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基础过关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 6. 过

    ①窃以为过矣②三过其门而不入③过犹不及④过故人庄

  • 7. 举

    ①举地千里,至今治强②举酒欲饮无管弦③举义兵以诛暴乱④百里奚举于市⑤杀人如不能举

  • 8. 拔

    ①拔三川之地②势拔五岳掩赤城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力拔山兮气盖世

  • 9. 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③退而致仕

  • 10. 兵

    ①藉寇兵而赍盗粮②兵者,国之大事③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 11. 就

    ①故能就其深②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③草创未就

三、古今异义:

  • 12.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四、词类活用:

  • 13.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西取由余于戎,得百里奚于宛
    (2)、遂西戎
    (3)、西并巴、蜀,收上郡,取汉中
    (4)、使之西
    (5)、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6)、却宾客以诸侯
    (7)、据成皋之
    (8)、公室,杜私门
    (9)、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10)、而歌呼呜呜耳者
    (11)、然则是所者在乎色、乐、珠玉
    (12)、而所者在乎人民也
    (13)、故能其德

五、

  • 14. 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3)、并国二十。
    (4)、举地千里。
    (5)、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6)、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7)、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8)、江南金锡不为用。

六、成语积累:

  • 15.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天空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赏心悦目。    ()
    (2)、政府部门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 创新乡村治理,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
    (3)、新基建既不能冒进,也不能裹足不前 , 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较为成熟、安全性高的新基建项目的实施。    ()

七、文化常识:

  • 16.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2)、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古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与之相似的还有“布衣”,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常以“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3)、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4)、后宫:古时妃嫔居住的宫室,后来又用以借指妃嫔。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7. 默写
    (1)、秦王嬴政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作《谏逐客书》,开篇便表明自己的立场:“。”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运用假设从反面论证四位君主“却客”“疏士”的后果可能是“”。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太山”和“河海”为喻,是为了说明“”。
    (4)、《谏逐客书》中,李斯用“”来证明只有胸怀广阔,才能广纳贤才,成就霸业。
    (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的危害是“”。
    (6)、李斯《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九、语言文字运用。

  •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代铜镜的背面,不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形象,有的还篆刻有铭文:“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里面所描绘的“仙人”就是汉赋中的神仙形象。浙江上虞出土了一面东汉龙虎镜,铭文中也提到了仙人王子乔。

    与前代相比,唐朝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代,所有事物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唐朝铜镜的背面,刻的是“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这样充满诗意的句子,精心雕刻的图案也是以饮酒、弹琴等为主题的,有朋友,有音乐,有美景,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到了宋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宋镜不像唐镜,刻那么多雅致的诗。普通百姓家用的镜子,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市井气息,宋朝铜镜上的铭文大多像是打出的各类小广告,通过宣传,扩大铸镜作坊的知名度,好让镜子的销量更好一点。

    今天,我们现在再看汉朝、唐朝和宋朝的镜子,确实能从中感受到时间和文学形式的流逝。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请分别概括汉、唐、宋三朝铜镜铭文内容上的特点,每条不超过8个字。
    (3)、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都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都优秀并不等于整支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砖,你能说它们一定能盖出一座好房子吗?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反驳:

十、微写作。

  • 19. 微写作

            高三学生小李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身高1米7的他,体重却只有90斤,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小李说,因为自己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所以不喜欢体育锻炼;同时,因为高三学业繁重,所以自己更愿意待在教室里看书。

    作为小李的同学,请你写一段话,劝他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想法。(200字左右)

  • 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

    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 , 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李斯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二世二年七月,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请分别解释文中加点处李斯“叹”的原因。
  • 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②“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2)、张仪为争宠而诋毁陈轸,陈轸是如何化解危机的?结果如何?请简要概括。
  • 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蔡泽者,燕人也。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注]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应侯闻,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唯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应侯称善。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

    [注] 应侯:范雎,时任秦相。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②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2)、蔡泽提及商鞅、吴起、大夫文种的用意何在?
  • 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斯论

    [清]姚 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 , 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 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 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邪?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 ①燔:焚烧。②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③宴然:安闲的样子。④无与者:不受祸乱之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 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 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 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 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卿: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B、《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包括6篇笙诗,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C、三代:文中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包括了东周。 D、五刑:一般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这里指李斯受腰斩之刑。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父、子、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苏轼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然后通过对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经典的史论。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顺随时势罢了。 D、作者认为“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等是李斯“趋时”的有力证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②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5)、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 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袁宗道

    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

    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泣且曰                 拊:抚摩 B、自有妇太夫人       卜:选择 C、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舅姑    适:出嫁 D、太夫人时时方伯公    风:劝说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宗道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幸赖外祖母的呵护,母爱的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B、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C、袁宗道的外祖父在河南做官时,困于公务繁杂,后顺从妻子的意愿而选择了辞官归里。 D、作为外孙,撰写外祖母的行状,袁宗道既不敢虚美外祖母,也不愿隐瞒外祖母的美德。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②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4)、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