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 西汉初年朝廷实行郡国并行制,在王朝的西半部设立郡县,由朝廷任命郡县长官,“奉汉法以治”;而在王朝的东半部分封诸侯王,允许各王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些举措(   )
    A、体现出汉承秦制的突出特征 B、说明治国理政注重因地制宜 C、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理模式
  • 2. 下表反映了宋熙宁十年(1077年)以前境内各州辖区内上交商税的情况。据此可知,此时宋代(   )

    税额

    40万贯以上

    25万贯以上

    10万贯以上

    5万贯以上

    5万贯以下

    辖区

    3个

    5个

    19个

    30个

    183个

    A、江南市镇经济发展迅速 B、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地方政府政策影响商业发展
  • 3. 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来朝;东非的木骨都束和木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三次派遣使节来朝,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范围涉及亚非拉等多个地区 B、加深了明朝财政负担 C、宣示了对外和平交往的意愿 D、开创了中国朝贡外交
  • 4. 一战期间,面对列强烟草公司商业上的打击和诬陷。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和日本的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
    A、爱国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B、民族烟草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C、实业救国思潮促进工业发展 D、欧美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
  • 5. 下表为1992-1996年我国个体经济发展状况表。该表数据变化主要反映出(   )

    年份

    户数(万户)

    从业人员(万人)

    注册资本金(亿元)

    1992

    1534

    2468

    601

    1993

    1767

    2939

    855

    1994

    2187

    3776

    1319

    1995

    2526

    4614

    1813

    1996

    2704

    5017

    2165

    A、个体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 6. 有人问伽利略,如果抛弃希腊先贤,谁来指导人类?伽利略反驳说:“只有盲人才需要指导。有眼睛和有思想的人必须利用这些能力自己寻找答案。”这表明伽利略(   )
    A、宗教观念淡漠 B、开创近代科学方法 C、推崇理性思考 D、背离希腊人文精神
  • 7. 巴黎公社成立伊始,经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就联名出示公告:“公民们,请别忘记,如果吏脱离人民,自行动议,势必会陷入专断的泥潭。”公社委员米歇尔还尖锐地告诫:“一切权力都具有腐蚀性。故而,必须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社会公仆转化为社会主人。”这显示出巴黎公社(   )
    A、实行直按民主方式 B、避免权力过分集中 C、防范公共权力侵害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 8. 拉丁美洲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统治,但独立后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陷入了混乱与军事独裁的轮回之中,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单一的种植经济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 9. 下图为1929—1937年间美、苏、德、英、法等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B、计划经济优势显现 C、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D、率先摆脱经济危机
  • 10. 有论者指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亚秩序,在建立之初具有鲜明的“陆海分离”特征——东亚大陆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上尖锐对立、彼此割裂、互不隶属。该秩序(   )
    A、体现了冷战格局对东亚的影响 B、反映出美国开始染指亚太地区 C、显示出亚太地区联合反殖反霸 D、使东亚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 11.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尚书·牧誓》记载:“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斧钺在此主要充当(   )
    A、征伐武器 B、礼仪用器 C、部落象征 D、政治礼物
  • 12. 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创立殿试,从此宋朝形成了“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按照规定,考生通过“省试”后,若参加殿试不合格,则不能被录取。通过殿试的考生,由天子软点,成为“天子门生”。这种考试制度意在(   )
    A、提高人才选拔的标准 B、加强君主集权统治 C、解决严重的冗官问题 D、保证选官制度公平
  • 13. 《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发饰有明显契丹风格。由此可知(   )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 B、中原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 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 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 14. 1385年,明政府复位乡饮酒礼,明确要“叙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规定“其座席间,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并之”。那些“有过犯之年长者”,“须坐于众宾席末,听讲律受戒论”。明政府的做法(   )
    A、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B、激化了宗族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农村地区宴饮习俗 D、背离了儒家的纲常伦理
  • 15. 17世纪以来,马铃薯逐渐成为爱尔兰人的唯一主粮,爱尔兰人口从1762年的110万增加到1846年的830万。在德意志地区,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接受马铃薯,在谷物歉收压力下,马铃薯代替了“自中世纪以来在广大民众中直占主导地位的粥食”。这说明物种交流(   )
    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 B、延缓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程 C、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 D、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 16. 位于河北北部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79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生产方式已经成熟 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 17. 下表是晚清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单位:万(余)

    1860年

    1890年

    上海

    23

    100

    汉口

    20

    80

    天津

    19

    32

    出现上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的萎缩 B、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C、近代工业的发展 D、政府实施了移民政策
  • 18. 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 19. 据文献记载,楚地崇拜火神,西周王畿一带崇拜农神;楚地方言称哺乳为“谷”,将老虎叫作“於菟”。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北方的名士将楚人讥嘲为“南蛮鴃舌(讲话像鸟叫般难懂)之人”。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渗透加强 B、南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C、分封制导致地区间交往停滞 D、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性品
  • 20. “罗马人对于选择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一场立法运动的开展,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该学者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   )
    A、促进了罗马国家治理的转型 B、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体基础
  • 21. 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下列哪一选项反映该官员的主张(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 2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C、当地不同部落之间的争斗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的增加
  • 23. 在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约从公元前2000年代的中叶开始,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的入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游牧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 C、农耕文明发展严重停滞 D、不同文明区域发展模式迥异
  • 24. 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雅利安人陆续向东,向南进入伊朗高原及南亚地区。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保留了其强悍善战的特性,并建立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而进入南亚的雅利安人则变得养尊处优,善于哲学思绪,难以抵抗外敌入侵。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古代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 B、波斯帝国统治方式的残酷性 C、古代印度和波斯的文化交流 D、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 25. 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少9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这意味着(   )
    A、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形成 B、美洲地区社会发展进程停滞 C、美洲族群混合程度世界最高 D、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
  • 26. 下表反映了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单位:%)情况。据此推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D、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 27. 1830年,美国总统杰克逊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使印第安人在迁徙中减少了约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据此可知(   )
    A、大陆扩张促进了美国的统一 B、印第安人为美国作出巨大贡献 C、印第安文明遭到沉重的打击 D、美国对印第安人采用大棒政策
  • 28. 据(美)帕尔默等着的《冷战到全球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
    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引发欧洲种族歧视和社会冲突 C、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地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A、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高素质人才成为移民主力 C、难民等非法移民是移民主体 D、造成了移民国经济的动荡
  • 30. 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种族差异导致了社会关系混乱 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跨种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二、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17分,33题17分,34题11分,共55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秦汉以来,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

    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绕,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1月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

    材料: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文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彩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