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2. 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A、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3.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4. 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5. 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唐朝和欧洲。其中向唐朝“拜师学艺”指的是( )A、幕府制度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工业革命6. 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的是( )A、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C、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 D、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7. 这里开创了一系列的世界之最:最古老的城市和文字,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历法,最早的冶金技术,最早的学校、图书馆,最早的神话,最早的药典。“这里”是指( )A、希腊半岛 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8. 公元前6世纪,某一民族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该民族是( )A、罗马人 B、希腊人 C、波斯人 D、苏美尔人9. 它是人头、牛身的组合,生有鹰的翅膀,更特别的是它有五条腿。人从其身边走过时,从大多数角度,都可以看到它的四条腿,以充分显示其完整性。它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该雕像属于古代哪个文明的产物( )A、古巴比伦 B、古埃及 C、古希腊 D、亚述10. 依据如图知识卡所列内容,判断该国是( )A、查理曼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11.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有这样的规定: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财产的所有权。由此规定可知( )A、《十二铜表法》具有万民法性质 B、《十二铜表法》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C、《十二铜表法》保护本国所有人 D、《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法体系完备12. 新航路开辟之前,当地住民还没有文字地区是( )A、非洲和北美洲 B、南极洲和南美洲 C、非洲和大洋洲 D、南美洲和大洋洲13. 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曾经建立起国家,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其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具有相似性。 这种现象说明(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14. “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托尔特克、阿兹特克……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段描述可能出自( )A、《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 B、《亚历山大远征记》 C、《探寻古罗马文明》 D、《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15. 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畜牧业发达 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16. 公元前2千纪中后期,赫梯人建立了国家,并扩展到了巴比伦尼亚和叙利亚。赫梯人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 )A、开通了“丝绸之路” B、创造了象形文字 C、冶铁技术的铸造和使用 D、贡献了世界最早的太阳历17. 欧洲这块古老的大陆,通过吸取来自非洲、中东、印度的辉煌文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其他文明相继没落的历史时期不断成长,达到了一系列文化高峰。在此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例说明( )A、人类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 B、人口迁徙是一种文化活动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移民给当地带去的都是先进文化18.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导致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属于这种文化区域的是( )A、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代希腊 B、古代西欧、古代东亚、古代希腊 C、古代中欧、古代东亚、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东亚19. 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A、阿拉伯帝国 B、西哥特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法兰克王国20. 大约20世纪80年代,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表现为( )A、服务人员迁移 B、体力人员迁移 C、难民迁移 D、“知识精英”迁移21. 从1819 年新加坡开埠起,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 )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 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 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22. 马克思把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比作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法宝,其中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法宝是( )A、火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印刷术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24. 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25. 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26.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的权威来自于法律 B、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27. 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年份
白人(人)
混血人种(人)
原住民(人)
1490年
0
0
50000000
1570年
138000
25000
9700000
1650年
725000
644000
9105000
1852年
1319000
6252000
8211300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美洲28. 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1
2.1
996
99
唐朝
392
42
59
5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29. 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 )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 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 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30. 隋唐时期,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又被称为“中华文化圈”。其主要标志是( )①汉字文化 ②儒学 ③律令制度 ④佛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
-
31.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交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
(1)、材料一图中③处文明古国曾建立过哪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汉谟拉比法典》产生于图中哪处。(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32.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二: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教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选择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实践)幷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