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3月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0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年1月31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下图所示)亮相中国虎年春晚舞台,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件青铜面具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条流畅,棱角分明,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同址出土的还有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这显示出蜀地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这些文物可用来说明( )A、古蜀国宗教礼仪较发达 B、巴蜀地区的手工技艺国内领先 C、巴蜀文明的圆融内敛性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2. 史载,汉初陆贾时时称《诗》《书》,为汉廷出使诸侯,定南越,除诸吕贡献力量;博士叔孙通自荐为汉制朝仪,朝仪成,刘邦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贵。”这些现象反映出汉初( )A、新儒学的地位得到提升 B、儒学文治功用得到发挥 C、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D、儒士顺应潮流变异儒学3. 宋代重视重大疑难案件的审理,皇帝会派出专门的审判机构进行审判;中央除了刑部和大理寺之外还建立了审刑院,由皇帝亲自审理一些重大案件;皇帝还经常向各个地方派出巡阅使,对地方案件的审理进行监督。这表明宋代( )A、皇权专制得到强化 B、法制体系建设完备 C、监察制度健全高效 D、地方治理成就突出4. 明清时期,社会上普遍流行财产为家族共有的习惯。土地所有权的内容常常相当复杂而难以界定,劳力也受到许多的限制而难以自由支配和移动。族权、亲邻权、原主业权、地方霸权等非经济因素在财产的转移上起着很大的干扰作用。这表明明清时期( )A、市场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松弛 C、新兴资产阶级诉求受阻 D、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5. 甲午战争前,地方疆吏对朝廷的筹款旨令敷衍塞责,战端开启后大部分省份对清廷的军事动员令不予理睬,李鸿章所能直接动员的,也只是淮军和北洋海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因此表示:“中国名为一国,实为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这表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极端腐朽 B、明治维新增强了日本实力 C、列强的支持和纵容 D、晚清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6.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十六字新史学纲领,并指出新思潮的意义。“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工夫。”胡适提出这一说法的目的是( )A、宣扬政治改良 B、制造舆论传播西学 C、摈弃儒学正统 D、激发民族文化自信7. 下图是漫画家沈同衡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漫画《“武运”岂能长久》。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A、树立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B、揭露汪伪集团叛国投敌的无耻嘴脸 C、指出中国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D、讽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可耻下场8. 下表反映了现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 )
政治纲领和任务
政治基础
法律地位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以宪法为根本准则,享有宪法规定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A、体现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利益的趋同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 C、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进入了全新阶段 D、使我国政党制度具有稳定的政治基础9. 公元前367年,罗马共和国通过《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规定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人为平民;公元前286年,又通过《霍布滕西法案》,规定平民大会决议对全体罗马人民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两部法案的出台(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增强了公民法的实用性 C、拓展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D、利于维护共和国的统治10. 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艺术与商业金融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运用了许多存款、利息、高利贷等经济词语来说明结婚的好处,它可以使美如同财产延续保值,美和幸福与实际物质利益息息相关;也借用了一系列司法义务和金钱债务用语描述情人、朋友和自己的三角关系。这说明文艺复兴( )A、营造了物质利益至上的风气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肯定了当时人的价值与尊严 D、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11. 1881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首相取得提请下院认定某项问题为紧急问题的权力,所涉提案不需要任何讨论而交付表决。1887年,下院领袖史密斯还提出一个新的程序规则:如果议员来不及在预定期限以前全部审核法案,则下院议长必须将法案的其余部分不经过讨论而提交表决。这些规定( )A、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B、折射出英国代议制的衰落 C、反映了宪政重心的转移 D、凸显出议会下院中心地位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在多边谈判、协商机制基础上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发展(见下表)。这一现象表明( )时间
政府间国际组织
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909年
37个
176个
2005年
5 920个
38 000个
A、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合作 B、多边机制利于全球治理 C、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局势 D、世界呈多样性格局特征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人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因此历代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与此相关的是荒政思想,《周礼》中的“荒政十二书”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对荒政的认识,其中的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时可以保证人的生活用度。中国古代重本轻末的思想往往忽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客观上无法正常开展国际的贸易活动。因此,要解决国内粮食安全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甚至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中国古代贫富之间面临的饥荒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则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安全的水平也由此而大大降低。研究表明,至宋元时期南方稻谷的亩产量已达343市斤之多,粮食需求和供应从量上看已能满足人民的正常需要。因此,这一时期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更多来自于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中国传统追求高粮食自给率的粮食安全战略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16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也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作为崛起的大国,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会升级食物消费结构,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转变,因此中国无疑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国内食物基本均衡;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实现国际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需要给全球贸易伙伴一个稳定的农产品需求预期,同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为重点,借助于中国对外基础设施与农业技术援助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并推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这样既给中国粮食安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最后,中国应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区域农业合作,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方面有所作为,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维护全球粮食贸易市场秩序。
——摘编自毛学峰等《重塑中国粮食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国需要重塑粮食安全观的背景,并据此为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社会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改革与革命往往互为因果:改革是革命的前奏,革命是改革的开始;改革与革命如此相互促进,导致新制度逐步取代旧制度。在这样一种关系链中,革命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革命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它产生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如革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强大的破坏性。因此,有人主张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应尽力避免用革命的手段,而希望通过和平渐进的改革来达到变革社会体制的目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属于最佳选择。但是,选择改革或革命并不是依靠人们的想象力,也不是取决于人们的好恶。各国经历改革与革命之路除取决于改革派的力量和旧制度的适应能力之外,它也与各国的文化传统以及导致变革的各种因素和变革的内在动力等方面紧密相连。所以改革与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如果单凭情感的冲动,或为某种政治目的就以改革来否定革命,或以革命来否定改革,那都是对历史的歪曲。
——摘编自郭汉民《近代中国改革与革命述论》
根据材料,围绕“改革与革命的关系”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 材料:五四运动之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培养“贤妻良母”式的女性是当时的教育宗旨。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贤妻良母”作为女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使妇女具有独立的人格,这种教育宗旨塑造的只是“一多知识之顺婢、良仆供男子驱策耳”。五四之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社会的女性”。五四时期,随着杜威“平民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国内随即掀起了一股平民教育的热潮,“贵族式”的教育受到了冲击,在京、沪等地开始兴办平民女校。为了解决平民女子就学的经济问题,又发展出了女子工读运动,一些妇女还得到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自清末兴女学以来,女子教育在教育机构中与男子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双轨学制),除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外,大学不允许女子进入学习。1919年5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率先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要求国立大学增收女生。1920年2月,经过考试北京大学录取了9名女生,邓春兰就是其中之一。大学开禁女学促进了中学女子教育的改革,1921年广东省中等学校、北京高师附中、长沙第一师范招收了女生,标志着中学男女同校的风气正在全国形成。——摘编自贾仟军《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时期女子教育变革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期女子教育变革的表现及其意义。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58年,中国宣布从朝鲜撤军,随后中美双方围绕着朝鲜撤军和统一问题展开交涉。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美国政府越来越强调所谓“中国威胁”的严重性。美国认为,在撤军和朝鲜统一问题上,对中国做出任何让步都可能成为将来讨论的起点,进而影响到将来德国、越南、中国等国的统一方式。作为由大陆向海洋延伸的特殊地理部分,朝鲜半岛构成了东北亚的地理中心,它既是大陆国家东方防御的最后一张“盾牌”,同时又是海洋国家向西进攻的第一块“陆基”。而对于日本的防卫而言,朝鲜半岛则犹如“瞄准日本心脏的一把短刀”,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的亲美政权对日本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政治、外交层面应对中国外交攻势的同时,美国政府内部开始对朝鲜半岛的地位进行重新评估。1958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5817号文件,坚持了美国对朝政策的长期目标,即在朝鲜半岛建立亲美政权。文件提出,鉴于中国军队从朝鲜撤军,美国把防御的主要目标将集中在北朝鲜的“进攻”,同时也将进一步缩减驻朝美军。在“重要政策指导”部分,美国认为联合国提供了抵制共产主义入侵的法律基础,因而文件强调美国应坚守联合国这份重要遗产。
——摘编自冯东兴等《1958年中国从朝鲜撤军与中美外交交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后美国拒绝从朝鲜半岛撤军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从朝鲜撤军对美国朝鲜半岛政策的影响。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八思巴家族开创的西藏佛教萨迦派,在西藏地区占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积极笼络吐蕃佛教上
层人士,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1252年,八思巴以他的博学、谦逊、富于政治远见而得到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大元国师”,领宣政院管理西藏及蒙汉地区的佛教事务。在八思巴主持宣政院期间,西藏地区建立了行政区划,进行了人口调查,确定了赋役负担,社会秩序稳定,政治和经济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元政府在通往西藏腹地的沿途,普遍设置了驿站,构成了与内地紧密联系的交通网。为了便于汉藏间贸易的开展,元政府在沿边的会宁等地陆续设置榷场,又设置“西番茶提举司”,经营粮食、茶叶贸易以方便藏民生活。在用人方面,忽必烈重用的桑哥等著名人物都是由八思巴举荐的。对元王朝派兵灭南宋统一全国的战争,他采取支持的态度。在元政府机构里,设有专门翻译梵经的局所,八思巴及其弟子们亲自参加翻译,仅至元十七年,有司奏上八思巴新译出的戒本就有五百部之多。八思巴和他的伯父萨班乃至他的祖辈,世代都精通医术,通过他们的努力,西藏的医学被介绍到内地。与此同时,内地的雕版印刷术经八思巴的随从弟子们之手流传到西藏。至元六年,八思巴受忽必烈之命创作完成“蒙古新字”(亦称八思巴字),忽必烈在诏文中规定以新字为国书,用它来释写一切文字,蒙古新字迅速得到广泛的流行,举凡儒家的经籍、史书、佛教典籍都曾以蒙古新字进行大量的翻译。
——摘编自徐连达《论八思巴在历史上的作用与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思巴作出贡献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八思巴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