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2022届高三第八次模拟检测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14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 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摘编自《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这也让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同和点赞。但我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挨骂”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更好了解一个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的中国。

    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材料三:

    (摘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最新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 B、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C、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 D、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延数千年 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使中国成为了“文明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B、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伴随文化的自信,如果当初中国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对西方亦步亦趋,中国的命运必定面临重大危机。 C、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D、前两则材料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一要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就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3)、请你结合材料,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天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受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在路上走,那就是散文。如果摔了一跤掉到河里去了,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你摔了一跤掉到水里面去,你怎样摔跤的呢?你掉到水里面去,你这个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你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新浪网《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几次写到了“梨花”,并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渲染了氛围,契合有关人物心境,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B、母亲执意生下小女儿,是出于她对三十年前那个春天里夭亡孩子的追忆与负疚,这段补叙也丰富了小说内容。 C、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D、小说将平常人、生活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挖掘着寻常之中蕴含的价值,探求着人生真谛。
    (2)、“父亲”临终前,向小女儿提到了“一个姑娘”被他误诊而“没能挽回她的生命”的事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本二的第一段,强调了小说创作中的情节曲折和细节生动的重要性。请结合文本一作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 , 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承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他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示宗武

    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 , 达者得升堂。

    【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时作者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②青玉案,指古诗;紫罗囊,指戏具。③曾参与游夏: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标题中的“又示”及诗句内容,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宗武长大成才的殷殷期盼。 B、宗武追新潮自学格律,诗人则以劝读古诗暗含告诫,这一叙写既生活化又有场景性。 C、诗人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希望宗武学习榜样,努力上进,这种心愿朴素感人。 D、本诗用语平白,如话家常,与诗人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主张有所不同。
    (2)、《论语》载,孔子独立庭院时,看到儿子孔鲤经过,便询问其学习情况,并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本诗中杜甫教导宗武与《论语》中孔子教导孔鲤,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借莲花对君子大加赞美,用“”来赞美君子可敬而不可侮慢,用“”来赞美君子美德远播。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而在《赤壁赋》中作者则用“”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
    (3)、《离骚》中,屈原以众女比喻朝中群小,他们嫉妒诗人的蛾眉,他们“”,诋毁正直的诗人;荒唐没有准则的君王“”,这种“民心”不被君王明了让诗人忧愁痛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文化实践中,正确理解与有效运用神话中蕴含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从神话的存在形态看,既有        的口头神话、古老经典的文献神话,也有丰富多彩的文物神话、形态鲜活的民俗神话,还有新的传媒背景下出现的新媒体神话。用好神话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任何文化自信都不是罔顾事实的自我陶醉,更不能是       生发出的盲目自大①;相反,培育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历史事实和艺术真实为依据,以文化服务于人民②、服务于人类进步为主导。       , 如果把数量众多的中华民族神话比作一棵历经了数千年沧桑的大树,那么我们所能汲取的营养只能是其中的累累硕果。( )。既不能站在文化虚无主义的立场,认为神话就是古人痴人说梦一样的虚幻的③“瞎话” , 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把神话中的一切观念全部接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④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口耳相传  古为今用  一厢情愿  毋庸讳言 B、口诵心惟  师古不泥  主观臆断  毋庸置疑 C、口耳相传  古为今用  主观臆断  毋庸讳言 D、口诵心惟  师古不泥  一厢情愿  毋庸置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时,这些作为营养精髓的果实隐藏在枝叶之中,需要我们认真辨识,科学“拿来”。 B、有时,这些作为营养精髓的果实隐藏在枝叶之中,需要我们科学“拿来”,认真辨识。 C、有时,我们需要认真辨识这些隐藏在枝叶之中作为营养精髓的果实,科学“拿来”。 D、有时,我们需要科学“拿来”这些隐藏在枝叶之中作为营养精髓的果实,认真辨识。
    (3)、文中画横线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 8.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摘录相关词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这段文字的相关内容,每空不超过12个字。

    从10月15日的早高峰开始,军运会专用车道开始使用,以保障代表团和运动员等参会人员赛事期间的运输效率。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在一些“堵点”路段,一边是通畅的军运会专用道,一边是耐心等待的车流,对比十分强烈。不少武汉市民在网上晒出“对比图”,为自己点赞。武汉市交管局宣传处长李军介绍,至今武汉没有车主因为占用军运会专用道而领到罚单。一条条空出来的军运会专用道,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①本段文字所叙的中心事件是:

    ②中心事件实施的目的是:

    ③中心事件最典型的表现是:

    ④赞扬性的评价是:

  • 9. 下面是一组有关“安全”的公益图片,请你根据主题进行联想,参考图一示例,为图二、图三各配上一句符合情境的公益广告语。要求:①符合规劝意图;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通俗易懂;③每句10~15字。

     

    图一        图二        图三

    参考示例:图一:一人安危牵全家,全家幸福系一人。

    图二:

    图三: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习近平《2021年新年献词》

    材料二:《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意思是说,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所谓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也就是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子,合格的后辈。

    材料三: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汉·陆贾《新语》)

    学校即将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如果你受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你将说些什么呢?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想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