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2年中考调研(一模)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05-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我国古代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炼铁 B、水车灌溉 C、活字印刷 D、雕刻石像2. 空气是动植物的生命。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放出供人呼吸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3. 某同学用月季花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于检验白醋的酸碱性,部分操作如图,其中错误的是( )A、研磨花瓣
B、浸取色素
C、取用白醋
D、检验白醋
4.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豆油 B、面粉 C、蔗糖 D、泥沙5.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B、焦炭能用于冶金工业,是因为其具有还原性 C、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D、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6. 每个公民都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高楼起火,迅速坐电梯逃生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遭遇火灾险情时,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7.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谱共生”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下列做法与此理念不相符的是( )A、积极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B、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树立健康意识 C、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D、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8. 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氯化钠未完全溶解就过滤,使产率偏低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大 C、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不采用密闭装置,一定会导致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相等9. 如图是铜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能观察到紫红色固体变成蓝色 B、通过与C或CO发生置换反应可实现转化② C、向CuO中加入稀硫酸能实现转化③ D、要实现转化④只能向溶液中加入铁10. 鉴别是利用物质性质的不同对物质进行区别的一种方法,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氧气和空气
分别向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带火星木条
B
鉴别蒸馏水和稀氯化钾溶液
分别取1~2滴滴在玻璃片上晾干或烘干
C
NaOH和Ca(OH)2溶液鉴别
取样,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D
鉴别化肥KNO3和NH4Cl
取样,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A、A B、B C、C D、D二、填空题
-
11. 氯化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用途之一是配制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1)、生理盐水中溶剂的化学式为;(2)、生理盐水中金属阳离子的符号为;(3)、配制1000 g生理盐水需氯化钠g。12. 依据下图信息回答问题。(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2)、由图二可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铝的氧化物中Al元素的化合价是价。13. 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1)、图1和图2代表碳的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原因是不同;(2)、从微观角度分析,图3中过程①表示的过程,写出图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4.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1)、在NaCl和KNO3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的是;(2)、1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最简质量比为;(3)、分析曲线可知,从海水中获得粗盐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4)、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A、将30℃时的KNO3溶液降温至2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B、20℃时,将20 gNaCl固体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是NaCl的饱和溶液 C、30℃时,将等质量的KNO3和NaCl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NaCl大于KNO315.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材料关系密切。请回答下列问题:(1)、“共享单车”方便市民出行,颇受人们的喜爱。如图所示,单车上标示出的部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填字母序号),链条通常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所依据的原理是;(2)、一次性口罩的鼻粱条通常由铝或铁拉成的细丝制成,说明铝和铁具有性;(3)、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下列事实能用金属活动性解释的是____。A、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而不用铜 B、中国家庭多用铁锅炒菜 C、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D、常用铜做导线而不用银16. 资源、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热词。(1)、碳减排是实现“碳中和”措施之一、北京冬奥会将火炬变为“微火”,且燃料使用氢燃料,请你解释氢燃料燃烧时碳排放为“零”的原因;(2)、碳“捕捉”与封存也可以实现“碳中和”。碳“捕捉”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____。A、捕捉、利用和封存CO2 B、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提倡使用节约技术和节能产品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三、综合题
-
17.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相关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是小明早餐喝的牛奶,该牛奶中的营养素糖类(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提供能量,能促进骨骼生长和牙齿坚固的元素是;(2)、打开可乐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3)、疫情期间用于教室消毒的过氧乙酸化学性质不稳定,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BE为 , 当有15.2gC2H4O3分解时,理论上产生氧气的质量为g。18. 下列是实验兴趣小组设计的关于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实验一,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2)、实验二,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3)、实验三,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4)、实验四,从设计上与实验三相比的主要优点是。19. 根据下图中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回答问题。(1)、标号为a的仪器名称是;(2)、实验室用A装置在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为了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完全反应后的固体进行分离回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取样,加足量水溶解 B.过滤后得到的固体要洗涤、干燥
C.要等到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D.蒸发滤液得到的固体可做钾肥
(3)、若选择装置B、C、D组合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C中的干燥剂是 , 收集CO2时,气体应从端进入(选填“b”或“c”)。20. 为加深对酸、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学完酸、碱的性质后,老师组织同学们完成了以下实验活动。(1)、实验一中,观察到石蕊溶液变色;(2)、实验二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请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 除锈时(选填“能”或“不能”)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3)、实验三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判断反应后所得无色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情况,用化学式表示;(4)、由实验四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____;A、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B、氢氧化钙不溶于水 C、步骤二中溶液变红是因为Ca(OH)在水溶液中解离出Ca2+ D、步骤三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原因是氢氧化钙与盐酸发生了反应(5)、【应用与拓展】结合以上实验内容,若要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得到纯净的铜,比较适宜的试剂是;
(6)、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是____。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