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齐桓晋文之事——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02 类型:同步测试

一、

  • 1.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 B、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 C、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 D、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如此,代词)
  •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则一羽不举          ②舆薪不见

    ③构怨诸侯          ④天下可运

    A、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盖亦反其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 4.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词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B、否,吾何快于 ,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俯足以畜妻子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 5.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无以,则 B、他人有心,予忖度 C、是以君子庖厨也 D、秦楚
  • 6.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重视学校教育的句子是:
    (2)、《齐桓晋文之事》中,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两句,指出“五十者可以衣帛”的前提条件。
  • 9. 请根据文意续写两个句子,保持与前文结构上的一致。

    孟子,你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历寒暑,驱车马,宣仁政,置安危荣辱于度外。贫贱不能动摇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富贵,,;威武,,。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伟丈夫!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称豪门世家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鲍子,即鲍叔,“子”是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C、海滨,指与海邻接的陆地。齐国为临海国家,齐桓公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D、四维,指礼、义、廉、耻,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却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说什么。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现了知已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交代了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鲍叔牙对管仲建立功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5)、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