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侨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5-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注重把握农时 D、注重使用肥料2. 明嘉靖年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按亩征银;清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地丁银。这些改革( )A、加速了新经济因素萌芽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C、加剧明清后期政局混乱 D、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3. 下表是我国古代相关史籍对户籍管理的记述。这种管理( )
出处
记述
《周礼》
“司民”之官要将每年的“生齿”(人口)按其性别、籍贯登记于户籍本上
《史记》
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什伍”
《大明律》
“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口,并以籍为定”,不得随意流动
A、目的在于促进人口增长 B、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分工 C、客观上抑制了商业发展 D、提高了城市人口的素质4. 清朝《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又称玉米)洋芋”。《建始县志》的这一记载可以用来佐证( )A、建始县适合包谷、洋芋的广泛种植 B、清朝建始县水稻总产量有所下降 C、包谷、洋芋传入建始县的最早时间 D、清朝建始县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5. 古罗马人把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所。这说明古罗马( )A、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6. 史学家钱乘旦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 )A、共和派与君主派势均力敌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革命使经济发展缓慢 D、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7. 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犯罪猛增 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 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8. 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A、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B、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C、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D、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9.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瘟疫肆虐。张仲景著书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他的这些论述( )A、推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B、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动荡 C、体现了医者济世救民情怀 D、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10. 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这有利于中华文化( )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1. 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12. 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3. 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14.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擅长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用壮烈的言行对神加以反抗的悲剧人物。如美狄亚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尊严勇敢地与神所赋予的命运抗衡,她要实现自我、驾驭自我,她致力于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有自我意识的人。这反映出当时( )A、人文精神影响价值追求 B、神灵崇拜丧失社会基础 C、民主政治束缚个人自由 D、浪漫主义思潮广泛传播15.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16. 第45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执政期间,其最知名的执政口号是“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先后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气候协定、世界卫生组织等各种国际组织或协定,这些行为反映了( )A、美国未能切实担负起大国责任 B、维护美国利益的逆全球化行为 C、美国的国际地位在急剧地衰退 D、多极化趋势对美国造成的冲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图。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驱,相机策应。惟万里之遥,数日而至。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视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1880)
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荐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居世界第一,将覆盖超90%人口》,《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提出筹造铁路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和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 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 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 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 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糊口度日。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使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和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
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
《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充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
——(明)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本书成书于1451年)
材料二: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577—1580年期间作环球航行,不断地作战与抢劫。他带回大量的战利品,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封为贵族。1585年,与西班牙的战争再起,德雷克在加的斯港摧毁了敌国船队,后又率领舰队于1588年与“无敌舰队”作战。
——(法)德尼兹·加亚尔著《欧洲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陈祖义和德雷克都曾海外劫掠,两者的结局有何不同?(2)、根据所学,结合史实说明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