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1记叙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2-03-26 类型:二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蚊烟中的往事

    迟子建

    ①如果是夏天,如果火烧云义把西边天映红了的话,我们喜欢将饭桌放置在院落里吃晚饭。当然,这时候必不可少的,是笼蚊烟,因为傍晚的蚊子很活跃。

    ②笼蚊烟其实很简单,先是用一莲干树枝将火引着,让它燃烧一会儿,就赶紧抱来一捆蒿草,将它们均匀地散开,压在火上。这时丝丝缕缕的青烟就袅袅升起了,蚊子似乎很不习惯这股在我们闻来很清香的烟,它们远远地避开了。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吃晚饭了。

    ③这样对着青翠的菜园和绚丽晚景的晚饭,是别有风味的,饭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酱,这酱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一过,寒风还在肆虐的时候,做酱的工作就开始了。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它们,放置起来,这种酱块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风干了,将它身上已经脆了的报纸撕下来,将酱块掰开,放到酱缸里,兑上水和盐,酱就开始了发酵的过程,酱喜欢阳光,所以大多数的人家不是把酱缸放在窗跟前,就是搁在菜园的中央,那都是接受阳光最多的地方,阳光和风真是好东西,用不了多久,酱就改变了颜色,由浅黄变为乳黄直至金黄,并且自然地把酱汁调和均匀了,香味隐约飘了出来,一些贪谗的人受不了它的诱惑,未等它充分发酵好,就盛着它吃了.

    ④夏日的晚餐桌旁,占统治地位的就是酱了。那些蘸酱菜有两个来源:野地和菜园。野地的菜自然就是野菜了,比如明叶菜、野鸡膀子、水岸菜、鸭子嘴、老桑芹和柳蒿芽。野菜通常要在开水中焯一下,让它们在沸水中打个滚,捞出来,用凉水拔了,攥干了再吃。野菜中,我最爱吃的就是老桑芹,所以采野菜时,明明看到了大片的水芹菜和鸭子嘴,我还是会绕过它们,去寻觅老桑芹,很多人不喜欢吃老桑芹,说它身上有股子奇怪的气味,像药味,可我却格外青睐它。

    ⑤因为有了酱,就有了采野菜的乐趣,你可以堂而皇之地提着篮子出了家门,就说是采野菜去了,你愿意在河边多流连一刻,看看浸在水中的柔软的云,是没人知道的;你愿意在山间偷偷地采,些浆果来吃,大人们依然是不知道的;反正有那么几种野菜横在篮子中,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踏入家门。

    ⑥天气越来越热的时候,它们就老了,吃不得了,这时候伺候晚餐桌上酱碗的,就得是园田中的蔬菜了,青葱、黄瓜、菠菜、生菜、香菜和小白菜水灵灵地闪亮登场了。园田中的菜适宜于生吃,只需把它们在清水中洗过则可。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这个人拿棵葱,那个人拿棵菠菜,另一个人则可能把香菜卷上一绺,大家纷纷把这些碧绿的蔬菜伸向酱碗,吃得激情飞扬的,而此时蚊烟静静地在半空浮晨,晚霞静悄悄地落着,天色越来越黯淡,大家的脸上就会呈现出那种知足的平和表情。

    ⑦我最钟情的酱,是炸鱼酱。鱼来自草甸子中的水泡子。水泡子里有鲫鱼、柳根和老头鱼,父亲用一根柳条杆为我做了杆鱼杆,虽然它不直溜,但钓起鱼来却不含糊。水泡子中的鱼不似河里的,它长不大,都是小鱼,而且由于是死水,鱼有股土腥味,所以决不能清蒸和调汤喝,只能放上浓重的调料煎炒烹炸,我钓回来的鱼,基本都是把它连着骨头剁成泥,舀上一碗黄酱,炸鱼酱吃了。只要晚餐桌上有一碗鱼酱,园田中的蔬菜就遭殃了,一盆青菜往往不够,再拔上一盆,可能还是不够,不把酱碗蘸得透出瓷器的亮色,我们的嘴起不会罢休的。

    ⑧酱缸其实是很娇气的,它像小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着。它讨厌蚊虫,因此脸要蒙上一层白纱布,以防蚊虫飞进去,弄脏了它:它喜欢太阳,似乎还很害痒,要经常用一个木耙子捣一捣它,把它身上的白醭撇出去;它还惧怕雨水,所以酱缸旁常放着一玻璃,一看雨水要来了,就把它盖上。我就很心疼家中的酱缸,有的时候在学校上课,一听到雷声轰隆隆地响起,就举手跟老师请假,撒谎说要上厕所,而我出了教室后一路飞奔回家,冲进菜园,盖上酱缸。酱没被淋着,我却会在返回的路上被雨水打湿。

    ⑨蚊烟稀薄的时候,火烧云也像熟透了的草莓似的落了。我们吃完了晚饭,天也就越来越陈旧,蚊子又三三两两地回来了,我们把饭桌撤了,打扫干净笼蚊烟的灰烬,站在院子里盼着星星出来,或者是打着饱嗝去火炕上铺被窝,我还记得父亲酒足饭饱在院子中看天时,如果被飞回的蚊子给咬着了,他会得意地喊我妈妈出来,说他很招人稀罕,母蚊子又啃他的脸了!我们那时就都会发出快意的笑声,以为爸爸在开玩笑。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说得也没错,吸食人的血液的确实都是雌蚊,而雄蚊吮吸的则是植物的汁液。如今曾说过这话的父亲早已和着飘渺的蚊烟去另一个世界了。

    ⑩菜园依然青翠,火烧云也依然会在西边天燃烧,只是一家人坐在院落中笼起蚊烟吃晚饭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让我在回忆蚊烟的时候,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者。

    (1)、选文都写了哪些往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文章以“蚊烟中的往事”为题,有什么好处?
    (3)、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品析第⑧段的画线句。
    (5)、简要分析第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往事如烟,生活美好,你有什么美好而难忘的记忆?简单概述出来,说说难忘的原因。
  • 2.  

    母亲的作业

    ①驱车从千里之外的省城赶回老家,杨帆直奔县人民医院。“我母亲得了什么病?严重吗?”他急切地问主治大夫。大夫看看他说:“胃癌晚期。老人的时间不多了……”

    ②杨帆顿时泪如泉涌。

    ③出了医院,杨帆立即用手机通知副手,从今天起由他全权负责公司事务。杨帆要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在母亲身边。

    ④父亲早逝,为拉扯他们兄妹四个长大,母亲受尽了千辛万苦。母亲的腹痛是从两年前开始的,杨帆兄妹曾多次要带母亲到省城医院检查,每次母亲都说:“不就是肚子痛吗,检查个啥,吃点药就好了,妈可没那么娇气!”母亲总是这样,生怕拖累儿女,生怕影响儿女们的工作。

    ⑤杨帆开始守在母亲的病床边。母亲每天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杨帆想方设法转移母亲的注意力,减轻母亲的痛苦。他跟母亲聊天儿,给母亲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用单放机让母亲听戏……有一天,陪母亲闲聊时,母亲忽然笑道:“你兄妹四个都读了大学,你妹妹还到美国读了博士。可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竟然也过了一辈子。想想真是好笑……”杨帆脑海里立刻跳出一个念头,就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教你认字写字吧!”妈笑了:“教我认字?我都快进棺材的人了,还能学会?”“你能,妈。认字写字很简单的。”

    ⑥杨帆就找出一张报纸,教母亲认字……他手指着一则新闻标题上的一个字,读:“大。”母亲微笑着念:“大。”他手指着另一个字:“小。”母亲微笑着念:“小。”病房里所有的人都向这一对母子投来了惊讶、羡慕和赞许的目光。

    ⑦隔了几天,杨帆还专门买了一个生字本,一枝铅笔,手把手地教母亲写字。母亲写的字歪歪斜斜,可是看起来很祥和,很温馨。当然,母亲每天最多只能学会几个最简单的字。可是母亲饶有兴趣地让杨帆教她写他们兄妹四人的名字,写那几个字时,都是满脸灿烂的笑容,不像一个身染绝症的人了。

    ⑧一个月后的一个深夜,母亲突然走了。那个深夜,杨帆太累了,趴在母亲的床边打了个盹儿,醒来时,母亲已悄然走了。

    ⑨母亲是面带微笑走的。母亲靠在床上,左手拿着生字本,右手握着铅笔。泪眼蒙的杨帆看到,母亲的生字本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样一些汉字:杨帆杨剑杨静杨玲爱你们。“爱”字前边,母亲涂了好几个黑疙瘩。

    ⑩母亲最终没有学会写“我”字。

    (选自《读者》,有删减)

    (1)、选文题目“母亲的作业”有哪些含义?
    (2)、选文中杨帆在母亲最后的日子做了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3)、选文④段有什么作用?
    (4)、读选文⑥段画线的句子,说说众人“惊讶”和“羡慕”的原因各是什么,这个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5)、选文中的母亲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总是笑着,请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对母亲的笑的理解。谈出两点即可。
  • 3. 喜雨

    季羡林

    ①我是农民的儿子。在过去,农民是靠天吃饭的,雨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因此,我从小就同雨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情感。

    ②今年,北京缺雨,华北也普遍缺雨,我心急如焚。窗外自己种的那一棵玉兰树开花的时候,还有到大觉寺去欣赏那几棵声名传遍京华的百年老玉兰树的时候,我的心情都曾有点矛盾。我实在喜欢眼前的繁花。大觉寺我来过几次,但还从来没有见过玉兰花开得像今天这样。借用张锲同志一句话:“一看到这开成一团的玉兰花,眼前立刻亮了起来。”好一个“亮”字!但是,我忽然想到,春天里的一些花最怕雨打。我爱花,又盼雨,二者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不可得兼也,究竟何去何从?我之进退,实为狼狈。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我毅然下了结论:宁肯要雨!

    ③多日没有下过一滴雨了,我今天早晨刚在搭着铁板的阳台中坐定,头顶上铁板忽然清脆地响了一声:是雨滴的声音!我精神一瞬间抖擞起来,“漫卷诗书喜欲狂”,立即推开手边稿纸,静坐谛听。铁板上,从一两声起,清脆的响声渐渐多了起来,后来混成一团,连“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无法描绘了。

    ④我抬头看窗外,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棵玉兰树,此时繁花久落,绿叶满枝。我仿佛听到在雨滴敲击下,左右翻动的叶子正在那里悄声互相交谈:“伙计们!尽量张开嘴巴吮吸这贵如油的春雨吧!”我甚至看到这些绿叶在雨中跳起了华尔兹,舞姿优美整齐。我头顶上铁板的敲击声仿佛为它们的舞步伴奏。可惜我是一个舞盲,否则我也会破窗而出,同它们翩跹起舞。

    ⑤眼光再往前挪动一下,就看到了那一片荷塘。此时冰雪消融已久,垂柳鹅黄,碧水满塘,池中荷花却未到“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然而,我仿佛看到水面下淤泥中嫩莲已经长出了小芽。水面上雨滴一敲,形成一个个小而圆的漩涡,它们立即感觉到了,马上也精神抖擞起来,互相鼓励督促道:“伙伴们!拿出自己的劲头来,快快长呀!长呀!赶快长出水面,用我们自己的嘴吮吸雨滴吧!”“是啊,我们去年开花一千多朵,引起了燕园内外一片热烈的赞扬声。今年我们开上它两三千朵,给他们一个更大的惊喜!”和着头顶上的敲击声,小芽的声音仿佛清晰可闻,给我喜雨的心情增添了新鲜的活力。

    ⑥我浮想联翩,幻想一下飞出了燕园,飞到了我的故乡,我的故乡现在也是缺雨的地方。一年前,我曾回过一次故乡,给母亲扫墓。我六岁离开母亲,一别就是八年。

    ⑦我离家时,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但不知为什么,母亲偏有二三分田地。庄稼当然种不上,只能种点绿豆之类的东西。我三四岁的时候曾跟母亲去摘过豆角。有了土地就同雨结了缘,每到天旱,我也学大人的样子,盼望下雨,翘首望天空的云霓。去年和今年,偏又天旱。扫墓之后,在泪眼迷离中,抬头瞥见坟头几棵干瘪枯黄的杂草在风中摆动,我蓦地想到躺在下面的母亲,她如有灵,难道不会为她生前的那二三分地担忧吗?我痛哭欲绝,很想追母亲于地下。现在又凭空使我忧心忡忡了。我真想学习一下宋代大诗人陆游:“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我是乞借春雨护禾苗。

    ⑧我的幻想,从燕园飞到了故乡,又飞越千山万水,到达非洲。我曾到过非洲许多国家。我爱那里的人民,爱那里的动物和植物。我从电视中看到,非洲的广大地区也在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在干旱的大地上,动物们到处奔走,想寻找一点水喝,一丛草吃,但它们什么也找不到,有的就倒毙在了地上。“绿章夜奏通明殿”,请天老爷把现在下着的春雨,分出一部分,到非洲去降,救活那里的人民,动物,还有植物,使普天之下共此甘霖。

    ⑨我兀坐在阳台上,谛听着头顶上的铁板被春雨敲得叮当作响,宛如天上宫阙的乐声。

     (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下雨开篇,由眼前的雨景写到故乡、非洲的干旱,收放自如,主题突出。 B、语言典雅而富含情感,引用文言古诗,富有文学韵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反复使用陆游的诗句“绿章夜奏通明殿”,透露出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悲悯情怀。 D、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以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写“我”因雨产生的无限情思。
    (2)、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我精神一瞬间抖擞起来,“漫卷诗书喜欲狂”,立即推开手边稿纸,静坐谛听。(赏析加点词)

    ②我甚至看到这些绿叶在雨中跳起了华尔兹,舞姿优美整齐。(赏析修辞手法)

    (3)、如欲以“形散神聚好‘喜雨’”为题写一篇《喜雨》的小评论,请结合本文,列出评论要点。

    形散:

    神聚:

  • 4. 阅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完成各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②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

    ③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吃一顿白馍,清平湾的老老少少都很高兴。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孩儿’家不容易,离家远。”

    ④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不敢让腰腿作下病!”老老小小见了我都这么说。在那个地方,担粪、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凉粉、出麻油、打窑洞……全靠自己动手。腰腿可是劳动的本钱;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

    ⑤和我一起放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

    ⑥夏天放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稍不留神,哪个狡猾的家伙就会偷吃了田苗。我们得东奔西跑地吆喝着。有一头老黑牛,称得上是“老谋深算”。它能把野草和田苗分得一清二楚。它假装吃着田边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眼睛却溜着我。我看着它的时候,田苗离它再近它也不吃,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儿;我刚一回头,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我识破了它的诡计,它再接近田苗时,假装不看它,等它确信无虞把舌头伸向禁区之际,我才大吼一声。老家伙趔趔趄趄地后退,既惊慌又愧悔,那样子倒有点可怜。

    ⑦秋天,在山里放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山洼、沟掌里的荒草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而且谁要是说那些小动物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⑧有一回,我在山洼洼里,睡着了,醒来太阳已经挨近了山顶。一阵山歌,破老汉担着两捆柴回来了。“饿了吧?”他问我。“我把你的干粮吃了。”我说。“吃得下那号干粮?”他带我到山背洼里的一棵大杜梨树下。“咋吃!”他说着爬上树去。他那年已经五十六岁了,看上去还要老,可爬起树来却比我强。他站在树上,把一杈杈结满了杜梨的树枝撅下来,扔给我。那果实是古铜色的,小指盖儿大小,上面有黄色的碎斑点,酸极了。

    ⑨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草添得要勤,每次不能太多。老汉的孙女留小儿跟在他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干的“噼噼啪啪”响,湿的“磁磁”冒烟。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

    ⑩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医治。

    ⑪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⑫十年过去了。

    ⑬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选自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改动)

    (1)、本文记叙了作者在清平湾的一段经历,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作者却品出了浓浓的生活情味。阅读文章②-⑨段,将下面内容填写完整。

    队长的话不多,但我却能听出对我的同情与关照;

    老黑牛的举动 , 但我却能感受到贫瘠土地上生灵生存的不易与艰辛;

    乡亲们惊讶地瞪着谈论吃小动物的人,我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与善良;

    破老汉摘下来的杜梨很酸,

    , 但我却看到了山里娃简单的幸福与满足。

    (2)、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对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3)、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把十年前和我一起放牛的“破老汉”的称呼改为了“白老汉”?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理由。
  • 5. 阅读《少年走过的路》,完成各题。

    少年走过的路

    周恒祥

    少年走在乡间小路上。此时已经是夜里的八点半,刚下晚自习。从学校到家里,有八里多路。这段路必须要步行,因为家里买不起自行车。这段路有两个分支,都能到家,但是,一个分支的路边,要经过全村死去的人的大坟地,少年不敢走那一段路;另一个分支,要经过一条小河,河中间一个小桥,桥的两边是密密麻麻的芦苇荡,过了芦苇荡,有几座孤坟,白天尚可,夜晚经过,也是恐惧。少年无他,只好选择了芦苇荡。

    月亮升起来了,少年快步走着。惨白的月光洒在地上,也把少年单薄的身影印在地上,显得那么渺小,孤单。村里的孩子考上中学的有三个人,那两个因为有亲戚在镇上,就住在亲戚家了。只有他在镇里无亲无故,学校只有初三才会提供住宿。少年来到了芦苇荡,清风吹过,芦苇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在议论着什么,在召唤着什么。少年的身上,鸡皮疙瘩一下子就炸起来了,冷汗嗖的一下在后背上钻出来。少年害怕得差点叫出声。少年走在芦苇荡的小径上,发出嚓嚓的脚步声,总觉得后面有人跟着。为了给自己壮胆,大声地唱了起来。月亮才不管害怕的少年,好像还耻笑少年的胆小如鼠。少年声嘶力竭,想喊出胸腔里的勇敢来。

    少年唱着歌一直向前走去,向着家的方向,在回家的小路上,孤单而勇敢地走着。

    依靠歌声,走过了月亮地那段恐怖的夜路。

    后来,家里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少年在周末便会骑车回家。那一天,骑到半途,下起了瓢泼大雨。少年拼命地骑车。他想躲一下雨,可是,路边全部是庄稼,没有树,无处可躲。这时,天空突然亮了起来,紧跟着就是一道闪电,接着是一声炸雷,霹雳声起,少年吓得扔掉自行车,一个趔趄,从车上迅速趴在地上。少年潜意识里觉得,炸雷会通过铁传导电流,而自行车全身都是铁呀。少年很为自己无师自通的机智而骄傲。炸雷过后,少年赶紧起来继续骑行。失魂落魄的小小灵魂,到了家里,全身湿透,胆怯的心,还怦怦跳动。

    雷雨天的路,惊心动魄。

    那一次,少年跟父亲去卖干草。镇里收干草,说是送往种马场喂马的。少年利用暑假,每天早晨起来割草,晒干了,装了满满一平车。父亲拉着车,少年在后面推着车。为何要跟着父亲呢?卖了干草得来的钱,父亲总能买一支冰棍吧。就是为了这小小的期待,少年走了一路,湿透的衣服紧贴着后背,但是,他默不作声。卖草很顺利,一车草十几块钱,父亲激动地把钱一卷,装进了口袋,又用手捏了一下,就喊他回家。经过冷饮店门口,少年以为父亲能至少买一支冰棍的,没想到,父亲的脚步连放慢一下都没有。少年怏怏不乐。回到家里,果然,父亲被母亲一顿责备,孩子跟你一次,怎么就不能买一支冰棍呢?这些草,都是他每天起早,踩着露水去割的呀。刚才的路上还不觉得,此时,少年的委屈如决堤的江水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一个来回,小二十里的路,全部是走着的呀。父亲为何不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呢!

    那是一条充满了委屈的路。父亲不懂得少年的心事,也不会去理解少年,任由委屈在少年的心里滋生、疯长。

    那个少年,就是我。

    少年时代走过的路,不会有多少。但是,人到中年以后,能铭记在心的,也就是那么    (几条/几回)。一路上,少年训练了自己的胆识,锻炼了自己的心智,磨炼了自己的心性。小小少年的一颗心,开始向往着那远方。

    (有删改)

    (1)、少年慢慢长大、成熟,得益于少年时代走过的路,以及路上的经历:克服恐惧, , 骑着车走过雷雨天的路 ;满怀委屈,
    (2)、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生动,用词精妙,请你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妙处。
    (3)、文中加点词“默不作声”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4)、请在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 6. 阅读《北京城的中轴线》,完成各题。

    北京城的中轴线

        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民国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着景山作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结束了。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1)、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推断图中A、B两处应填的建筑物名称:A处为 , B处为

    (3)、有人评价说“北京城的中轴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请你在文中找出这样说的依据并写下来。
  • 7. 阅读《一颗小白杨》,完成各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满怀憧憬地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的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使命感油然而生,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他认为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面对基本功的训练,王克怀对自己从不放低要求。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下定决心要让班里所有战士成为打枪高手。王克怀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怎么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小白杨,耳边不觉再次响起《小白杨》优美的歌声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文章有删改)

    (1)、阅读第⑤-⑧段,请你根据王克怀从新兵到优秀班长的成长过程,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满怀憧憬来到哨所,面对艰苦环境,火热的心变凉了;;作为班长,有了集体意识,把射击经验教给战士。

    (2)、阅读第⑤段画线句,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阅读文章,请你说说第⑨-⑪段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阅读文章,请你说说以“一棵小白杨”为题有哪些妙处。
  • 8.  

    相互依偎的温暖  (苔米)

    ①我家刺猬生宝宝了。那一天,猬猬完全不吃不喝,躲进窝里不肯出来。我很纳闷,她到底怎么了。第二天中午,我们听到一阵微弱的吱吱声,像受伤的小鸟。儿子迫不及待地去看,猬猬的身后多了两只粉红色的肉团,他们暖暖地互相依偎着,像粉红色的海参。

    ②对我来说,养宠物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儿子一时兴起,却会成为我的日常事务。那么最好不要太脏,不能麻烦,互动要少,万一往生了也不会太难过。选来选去,我们决定养刺猬。

    ③最先接回来的是女生,叫猬猬。猬猬生于宠物店,我在一大堆毛刺球中一眼相中了她。她蜷缩在角落,毛色偏白,体形丰满。我们为她布置了一个最大号的整理箱,放上食盆和水壶。她很聪明,很快就熟悉了家里的环境。我早出晚归,她昼伏夜出。每个夜晚,她安静而孤单地闲庭信步,像个公主。儿子总是对我说,你看她多孤单啊,再买一只吧。

    ④经不起儿子的反复劝说,我又订购了一只。男生来路迢迢,由苏州经快递小哥送达。盒子打开的时候,他惊慌失措,瑟瑟发抖,蜷缩成一个小球。儿子管他叫刺刺。

    ⑤过来人说得一点没错,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对待刺刺,我们漫不经心得多。我不再百度搜索刺猬的习性,不再关心他白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刺刺比猬猬活跃,他努力地在整理箱的每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记。他去固定的地方吃食喝水,坚决不肯去固定的角落里排泄。

    ⑥和人类一样,生生不息,用繁衍的欢乐抵抗虚无,这是本能。新来的家庭成员给大家带来了无穷乐趣。小刺和小猬一天天长大,从粉红色变成灰白色,软刺也变得坚硬起来。猬猬总是把两只宝宝牢牢地挡在身后,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有几次我试图拍张刺猬宝宝的照片,没等我靠近,猬猬咻地一下支棱起全身的刺,不断哼哼。母爱是天性,她在拼尽全力保护她的孩子。

    ⑦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整理箱里只剩下三个毛线团。我们翻箱倒柜,终于在沙发下发现了他,他自在地躺在角落,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爬出整理箱的,更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这个寻找刺猬的游戏让我们焦虑地玩了好几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刺刺大概是摸熟了环境,他每晚逃走,又会在清晨准时爬回自己的窝,安静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他到底在做什么呢?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还是为母子寻找食物?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哪怕他们不说话。

    ⑧与刺猬的互动完全超越了我最初的设想,这一家四口成了我们的牵挂,早也问候,晚也请安,投食换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谁说刺猬没有感情呢,他们就像幸福的一家人,互相关照,互相依偎。对于我们,他们竟然也卸下了软猬,有时,甚至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⑨如今究竟是谁离不开谁,又是谁在陪伴谁?谁也说不好。但我深信,那是互相依偎的温暖。

    (1)、根据文章的内容,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事件

    我的心理

    那一天,猬猬不吃不喝,躲进窝里不肯出来

    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

    早也问候,晚也请安,投食换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

    (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⑤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文中称呼小动物猬猬为“女生”“她”,称呼刺刺为“男生”“他”,请你揣摩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称呼而不是用“它”。
    (5)、本文以“相互依偎的温暖”为题,有什么好处?
  • 9. 《昆明的雨》(节选)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②我想念昆明的雨。

    ③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④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⑤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⑥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⑦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文章却花了很大笔墨写仙人掌、菌子、杨梅果等景物,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

    ①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②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我的高中是在文革中渡过的。说到这个时候,大家很快会想到一个词,叫“荒漠”.。因为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荒漠的时代。可是你们大概谁都不能想到,本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什么?因为当时有批苏州城无锡城名校里头的名师,下放在江苏盐城那大片芦苇荡里,他们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做了我的老师,其中就有我的语文老师。

    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肩平的女人。 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然后地又说:“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牧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雅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里, 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腻肿,越来越今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 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兴兴然漫步校园、看到天上月亮特别好,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值得我一生铭记。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选自2017年第11期《初中生世界》,有刚改)

    (1)、文章开篇作者从被人们看成“荒漠”的文革写起有何作用?
    (2)、作者的语文老师是怎么样阐释“语文”的?他这样阐释语文想告诉学生们什么?
    (3)、作者去找老师时足“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而离开时是“兴兴然漫步校园,看到天上月亮特别好,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值得我一生铭记”,你怎样理解这种心理的变化?
    (4)、“有才气”应该是值得骄做的事,可是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说“气,有时候是害人的”呢?请谈谈老师对作者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