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04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试卷更新日期:2022-03-3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904年在成都成立的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其股本主要来源于“田亩加赋”,一般是随粮征收,值百抽三,四川的贩夫走卒,大都被迫参与,不足部分基本是靠外债弥补。迫于民间收回利权运动的压力,该公司于1907年改为商办。1908年.清政府又委派军机大臣加以督办,进而在1911年突然宣布“国有”。清末川汉铁路公司的变迁(    )
    A、折射出国内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 B、反映了清政府对铁路建设的重视 C、印证了国人对近代化的积极探索 D、表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走向破产
  • 2.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的军事工业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晚清政府自救行为的表现 B、都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C、都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D、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3.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置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中外交涉事宜,由两广总督加封钦差大臣头衔兼任,没有专门的办公衙门。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置(   )
    A、初步实现了外交近代化 B、说明政府谙熟近代外交 C、华夷观念没有彻底改变 D、满足了对外交往的需要
  • 4. 19世纪后半叶,随着列强侵略加剧,清政府开始了一阵建省高潮: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批准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清军在镇南关与台湾两地分别击退法军,同年台湾正式建省。其共同目的是(   )
    A、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B、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C、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D、抵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5. 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至90年代清朝进出口贸易额,它说明当时中国(   )

    中外贸易货值表(以海关平银两为单位)

    年份

    进口

    出口

    出入超

    1872~1874

    66,105,041

    70,484,090

    (出)4,379,049

    1882~1884

    75,014,563

    68,224,073

    (入)6,790,490

    1887~1889

    112,643,649

    91,736,369

    (入)20,907,280

    1892~1894

    149,522,309

    115,773,453

    (入)33,748,856

    A、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增强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提高 D、贸易逆差逐渐扩大
  • 6.   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诉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诉的看法(    )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 B、对学习西学有推动作用 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 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 7. “这一运动使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    )
    A、成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充分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C、标志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 8. 1864年以后,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有60多人做到督抚位置,慈禧在任命江南各省的巡抚布按时均会征求曾国藩的意见。1868年,非湘军出身的马新贻代替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据此可知(   )
    A、地方势力现尾大不掉之势 B、内忧外患导致清廷人事动荡 C、清政府中央权威相对稳固 D、洋务运动得到朝廷大力支持
  • 9. 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这此思想的提出(   )
    A、顺应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需要 B、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 C、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基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深刻认识
  • 10.   1862年,清廷命曾国藩保举封疆、藩臬人材,并明确提出“有职分较卑而器识甚远,将来堪以登用者,并着一并具奏。”此后出现了督抚擅自任命下属官员的情况。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B、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 C、朝廷纵容地方政府扩权 D、列强侵略波及官僚铨选
  • 11. 近代以前,中国主要交通线通往连接都城和各地行政中心所在的城市。近代以来,中国的新式交通,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政治局势的动荡 C、交通事业的进步 D、官本位思想的松动
  • 12. 下表为晚清财政税收表,由表中信息可知晚清70年间(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A、传统小农经济趋于衰败 B、工商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3. 清末新政时期,民间传言四起,“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国而举办”“新政是专与人民为难的害人之举”等言论传播尤其广泛。这种现象反映出(   )
    A、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国人有强烈的排外落后意识 C、清政府的政治威信在逐步丧失 D、新政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 14. 招商局成立之后,承运漕粮成为招商局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抢夺此笔生意, 1875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表示,情愿将漕粮运费从招商局的每担6钱左右降至1钱。《申报》惊呼:“此事惊闻之下,未免太觉其减价。”因李鸿章和招商局坚决抵制,才未成行。据此可知,当时(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漕运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C、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 D、大众媒介关注政治变革
  • 15. 鸦片战争结束后,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思想和“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但士大夫阶层认为这是“用夷变夏”或“以夷变夏”。这说明当时(    )
    A、政治体制变革提上日程 B、中体西用思想遭遇抵制 C、中西思想融合成为必然 D、外部世界引起士人关注
  • 16. 清末立宪派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喻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暗示只有采取其他有效办法。梁启超也说:“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这说明(    ) 
    A、清朝的统治危机加深 B、清末新政的成效不大 C、立宪派放弃改革诉求 D、立宪派举起革命大旗
  • 17. 《湘国图志》刚刚问世,即遭到许多守旧大臣的谩骂,以致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这反映了当时(   )
    A、精英阶层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B、新思想传播受传统观念掣肘 C、统治阶级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D、崇洋媚外行径为社会所不容
  • 18. 据《清末中国民族工业厂矿数及资本统计表》的数据可知,1872—1895年间,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的资本额占总资本之64.56%, 商办企业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但到1896—1911年,商办占57.88%,官办或官商合办只占21.44%,中外合办则增为20.68%。这一变化(   )
    A、说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B、源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导改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D、扩大了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
  • 19.  1867年,洋务派奏请在同文馆内专设天文算学馆时,遭到了强力的反对。对此,慈禧指出: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材料反映出当时(   )
    A、西学获得朝廷的尊崇 B、中西体用之争偃旗息鼓 C、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 D、洋务派改变自强求富方针
  • 20.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   )
    A、拉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B、引起晚清政局的变化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 21. 鸦片战争前,魏源撰《筹漕》《筹盐》《筹河》等篇;《南京条约》签订后,他依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强调“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据此可知,魏源著书立说旨在(  )
    A、推动政府变法图存 B、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促进近代工业发展 D、号召人们学习西方
  • 22. 下表是近代中国生丝销售量估算表(单位:万担)。据此可知(   )


    总销售量

    出口量(占总销售量%)

    内销总量(占总销售量%)

    1840年以前

    6.40

    0.90(14.06)

    5.50(85.94)

    1894年

    16.02

    8.23(51.94)

    7.70(48.06)

    A、中国外贸入超局面得以扭转 B、国际资本的垄断趋于和缓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 23. 近代某条约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普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吝啬。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但英人及各国均不得借有此条,任意妄有请求,以昭信守”。该条约使(   )
    A、列强侵略行径客观上受到限制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英国攫取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初步形成
  • 24. 梁启超在1896-1910年间相继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日本之朝鲜》、《朝鲜亡国史略》、《越南小志》、《越南亡国史》、《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历史论著。其主要意图是(   )
    A、总结各国灭亡的原因 B、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 C、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 D、擎起史学革命的旗帜
  • 25.  1898年5月,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奖励新制造的法规;10月,又颁布《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鼓励矿路商办,保护华商。这些举措表明当时(   )
    A、政府开始主导工业建设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洋务运动实现重大转变 D、传统抑商政策有所突破
  • 26. 据《清季外交史科1875-1911》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每100页文件中出现“主权”一词的频率1875年至1894年为1次,1895至1899年为2.5次, 1902年到1910年为22次左右,其中1909年为37次。这种现象(   )
    A、反映出“华夷之辩”观点的淡化 B、体现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折射了清朝的宗藩体系走向瓦解 D、废除了西方列强在华治外法权
  • 27. 戊戌变法期间,依张之洞建议,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表明(   )
    A、废除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 C、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 D、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

二、材料分析题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与欧洲这个“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无疑,“条约制度”使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灾祸,这成了阻碍中国进步的一个基本因素,但是,如马克思所说,“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

    一一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 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材料二: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回应了世界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中国方案就是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决议;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再次将其载入联合国决议。这充分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反映了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呼应,激发了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程的热情和实践。

    ——摘编自张晓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外交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得到支持和呼应的原因及意义。
  • 29. 【家训与传统文化】

    材料一:《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

    ——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

    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近代科学组织中,英国皇家学会的产生较为典型。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把具体的探索任务或研究项目分配给会员个人或小组,同时,学会还要求会员进行任何他们将促进学会目标和科学研究的新实验,定期举行会议,让会员通过做报告和演说向学会汇报研究成果,演示实验等,所有会员都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建立了一些专业学术委员会来指导学会各部门的活动。1665年3月,学会出版学术刊物《皇家学会哲学学报》。在科学研究方面,皇家学会致力于科学实验和科学创新。学会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等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中国之有科技社团早自明代始。明嘉靖年间,祁门人徐春甫在顺天府成立了一个名叫“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医学团体。在此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社团一直没有得到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晚清最后十几年,是中国近代科技社团萌芽与创立时期。民国时期的科技社团,规模都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夏创立于美国。发起人是一批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中国科学社由于后来大多数会员回国工作,便于1918年把社所迁回祖国。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事业在社章中做了规定。这些科学事业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办《科学》月刊。第二,创办上海明复图书馆。第三,创设研究所。第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中国科学社的所有这些工作都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重要的科技社团之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方科技社团的相同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科技社团相比中国科技社团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02年,荷兰大商人集股组建东印度公司。荷兰议会授权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麦哲伦海峡的广阔区域内享有贸易垄断权。公司有权代表议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公司先后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好望角、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股份公司,拥有150艘商船、40艘战舰、50000名员工、10000名雇佣兵,股息高达40%.

    ——摘编自成耆仁《寻根: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陶瓷丝路纪行》

    材料二:上海轮船招商局大事记(局部)

    时间

    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1872年

    李鸿章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提出该局“官督商办”,以“渐收利权”。

    1876年3月

    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获7艘海轮、9艘江轮,运输航线得到扩克。

    1876年12月

    与英资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签订第一次等价合同,赢利158万两。

    1882年

    依靠英国伯明翰矿务公司的技术,投资创办开平煤矿。

    1896年

    投资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

    ——据李慰《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晚清四十年》整理

    材料三:1953年4月,中国百货公司北京市公司第四批发部成立,后定名为天桥百货商场。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股份公司成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首创浮动工资制、职务津贴制。1992年底,该公司发行股票总值2870万元,每股100元,5年为一期。股金实行保息分红,年息5.4%,每年付一次利息,到期还本分红。天桥百货股份公司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突破,使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由国营转为股份制的企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首家股份制企业寻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改制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西方的的“坚船利炮”,清政府一度提倡“造船制炮”。战后政府的海防危机压力有所减轻,海防发展相应缓慢下来,几至有名无实。1874年日本用兵台湾,暴露了中国海防极大的空虚,朝野感到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防东洋尤胜于防西洋”。在全国一片整饰海防的强烈呼吁下,1875年,清政府下令整饰海防,著令李鸿章、沈葆祯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后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立,旅顺、威海等基地相继建成。但在1891-1894年北洋海军几乎没有增添重要的武器装备。1895年甲午战败后,中国海防建设遭到空前打击,海权实践陷入了长期停顿。

                           ——摘编自张仁善《简析中国近代海防实践失败的原因》等

    材料二:1890年,美国海军上校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理论:海权对历史进程和国家繁荣有着巨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在海权思想影响下,美国政府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加大海军建设的投入。美国还制定了《海军法》,从制度上加以完善以推动海军建设。1884年,海战学院成立,旨在培养高素质海军人才和海军军事理论研究者。1898年4月,美国发动美西战争打败了西班牙,攫取了加勒比海和菲律宾群岛,这是一场以海军为主的战争,是近代美国最成功的一次海权实践活动,它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海外扩张的野心。

    ——摘编自汤凌飞《近代中美海权实践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海权实践的特点及海权实践长期滞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美国海权实践的优势所在,并分析这一

    时期美国海权实践带来的影响。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美海权实践的历史启示。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材料三: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街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
  • 3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夏曾佑(1863—1924)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着手,到1906年写成并出版了《中国古代史》。夏曾佑在该书的《序》中,明确表示研究古代史是为了“知来”,“以供社会之需”。他划分由图腾而宗法、由宗法而国家的社会进化阶段,并认为私有制和专制制度取代古代的公有制和公选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这些显然比传统史学中美化古代、视上古为黄金时代的复古观念高明得多。他认为“古今人群进化之大例,必学说先开,而政治乃从其后”。《中国古代史》最先采用篇、章、节的结构,以时间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在描述历史递嬗时,采用“一代兴亡所系者加详”“一人一家之事无不从略”的处理方法,把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明晰完整、详略得当地一气贯通。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曾佑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夏曾佑的史学思想。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 

                   
     

     姓名 

     

     田产及收入 

     

     商业资本及收入 

     

     近代企业投资 

     

     尤先甲 

     

     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 

     

     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 

     

     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 

     

     张履谦 

     

     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 

     

     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 

     

     同上,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 

     

     杭祖良 

     

     购置田产约数百亩。 

     

     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 

     

     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 

     ——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 

     材料三:在2014年9月召开的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绅商阶层兴起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育当代新乡贤的条件。 
  •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它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对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英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强调的是,英国的城市化对于工业革命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比如:工业革命开展之前,英国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但是随着大量中小城镇的兴起,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曼彻斯特等地区棉纺织工业的兴起,使英国经济重心开始向西、向北转移。城市化的深入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活跃了工业经济,城市经济资金开始流入工业领城,为工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加速资本积累,从而使英国工业规模在原来基础之上更加宏大,另外,城市化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农民吸引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这样一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从而城市对粮食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促进了农村中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摘编自王明南(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关系探究》

    材料二: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自救运动。在洋务运动中后期兴起了许多民用工业,大多数企业都是“官督商办”的形式。所谓“官督商办”,就是由商人集资创办企业,清政府任命官员对其进行监管,这种形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中国,洋人生产的大量棉纺织品曾抢占了中国纺织业的市场。洋务派随即开办起中国自己的棉纺织厂,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上海机器织布局。此厂的规模设备日益完善,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销量可观,使洋纱、洋布已不再是人们购买的首选了。

    ——摘编自刘思含、韩立君《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兴办民用工业时在鄂些方面向西方进行了信鉴,并评价这些信鉴所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 37. 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的贫困农家,幼时就读于澳门的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和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又兼习《四书》《五经》。后来容闳在校长的资助下进入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所学校就读,阅读了大量西方著作,尤爱读《爱丁堡评论》(苏格兰启蒙派的重要阵地)。185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决心用自己的新知识改造旧中国。

    容闳回国后,把改造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1860年他拜会洪仁玕时提出创办新式学校,创立现代银行、金融制度等建国之策。但经过一番考察,容闳对太平天国相当不满和失望。1863年,容闳受曾国藩“三请”,帮助建立制造来复枪的工厂。容闳认为,中国最需要的不是制造枪炮的工厂,而是制造“机器母厂”。曾国藩采取这一建议并付诸实施。1854年至1872年,历经18年的不懈努力,容闳最终促成首批30名官派幼童留学生赴美。留美幼童受到西方文明影响后发生巨大变化,被顽固派诬告为“毫无管束,遂致抛荒本业,纷纷入教”。1881年,首批留学生被强令回国。人数不多的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困难重重的转型中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1898年,容闳参加了保国会成立大会。后来,容闳认识到难以在体制内改革清政府,于是走向了暴力革命,积极筹款支持革命派。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给他写亲笔信,邀请他担任要职。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容闳的个人经历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8. 【晚清的世界与中国】

    某校同学在探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世界与中国”这一问题时,搜集到19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中国一部分人对当时形势的言论,并整理成下表:

    人物及作品

    部分观点

    夏燮著《中西纪事》

    阳托和戎,阴同让衅,实昧抽薪之计,早贻伏莽之戎,此华洋之变局,亦千古之创局也!

    徐继畲著《瀛寰志略》

    南洋诸岛国、五印度(因划分为五部分而得名)……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王韬著《变法自强》

    居今日而论中州大势,固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也。

    基于对上表的理解,结合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史实,围绕“变局”和“创局”提炼一个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结论明晰)

  •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六次文化转型简表 

                         
     

     阶段 

     
     

     具体表现 

     
     

    鸦片战争之前:文化自满

     
     

    清朝乾隆时期,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提出了通商的要求,乾隆皇帝却对他们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鸦片战争之后:文化自卑

     
     

    甲午战争之后,严复指出:“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名),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逮今日而始知其危,何异齐桓公以见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哉!”

     
     

    中华民国时期:文化自省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指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术,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自立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报告中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改革开放之后:文化自觉

     
     

    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先生将“文化自觉”的历程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摘编自张继焦、杨林《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证清晰) 

  •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家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所属国民对公共形态上的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具体来说就是效忠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经济生活以及产生这些公共权成的人民。“国家认同”可以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接受和尊重;二是对国家地城范国内共同经济运作形态和经济活动的接受与服从;三是对形成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与公共权威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以及民族特性的尊敬与忠诚。在现代民族国家系统中,塑造和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又在相当程度上在现有民族国家内部取代、并超越了民族认同,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任何民族认同的最高归宿,都是建立起符合民族利益、并能最终有效保护民族利益的国家机构以承担和履行国家主权。

    ——摘编自马建楠《浅谈我国的国家认同》

    从“国家认同”的角度立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点鲜明,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