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北六校2021-202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中国古代农业已很发达 C、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D、采集是重要的食物来源2. 据袁景晖的《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些物种的传入( )A、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B、表明文明的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C、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表现 D、源自中国劳动人民辛勤的培育3. 下列图1和图2所示“水排”和“筒车”的出现,其共性是( )A、都脱离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B、都体现了灌溉技术的发展 C、都体现了生产动力的改进 D、都体现了耕作技术的提高4.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主要指铁路。据此可知( )A、近代民族工业重工业占主导 B、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 D、清政府开始接受西方的文明5. 2022年2月,北京举办冬奥会,AI自动跟拍机器人、防疫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的使用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A、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 B、使得社会分工日益严密 C、使中国在世界上已全面领先 D、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6. 中国现存最早的契约是西周周恭王时期镌刻在青铜器皿上的四件土地契,将契约文字刻在器皿上,就是为了使契文中规定的内容得到多方的承认、信守。该材料表明西周( )A、履践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B、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 C、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初具守信精神和证据意识7. 宋代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据此可知宋代( )A、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B、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显 C、封建等级制度已瓦解 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8. 在安庆内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的“黄鹄号”轮船于1865年建成。如下图3,以下关于“黄鹄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3
A、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B、是水、陆、空立体交通确立的表现 C、受“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影响 D、利用了西方最先进的技术和新设备9. 在近代前期,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进行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该变化体现了( )A、中国近代医学体系已经完善 B、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医学发展 C、“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 D、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10. 鸦片战争以后的理学并不是康熙年间理学的简单复兴,而是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其间虽有内省和克已慎独的主张,但以唐鉴、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大师,主张“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既重视身心修养,又注重实践。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理学出现质的变异 B、旨在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C、是近代时局变动的产物 D、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11. 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16世纪传入西非和中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有历史学家在评论玉米在世界上的传播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对该评价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玉米的传播是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B、缓解粮食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价格革命使得玉米价格比黄金价格更高 D、玉米的传播使世界不同地区的联系加强12. 18世纪80年代,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德国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德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政府和社会大力推广职业教育 B、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C、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 D、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劳动者提出要求13. 如表1展示了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情况,由此可知(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A、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 B、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日趋平衡 C、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D、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最快14. 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到: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15. 表2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是手工工场时期的主流经济理论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引发经济危机 C、A理论与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 D、B理论在五六十年代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繁荣16. 下图为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众神之神——宙斯”的形象。希腊神话影响广泛,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该材料表明希腊传统文化( )A、蕴含人文主义的思想 B、否定神的权威 C、具有丰富的理性精神 D、推崇直接民主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古代商业】
材料一:(明清)市镇是商业与手工业中心,是人流与物流的集散地。它不像县城和府城那样带着某种僵化、凝固的惰性;相反,它是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的。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它是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经济中心地,不像乡村那样带着封闭性。
——选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赵鼎新《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市镇发展的特点及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18. 【中外交通】材料一:京杭运河自隋代开通之后,虽然路线几经变迁,但是历代朝廷无不极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疏浚,这是因为运河承担着漕运——这一维系王朝正常运转的重要活动。自隋至清,无不如此。清代前期,为了维持漕运的需要,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对京杭运河精心维护,以保证王朝生命线的畅通。在漕运的带动下,大运河商贸兴旺,由此带动运河沿线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使运河沿线的城乡经济一派繁荣景象。清代中期以后,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所取代。
——摘自孙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市城乡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潮,运河兴建遍及全国。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作为“王朝生命线”的主要表现,并概括大运河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入运河时代的原因。19. 【丝绸之路】材料一: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达到巅峰。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丝绸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其兴衰变化,始终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精准反映。没有政治上的互信,没有某种军事机制的保驾护航,单纯的丝路贸易,也许只能停留在民间走私贸易的层面上。
——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今天的“新丝绸之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新丝绸之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新丝绸之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中国一东盟等),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摘编自《中国的大博弈:通往新帝国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概括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20. 【中西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习近平2018年8月21日至22日讲话。
请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观点,结合当代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要求:提炼传统文化中某一方面的精神,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当代价值,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