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2022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05-10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花香四溢 B、玉石俱焚 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
  • 2.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投放废旧电池的垃圾收集箱上应贴有的标志是(   )
    A、 有害垃圾 B、 玻璃 C、 金属 D、 可燃垃圾
  • 3. 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除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药匙外,还需要的仪器是(   )
    A、胶头滴管 B、铁架台 C、酒精灯 D、蒸发皿
  • 4.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甲图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乙图摘自元素周期表部分信息略去。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硒原子质量为78.96g B、y=4 C、Se是非金属元素 D、硒与氧电子层数相同
  • 5. “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如图)。某“冰墩墩”玩偶内的填充物为聚酯纤维(俗称涤纶)。聚酯纤维属于(   )

    A、天然材料 B、合成材料 C、金属材料 D、复合材料
  • 6. 茶籽油因为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远销国内外,其中富含亚麻酸,其化学式为 C18H30O2 ,下列有关亚麻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亚麻酸属于氧化物 B、一个亚麻酸分子里含有一个氧分子 C、亚麻酸由三种元素组成 D、亚麻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5:1
  • 7.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
    A、水变蒸汽—分子间间隔增大 B、热胀冷缩—分子的体积增大 C、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D、酒精燃烧—分子发生了变化
  • 8. 下列主体知识的归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健康

    B.化学与农业

    ①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②碳酸氢钠用于培制糕点

    ①农药有毒,应禁止施用农药

    ②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C.物质的分类

    D.化学实验数据记录

    ①烧碱、纯碱都属于碱

    ②钢是纯净物

    ① 用10 mL量筒量取7.25 mL水

    ② 用pH试纸测得苹果汁的pH为3.2

    A、A   B、B   C、C   D、D
  • 9. 青岛市世园会园区内设有许多直饮水机,其中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

     

    步骤②对应的操作是(   )

    A、杀菌消毒 B、蒸馏 C、吸附杂质 D、过滤
  • 10. 分类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中错误的是( )
    A、氧化物:生石灰、氧化铜、干冰 B、复合肥:磷酸二氢铵(NH4H2PO4)、尿素【CO(NH2)2】、硝酸钾(KNO3) C、单质:金刚石、液氧、铜粉 D、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
  • 11. 分析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钠溶于水后显碱性,所以它是一种碱 B、白醋的pH值小于7,所以它呈酸性 C、某物质在20℃时溶解度是30g,所以在20℃时,溶质为30g的该物质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 12. 如图所示的微观变化与下列反应对应正确的是(   )

    A、2CO+ O2 点燃__ 2CO2 B、2HI+ Cl2 = 2HCl+I2 C、2H2O 通电__ 2H2 ↑+O2 D、C+2CuO 高温__ 2Cu+ CO2
  • 13. 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丙在自然界能以单质形态存在。含甲化合物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将甲和丁分别放入稀硫酸中,甲溶解并产生氢气,丁不反应。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弱到强的是(   )
    A、丙<丁<甲<乙 B、乙<甲<丁<丙 C、丁<甲<乙<丙 D、丙<乙<甲<丁
  • 14. 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B、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氯化钠小 C、60℃时,硝酸钾和氯化钠各10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均能形成饱和溶液 D、分别将t℃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15. 下列图像能够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至过量

    向一定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水

    浓盐酸长时间敞口露置于空气中

    向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镁粉和铁粉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 16.           
    (1)、Ⅰ.“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将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

    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和天然气;

    (2)、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 CH4 ),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下列获取电能的方式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风力发电 B、火力发电
    (4)、Ⅱ.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通过十步反应制得淀粉[化学式为[ (C6H10O5)n ]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二氧化碳、氢气、淀粉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5)、关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

    b.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 17. 不用洗碗不用刷锅,自热火锅已成为当下“懒宅族”的最爱。某品牌自热火锅的部分产品信息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料马铃薯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是
    (2)、发热包中主要含有生石灰,发热包与冷水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盛放配料的包装盒底部一般选用符合卫生标准的金属铝,目的是使配料受热更快,利用了铝良好的性。
    (4)、某同学设想用浓硫酸代替生石灰作发热包,你认为:(填“合理”或“不合理”)。
    (5)、推测发热包里不能改加热水的原因是

三、综合题

  • 18. 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②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选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用该方法得到的 CO2 气体中会通常含有少量的水蒸气和(填名称)气体。
    (4)、CO2 是一种可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老师说将装置E水槽中的水换成热水也可以收集 CO2 ,你认为其原因是
  • 19. 将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过滤反应后的混合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欲探究滤液中溶质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查阅资料】K2CO3溶液显碱性,BaCl2、KCl溶液显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1:滤液溶质是KCl;

    猜想2:滤液溶质是

    猜想3:滤液溶质是KCl和K2CO3

    (2)、【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不成立

    ②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K2CO3溶液

    猜想2成立。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问题讨论】小丽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改用AgNO3溶液,你认为小丽同学(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你的理由是
    (4)、【反思拓展】实验结束后,组内同学认为K2CO3是盐而其水溶液却显碱性,这可能与它的构成微粒有关,微粒符号是
  • 20. 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日常生活中有以下常见物质:白醋、纯碱、苛性钠、小苏打、硫酸铵,其中属于碱的是(填上述物质的化学式)。将少量无色酚酞溶液滴加到碱溶液中,溶液变
    (2)、如饮食不当,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服用含有下列(填字母)物质的药物可以中和过多胃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NaOH B.Na2CO3 C.Al(OH)3

    (3)、某氯化钠样品中,可能含有杂质:BaCl2、MgCl2、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某校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杂质成分,探究过程如图(己如氢氧化镁难溶于水):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用操作方法:可将上述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与溶液分离,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加入适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 , 写出杂质与Na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计算题

  • 21.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实际生产的产品碳酸钠中会混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纯碱样品,为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称取样品6 g,放入20 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稀盐酸26. 2 g,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全部逸出,得到不饱和氯化钠溶液,溶液的总质量为50 g。试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