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化学定量研究与综合应用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23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物质中,碱性最弱的是(   )
    A、鸡蛋清(pH:7~8) B、牙膏(pH:8~9) C、肥皂(pH:10~11) D、炉具清洁剂(pH:12~13)
  • 2. 实验中有些变化虽然是“<”或“>”的,但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符合的是(   )
    A、铜丝的质量为mg,在火焰上灼烧后的质量为ng,m<n B、木炭的质量为mg,在火焰上灼烧后所有灰烬的质量为ng,m>n C、澄清石灰水的质量为mg,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质量为ng,m<n D、酒精的质量为为mg,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质量为ng,m>n
  • 3.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阴影区域中,A,B,C均处于不饱和状态 B、将t1℃下A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将A和B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 D、除去A固体中含有的少量B杂质,可采用配成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提纯A
  • 4. 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盐酸中加水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向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向等质量镁和氧化镁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
  • 5.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2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8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9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5    D、物质Z可能是化合物
  • 6. 如图是甲和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B、将10℃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30℃时,将50g固体乙加入100g水中,可得溶液的质量为150g D、分别将40℃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甲溶液中析出的固体比乙溶液多
  • 7. 将一定质量的甲醇(CH3OH)和氧气(O2)置于密闭容器中点燃,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已知X中不含氢元素。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

    物质

    CH3OH

    O2

    H2O

    CO2

    X

    反应前质量/g

    m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10.8

    8.8

    n

    A、m>n B、无法判断X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C、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D、生成H2O与X的质量比为27:7
  • 8. 70℃时的m 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能符合题意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 9.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值是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13
  • 10.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的数值为8%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17
  • 11. 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进行了探究,最终确认废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某同学取了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以下坐标图是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图,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 12.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图刻度纸所示(例如:丙的质量为5g,丁的质量为3g),充分反应后,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再次记录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刻度线Ⅰ向左移动16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丙一定是催化剂 C、反应后丁的质量为8g D、反应生成的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 13.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数据或叙述正确的是(   )

    A、a=56% B、b=6% C、以上发生的反应中只有甲是反应物 D、丁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14. 向盛有 10g49%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5.6g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固体残留,t1时迅速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整个过程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错误的是(  )

    A、a→b 点,溶液的 pH 逐渐增大 B、c 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C、d 点固体,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D、m=12.7g
  • 15. 观察下列图像,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1: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B、图2: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图3:将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铜网充分反应,可知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D、图4:将CO2通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先变浑浊,后生成Ca(HCO3)2而变澄清

二、填空题

  • 16. 如图是A、B的溶解度曲线。

    t2℃时分别将100g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AB(填“>”、“<”或“=”);把t2℃时150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20%,需加水g;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刻度读数(其他操作正确),溶液的质量分数5%(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17. 氯化钠(NaCl) 和硝酸钾 (K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

    温度(℃)

    10

    20

    40

    60

    80

    KNO3

    20.9

    31.6

    63.9

    110

    169

    NaCl

    35.8

    36

    36.6

    37.3

    38.4

    ①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②曲线上M点的含义是

    ③要配制100g 10%的KNO3溶液,需要KNO3固体g。

    ④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二种物质分别加水制成相应的饱和溶液,得到溶液质量较大的是(填“甲”或“乙”)。

    ⑤2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20℃,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字母编号)

    A.烧杯①中溶解的是KNO3 , 烧杯②中溶解的是NaCl

    B.烧杯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

    D.若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18. 学生实验:分别配置50g5%和10%的氯化钠溶液,老师在巡视中观察到四位同学的操作如下:

    (1)、甲同学按照下左图所示称取7.5g氯化钠,配置50g15%的氯化钠溶液,其他操作都正确,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5%(选填“>”“=”或“<”,下同)。
    (2)、甲同学按照下右图所示量取45mL水,配置50g15%的氯化钠溶液,其他操作都正确,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选填“>”“=”或“<”,下同)。
    (3)、丙同学用烧杯溶解5g氯化钠时烧杯中含有少量的水,然后再加入45mL水,配制50g1 0%的氯化钠溶液,其他操作都正确,所配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选填“>”、“=”或“<”,下同)。
    (4)、丁同学将配置好的50g15%的氯化钠溶液转移至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其他操作都正确,试剂瓶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15%(选填“>”、“=”或“<”,下同)。
  • 19.

    如图所示为①硝酸钾②氯化钠③硼酸(H3BO3)的溶解度曲线图.由图可知:

    (1)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氯化钠和硼酸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请用序号作答).

    (2)当温度为25℃时,上述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请用序号作答).

    (3)要将P点处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入硝酸钾固体、(任写一条)等.


  • 20. 下表为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l

    34.0

    40.0

    45.6

    51.5

    56.7

    KNO3

    31.6

    63.9

    110

    169

    246

    请回答:

    (1)60℃时,KCl的溶解度是 g;

    (2)40℃时,将30g KCl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溶液(填写“饱和”或“不饱和”);

    (3)将20℃时KNO3和KCl的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60℃,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KNO3 KCl(填写“>”、“<”或“=”).

  • 21. 室温下,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M的化学式为;b点溶液中阴离子为(用离子符号表示)。

  • 22. 在一定的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三、综合题

  • 23. 硫酸是一种非常重要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工、轻工、纺织、冶金、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
    (1)、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组成:硫酸溶液中H+SO42的数目相同 B、性质:能与CO2、SO2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用途: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等 D、处理:浓硫酸泄露到实验台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碳酸氢钠溶液
    (2)、写出用稀硫酸可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3)、使用硫酸等腐蚀性药品时,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①如果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按照下图的操作方法,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②浓硫酸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用下图装置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应(填“a”或“b”)端进入。

    (4)、工业上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生产硫酸,有关工业流程图如下:

    ①在加入沸腾炉之前,粉碎硫铁矿,是为了

    ②写出该流程中空气污染物SO2转化为SO3的化学方程式

    ③为了除去硫酸钠溶液中杂质硫酸,选用一种合适的试剂,请设计提纯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5)、某探究小组检测某硫酸厂排放的废液中硫酸的含量,取该废液样品200g,逐滴加入8%的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NaOH溶液质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假设废液中其它成分均为中性,且不和NaOH反应)。请计算该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01%)

  • 24.          
    (1)、(一)对古代金属制品的认识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黄金面罩、象牙、青铜艺术品、残存的丝织品等重要文物,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选填序号)。

    a、黄金面罩             b、象牙             c、青铜面具             d、丝织品

    (2)、《吕氏春秋·别类篇》载有“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表明青铜的硬度比纯铜(选填“大”或“小”)。
    (3)、文物中的“黄金面罩”依然金光闪闪,而“青铜面具”则布满锈斑,由此现象可知金的化学性质比铜更(选填“活泼”或“不活泼”)。
    (4)、青铜面具出土时表面存在绿色锈蚀,原因是铜与空气中O2、H2O、CO2反应,在表面慢慢生成一层铜绿【Cu2(OH)2CO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二)古代金属铜的冶炼方法

    方法一:“火法炼铜”是将孔雀石【主要成分Cu2(OH)2CO3】与木炭一起加热,就得到红色的金属铜;

    方法二:《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先用孔雀石制取硫酸铜,再用“湿法炼铜”获得铜。其流程如下:

    方法一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CuO+CΔ__Cu+CO2CuO+CΔ_2Cu+CO2

    (6)、步骤①的反应方程式为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 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7)、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个),固体B的成分
    (8)、与“火法炼铜”相比,“湿法炼铜”的优点有(至少答一条)
    (9)、(三)某碱式碳酸铜的组成测定

    某碱式碳酸铜成分可表示为Cux(OH)Y(CO3)z,为探究其组成,用如图装置对样品27.1g进行热分解实验,观察到样品固体先变成黑色,然后部分出现红色。

    资料: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充分吸收CO2

    ②CuO加热会生成红色的Cu2O和O2

    装配好实验装置后,先要 , 再加入样品。

    (10)、D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11)、停止加热后仍需继续通N2 , 可防止倒吸和
    (12)、测得实验前后各装置的质量变化如下表。

    温度/℃

    装置A

    装置B

    装置C

    装置D

    实验前/g

    227.1

    100.0

    100.0

    100.0

    实验后/g

    219.0

    102.7

    104.4

    101.0

    ①该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为

    ②最后装置A剩余固体中铜、氧元素质量比(最简整数比)。

  • 25. 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1)、图中能表示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选填“A”或“B”),P点表示的含义是
    (2)、据表格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在℃之间。
    (3)、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g。
    (4)、60℃时,用等质量的氯化钠、硝酸钾分别配制两种饱和溶液,测得其质量依次为m1g和m2g,则m1m2(填或“>”、“<”“=”)。
  • 26. 金属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见证者,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
    (1)、(一)生活中的金属

    没有镁的存在,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也就没有光合作用,这里的镁是指______。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2)、家用热水瓶内胆上的银白色金属是 , 铝制品在空气中耐腐蚀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为了减少和避免雷电对高层建筑的危害,需安装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避雷装置,这主要是利用了金属材料的______。(填序号)
    A、密度大 B、导电性 C、导热性 D、熔点高
    (4)、(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钙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是逐步失去氧元素的过程。

    铁及铁的氧化物

    Fe

    FeO

    Fe2O3

    Fe3O4

    颜色

    黑色

    黑色

    红棕色

    黑色

    能否被磁铁吸引

    不能

    不能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上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4.0g氧化铁粉末放入玻璃管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黑色固体粉末,并能全被磁铁吸引。

    兴趣小组猜想黑色粉末可能是:(1)铁粉;(2)四氧化三铁;(3)你的猜想是

    (5)、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一段时间后

    Ⅰ组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44.0 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43.2g

    Ⅱ组

    试管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30.0 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32.1g

    (交流讨论)

    实验前应该先

    (6)、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7)、应该选择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黑色粉末的成分,不选择另一组的理由是

    最终计算结果表明:黑色粉末是 , 请写出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8)、(三)碱式碳酸镁晶体成分的确定

    (查阅资料)①Mg(OH)2: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受热会分解成氧化镁和水;

    ②MgCO3:白色固体,微溶于水,受热会分解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

    ③MgCO3的热稳定性比Mg(OH)2的热稳定性更强。

    工业生产中得到的碱式碳酸镁晶体是xMgCO3•yMg(OH)2•zH2O,为精确测量晶体的组成,小组同学取4.66g该晶体,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加热使之逐步分解,首先失去结晶水,最后完全反应),测定剩余固体质量与分解温度之间关系。

    (数据处理)剩余固体质量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0~t1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9)、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为g。
    (10)、t4~t5段固体为和MgO(写化学式)。
    (11)、根据图中数据推算xMgCO3•yMg(OH)2•zH2O中x:y:z的最简比为

四、实验探究题

  • 27. 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1实验,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图1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没有反应             猜想二: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化学兴趣一组的同学取少量实验后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了(填写现象),证明了盐酸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为进一步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还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填字母)。

    A.Zn             B.Mg(OH)2             C.FeCl3             D.AgNO3

    (2)、化学兴趣二组又利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过程。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

    ①该实验中,注射器中溶液是

    ②加入注射器中溶液20mL时,烧杯中的溶液溶质成分(填化学式);

    (3)、化学兴趣三组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密闭隔热容器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利用数字传感器上的计算机绘制出反应时间与溶液温度的图像,如图所示。当加入盐酸mL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4)、【结论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写出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写一条即可)
  • 28.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蔗糖隔绝空气受热时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兴趣小组成员进行了下述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1)、【方案一】小组同学将蔗糖放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实验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

    含有   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元素。

    (2)、【方案二】用图 1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3)、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 , 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4)、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小组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玻璃管中黑色固体燃烧。

    烧杯内的

    黑色固体是单质碳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烧杯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5)、【拓展交流】

    若实验中所需氧气是用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的,某同学绘制了固体中氧元素的变化曲线如图 2,请判断他绘制的曲线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

  • 29. 化学兴趣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进行调查研究,步骤如下:

    (1)、【配置稀盐酸】:实验室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 36.5%的浓盐酸 100 g,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用于实验,需要加入水的体积为 mL

    (ρ=1.0 g/mL)。若配置上述溶液,实际操作的实验步骤顺序是 (填序号)。

    ①计算 ②混匀 ③量取 ④称量 ⑤溶解

    (2)、【实验数据与计算】取该石灰石样品 8 g,把 100g 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测量过程所得数据如图(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碳酸钙和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

    ①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②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结果精确到 0.1)

    (写出计算过程)

    (3)、【计算数据分析与反思】

    小新同学想根据图像计算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可选择的实验中      数据。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 30.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测定某品牌碳酸饮料中CO2的含量,设计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250mL瓶装碳酸饮料放在冰箱中冷冻一段时间(未结冰):

    ②将饮料从冰箱内取出,迅速加入质量分数为50%NaOH溶液5mL:倒转饮料瓶,轻轻震荡,然后放置恢复至室温,作待测液:

    ③按如图连接实验装置。取50mL待测液置于装置B的锥形瓶中,关闭开关K,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关闭活塞:

    ④打开开关K,向装置中鼓入空气,一段时间后,将C装置中的物质过滤,洗涤,烘干称量质量。

    资料:

    ①CO2与足量Ba(OH)2反应生成BaCO3沉淀。

    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

    ③实验中各种溶液的密度都视为1g/mL。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C装置中的现象是
    (2)、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装置D的目的是
    (3)、步骤①冷冻碳酸饮料的目的是
    (4)、步骤④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 31.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A﹣C三个实验装置,只有A装置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C装置则不能,否定B、C装置的理由分别是
    (2)、小明受到A装置的启发,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

    ①此实验的现象是

    ②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比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

  • 32.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纯净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若用F装置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应在(填“d”或“e”)端连接量筒。
    (4)、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制取时应将大理石放在(填“b”或“c”)。
    (5)、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现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33. 某校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探究。

    (1)、Ⅰ.提出问题: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Ⅱ.设计实验:小云同学将一定质量的白磷放入A装置内,称得A装置的总质量为203.1g,然后将烧红的玻璃管伸入锥形瓶内,并立即塞紧橡胶塞。

    Ⅲ.观察现象:此时观察到锥形瓶内的现象是 , 装置冷却后,再次称得A装置的总质量为203.1g。

    Ⅳ.实验结论:

    V.实验反思:①锥形瓶中细沙的作用 , 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A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2)、小兵同学认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于是他设计了B装置,实验前药品及装置的总质量为300.4g,反应结束后,他与小云的实验进行了以下对比:

    ①冷却至室温,气球胀大的是(填“A”“B”“A和B”)。

    ②称量反应后药品及装置的总质量为300.0g,你认为数据减小的原因可能是

  • 34. 在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

    资料:①无水氯化钙具有吸水性:

    ②常见铁的氧化物有关信息如表:

    常见铁的氧化物

    FeO

    Fe2O3

    Fe3O4

    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

    红棕色粉末

    黑色粉末

    能否被磁铁吸引

    ③四氧化三铁能与稀盐酸反应:Fe3O4+8HCl=2FeCl3+FeCl2+4H2O

    (1)、Ⅰ、探究“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气体产物

    【实验探究】取适量的铁粉与湿棉花(棉花的成分不参加反应)于反应装置A中。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试管内放一团湿棉花的目的是;实验时棉花没有燃烧,其原因是;观察到C处管口有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产生的气体是

    (2)、Ⅱ、探究“铁与水蒸气”反应后剩余固体的成分及含量

    【初步验证】试管中剩余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猜想1:剩余固体是

    猜想2:剩余固体是Fe和Fe3O4。

    (3)、【实验验证】甲同学取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填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黄绿色,说明猜想2正确。
    (4)、【实验结论】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含量测定】乙同学取A装置中剩余黑色固体50g,与足量的CO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为43.6g,则剩余黑色固体中Fe3O4的质量分数为
  • 35. 一长期放置的烧碱样品,为测定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某学习小组同学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实验方案】根据以上思路,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假设每一步都吸收完全)。

    (1)、写出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步骤:经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 称量样品质量,记录数据m1 , 然后放入B中;称量装置D的质量,记录数据n1;连接好整套装置;……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m2 , m1-m2即为氢氧化钠的质量。请将上述缺少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3)、【交流讨论】上述方案还有不足之处,不能准确得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析可能的原因,写出改进方法:
  • 36. 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瓶久置出现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1)、【探究活动一】试验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完全变质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2)、检验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完全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氢氧化钠样品少量,研细后加适量蒸馏水充分混合后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该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钠

    (3)、【探究活动二】测定样品中含有的变质固体(以下角R表示)的质量分数

    取3g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气体不溶于植物油),从而计算出样品中R的质量,便可求出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如图1所示。

    将稀盐酸滴入样品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一段时间后,当观察到(填实验现象),才停止滴加稀盐酸。

    (4)、实验中量筒的作用是
    (5)、实验结束后,量筒内进入水的体积如图2所示,其读数为mL,已知在该实验条件下,生成气体的密度为2g·L-1通过计算,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为
    (6)、上述图1所示实验装置和相关试剂,用来实验测定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是比较粗略的,请简要说明测定数据存在误差的原因:(写一个)。
  • 37. 某兴趣小组对蛋壳中碳酸钙含量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选择药品和设计装置进行测定?

    【查阅资料】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 其它成分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进行实验】

    (1)、实验一:如何选择药品

    将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放入图①锥形瓶中,通过注射器加入稀盐酸,采集数据。

    图①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检验图①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3)、根据图②分析,影响实验测定准确性的原因有:一是水蒸气含量增加;二是
    (4)、实验二:设计装置——通过测量生成的CO2体积来计算蛋壳中碳酸钙含量

    图③装置中连通管的作用是: , 若无“植物油”,测定的碳酸钙含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若图③中量气管起始读数为V1mL,加入稀硫酸的体积为V2mL;待反应结束后,量气管最终读数为V3mL,则反应生成CO2的体积为mL。
    (6)、实验三:设计装置——通过测量生成的CO2质量来计算蛋壳中碳酸钙含量

    该实验中反应前后均需通一段时间氮气,反应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7)、D装置的作用是;若无B装置,测定的碳酸钙含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8)、【数据处理】

    图④中,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填字母序号)的质量可达到实验三的目的。

  • 38. 某兴趣小组对氧气制备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请写出仪器a的名称;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从“节约能源”角度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最佳的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当开始收集。
    (3)、“氧立得”是家庭供氧气的最新产品,它是利用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固体压片和水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的原理制成的。若实验室用过氧化钠固体压片制取氧气,可采用的发生装置是。(填编号)
    (4)、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KClO3质量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1.2g

    /

    1.2g

    CuO   0.5g

    1.2g

    MnO2 0.5g

    ①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②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③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称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简述操作和现象)

    (5)、【预期结论】氧化铜也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 39. 下列是某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对有关“镁与盐酸反应”的系列研究。
    (1)、研究一:镁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兴趣小组通过镁与盐酸反应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镁的质量相等,镁条的形状一样,盐酸均过量),设计实验如下:

    试验编号

    盐酸的质量分数

    镁的形态

    溶液初始温度/℃

    3%

    粉末

    30

    3%

    条状

    20

    6%

    粉末

    20

    6%

    条状

    20

    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四组实验均以收集到250mL氢气为标准,要比较各组反应速率,则以上实验还需要测出的数据是
    (3)、比较镁的形态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实验编号
    (4)、测得实验①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你认为在t2-t3时间段内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的主要原因是

    (5)、研究二:探究镁与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发现问题)反应后甲同学的试管中镁条有剩余,向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振荡,溶液显红色,对此现象,甲同学重复如上实验,得到同样结果。

    (提出猜想)猜想Ⅰ:氯化镁溶液使酚酞变红色;

    猜想Ⅱ:镁与热水反应的产物使酚酞变红色

    (查阅资料)常温下,氢氧化镁难溶于水;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实验探究)

    为验证猜想,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镁溶液滴在pH试纸上,读取数据

    pH=6

    猜想Ⅰ(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②在滴有酚酞的热水中放入段打磨过的镁条

    ②有气泡产生

    猜想Ⅱ成立

    (结论与分析)经过探究同学们得出结论,镁能和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碱性物质和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能燃烧。

    (6)、(拓展交流)

    一段时间后,甲同学观察到溶液红色逐渐变淡,最后消失。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40. 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科建构了“两组份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份混合物。

    (1)、【探究一】根据沸点低的组份先汽化的性质,测定混合物中某组份的含量。

    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2)、【探究二】根据混合物中某组份发生化学反应,测定混合物中某组份的含量。

    按上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步骤】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实验1中止水夹最合理的打开时间是(填“反应刚结束时”或“冷却到室温时”)。该实验中,红磷要足量的目的是

    ②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中信息,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由此可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法测定结果误差较小。

    (3)、【交流评价】③已知:在空气中点燃石蜡,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实验1若用足量石蜡替换红磷,规范操作后,测得的氧气含量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继续探究】运用上述思维模型,小科又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

    ①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硬质玻璃管上小气球的作用是

    ②请根据某小组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50mL

    20mL

    6mL

    ③不同实验小组做上述实验时结果差别较大,其中有些小组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实际数值,请分析导致测定数值偏低的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

    (5)、【交流评价】与图甲实验相比,图乙实验的优点是(任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