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6-0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2. 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 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 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3. 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4. “(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5. 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这概括描述了当时( )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D、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6. 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材料说明( )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7.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8. 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9.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认为各民主党派是以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阶级联盟。1956年初,中央认定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201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指出民主党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种变化表明( )A、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没有变化 B、中共对民主党派政策与时俱进 C、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D、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长期稳定10.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这一描述反映出( )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 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在加速推进 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 D、毛泽东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11. 1980年至1982年,浙江温州个体经济发展很快,一些具有一技之长,勤劳肯干的人迅速致富,出现了以五金大王胡金林、螺丝大王刘大源、电器大王郑元忠为代表的八个领域的致富样板,号称“八大王”。1982年,中共中央下发整顿经营秩序的通知,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人,温州“八大王”均在此列。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城市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过急过快 B、传统体制和观念制约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C、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 D、国家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趋于保守12. 苏格拉底说:“你是一名雅典人,属于这个因其智慧和力量而著称于世的最伟大的城市。你只注意尽力获取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或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感到可耻吗?”该言论的历史背景是( )A、梭伦改革 B、雅典民主制衰落 C、克利斯提尼改革 D、希波战争13. 1593—1595年,西班牙国王三度颁发敕令,规定每年从墨西哥运抵菲律宾的白银以50万比索为上限。这一政策出台主要是因为( )A、 西、葡两国殖民地争夺愈演愈烈 B、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 C、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D、荷兰日益成为海上贸易强国14. 美国学者洛威尔谈到,英国1688年的政变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对该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政变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D、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15. 1863年,赫斯特染料厂总共只有5个工人,到1912年达到7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笨胺和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到1914年达到11000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 )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C、科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D、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16.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复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 )A、 稳定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权 B、援助西欧各国的复兴经济 C、想赢得西欧民众对美国的好感 D、奠定建立北约组织的基础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
材料二: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依据材料一,董仲舒对人性论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王阳明对人性的看法继承了谁的思想?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有哪些?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材料二: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根据材料一,“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2)、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3)、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出来二中结论二的合理性。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周时期(公元首771—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一场非常艰难的过程,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在其发展伊始对工业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它却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思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