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2021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04-0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1 年 3 月 20 日,被半张“黄金面具”刷屏,该“黄金面具”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自发现以来,出土有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文物。下列文物在制造过程中利用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捶打黄金 B、湿法炼铜 C、雕刻玉石 D、打磨象牙
  •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CO2验满 B、收集O2 C、滴加液体 D、测溶液pH
  • 3. 我国201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行动有我”。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积极植树造林,美化生态环境 C、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资源 D、就地焚烧秸杆,增加土壤肥效
  • 4. 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分析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涤剂清除油污和汽油清除油污原理不同 B、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C、在金属表面刷漆的目的是隔绝氧气和水蒸气,防止锈蚀 D、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 5. 以下是对四组无色溶液成分的记录,其中没有不正确的一组是(   )
    A、CaCl2 、Na2CO3 、KNO3 B、KNO3 、NaCl 、FeCl3 C、Ba(OH)2 、NaCl、Na2SO4 D、K2SO4 、Na2CO3 、NaNO3
  • 6. 我国在临床试验中研究出磷酸氯喹在治疗新冠肺炎有一定的疗效。其化学式为C18H32ClN3O8P2 , 下列有关磷酸氯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磷酸氯喹是一种有机物 B、一个磷酸氯喹分子含有64个原子 C、磷酸氯喹由碳、氢、氯、氮、氧、磷六种元素组成 D、磷酸氯喹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32:3
  • 7.

    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可将二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4 B、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机物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 8. 下列有关实验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会出现白雾 B、向久置空气中的熟石灰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C、在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D、把Cu丝分别插入FeSO4和AgNO3溶液中可以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 9. 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独有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茅台酒飘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②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体积变大

    ③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因为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

    ⑤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⑥电解水的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

    ⑦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④⑥⑦
  • 10.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碳充分燃烧生成CO2 , 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B、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11. 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除杂、分离、检验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都正确的(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提纯含量有少量K2CO3的KCl固体

    溶解后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蒸发结晶

    B

    除去CO2中的HCl

    通入NaOH溶液

    C

    鉴别:熟石灰和生石灰

    取样品加水,观察现象

    D

    除去O2中的CO

    点燃混合气体

    A、A B、B C、C D、D
  • 12. 将适量的铜粉和镁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物质和无色滤液,则关于滤出的固体和无色滤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镁 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镁 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二、填空题

  • 13. 用化学符号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2个二氧化硫分子
    (3)、5个铵根离子
    (4)、标出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 14.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在农村常用井水作生活用水,加入可检验井水是否为硬水。
    (2)、粮食的生产离不开化肥,我们要合理施用化肥,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的是
    A、NH4Cl B、NH4NO3 C、KNO3 D、NH4HCO3
    (3)、钙能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这里的“钙”指的是(原子、单质、元素)。
    (4)、运载火箭用偏二甲册(C2H8N2)作燃料,N2O4作氧化剂。火箭发射时,燃料与氧化剂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对空气无污染的两种氧化物和一种单质,两种氧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是
  • 15. 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若A,E属于同种元素,则x=
    (2)、若E粒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E粒子符号为 , E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
    (3)、D粒子与B粒子能形成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 16.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丙的溶解度为
    (2)、t2℃时,甲、乙各25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其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3)、t3℃时,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丙,现要提纯甲可采用的方法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变 B、t2℃时,向100g 20%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溶液的浓度为10% C、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制成饱和溶液,需水的质量最多的是甲 D、升高丙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三、综合题

  • 17. 已知A、B、C、D、E分别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的固体和E的浓溶液常用作实验室的干燥剂,F是常见的黑色粉末。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示标出)。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的化学式:C: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E+B:;D+F:
    (3)、D→C的转化最多可以通过种基本反应类型实现。
  • 18. 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X,X为氢气、氧气或二氧化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A和C连接制取气体X,则X为
    (2)、若将A和B或A和D连接都可制取气体X,则分液漏斗中盛的是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向锥形瓶中装入大理石(或石灰石)来制取气体X,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填序号)。
    (4)、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除选取如图部分装置外,还需补充大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胶皮管、铁架台(带铁夹)、玻璃片和(填仪器名称)。
  • 19. 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1:未变质;

    猜想2:完全变质;

    猜想3:部分变质。

    【实验和推断】

    (1)、若取少量样品,加入少量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样品没有变质。请评价该方案是否正确 , 请说明理由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请评价该方案是否正确 , 并请说明理由
    (3)、探究氢氧化钠变质情况。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样品加入适量的水使样品完全溶解,先加入

    该氢氧化钠完全变质

    (4)、分别取少量的完全变质的样品形成的无色溶液,甲同学向一份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乙同学向另一份样品中加入一定量澄清石灰水,过滤,把乙同学滤液加入到甲同学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请你对混合废液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混合废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和实验】

    猜想1:NaCl;

    猜想2:NaCl、NaOH;

    猜想3:NaCl、NaOH、Na2CO3

    猜想4:

    请回答哪个猜想不正确 , 请说明理由

四、计算题

  • 20. 取54.9g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铜溶液,向其中滴加5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后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友情提示:CuSO4+2NaOH═Cu(OH)2↓+Na2SO4
    (1)、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