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填空题

  • 1.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石洞    的沙土    的石顶

    地举起    地流着    地移动

  • 2. 按要求填空。
    (1)、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写一写《海上日出》描写了怎样的日出景象。
    (2)、根据《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内容补全下面的路线图。

    路口→→出洞

  • 3. 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这个岩洞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顺着yuán tóu爬进洞里。洞里太zhǎi , 我稍微一活动,就擦破了é tóu

  • 4. 写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内洞一团漆黑 , 什么都看不见。
    (2)、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3)、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二、语言表达

  • 5. 句子训练营。
    (1)、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缩句)
    (2)、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3)、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用加点词语造句)
    (4)、金华的双龙洞真神奇啊!(改为反问句)
  • 6.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儿个钟头,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用加点的词造句)
    (2)、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改为反问句)
    (3)、留心生活,处处都有风景。晨风中一株带露珠的小草是风景;校园里一声亲切的问候是风景;是风景;是风景。(仿写句子)

三、信息匹配

  • 7.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⑥用手平正地拿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
    (2)、他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3)、他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 8. 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异:①不同的。②另外的,别的。③特别的。④奇怪。

    (1)、飞碟闪着奇的光芒飞上天空。
    (2)、天上的云形态各 , 有的像一只温顺的绵羊,有的像一匹疾驰的骏马。
    (3)、天啊!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来,真是太让我惊了!
    (4)、每到重阳佳节,身处乡的游子格外思念家人。

四、句型转换

  • 9. 缩写句子。
    (1)、父亲难过地落下辛酸的眼泪。
    (2)、各种颜色的喇叭花像一匹美丽的花布。
    (3)、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4)、公园的花丛中千百只蝴蝶在空中飞舞。

五、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游记片段,完成练习。

    (甲)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乙)汀江龙门(节选)

        虎舌洞位于龙门山峰腰间,其外貌像个老虎头,洞口狭小,只容一人弓身而入,洞内则宽敞如大厅堂,却日夜黝黑无光。在松明光照明下,可见洞中央有块巨石活像老虎舌,虎舌洞因而得名。全洞纵深100多米,时宽时窄,游人则需或扶壁而行,或匍匐以进。洞中石乳林立,有的倒垂,有的横出,光滑似玉,滴水有声。石笋、石蛋、石珠琳琅满目;石虎、石马、石麒麟、石鲨鱼姿态万千,栩栩如生;石鼓、石钟敲击有声,清脆悠扬;石桌、石凳如匠人造就。更奇妙的是,这里的石乳软如橡胶,明如琥珀,抓一把在手,可捏可搓可揉,像胶泥一样。但一带出洞口,这些灰白色石乳,转眼间就变硬,用力一捏,即散为碎粉。

    (有删改)

    (1)、结合示意图,回顾《记金华的双龙洞》全文,把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线补充完整。

    路上→→出洞

    (2)、甲文主要描写了内洞中的哪些景物?(   )
    A、黄龙  青龙  神仙  动物 B、黄龙  青龙  石钟乳  石笋 C、神仙  动物  宫室   器用 D、黄龙  青龙  宫室  器用
    (3)、乙文中虎舌洞因何得名?在原文中找出来。
    (4)、两篇短文都写了溶洞,它们写出了溶洞的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5)、乙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介绍石乳的特点?请模仿这种写法介绍一处景观。
  • 11.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 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 像)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

    ①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②形容不断积累。

    ③形容马马虎虎将事情办完。  

    (2)、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4)、花(费 废) 

    苦(恼 脑) 

    他(向 像) 著名学者朱熹请教。

六、书面表达

  • 12. 习作乐园。

    你观察过日出吗?你所观察的日出与巴金的《日出》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体会?写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