苦;《登大雷岸与妹书》,用细致的笔触,描绘自己在旅途中见到的江山雄伟景象,并以抒情的口吻,叙述旅途的艰辛;《瓜步山揭文》借描绘江中小山—瓜步山,为寒门才士吐气,并直接斥责了当时“贩交买名之薄,吮痈舐痔之卑”这一流人物,抨击现状,颇为大胆。

    ——摘编自王仲军《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鲍照诗作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鲍照、陶渊明等著名诗人的原因。

三、论述题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

    代表学者

    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

    陈旭麓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27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

    章开沅

    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

    张海鹏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肯定观点并论证其合理性,也可以否定、补充、修改观点,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