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2-03-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在地震救援中采用的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接触洞壁,收集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传声”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2. 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3. 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波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4.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以下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振动得很快 B、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 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所以人耳无法听到 D、人们利用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超声波,可以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5. 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赫兹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赫兹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6. 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烛火肯定被风吹动 C、人的一种错觉 D、鼓面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7. 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8. “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出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音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者的超声波信号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9. 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即将上钩的鱼儿被岸上走动的人吓跑 B、课堂上,我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C、古代士兵晚上枕着箭筒睡觉,这样能及早发现敌情 D、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发现水面荡起了波纹10. 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音的四幅图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A、图a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B、图b表明月球上的航天员能直接交谈 C、图c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图d表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11. “如果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变为1米,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讲课声 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相应的飞机12. 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一样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最小,因此传播速度最大 C、大的声音比小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13. 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14. 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15. 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个现象说明(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只有空气才能传声 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比在固体中更快
二、填空题
-
16. 超声波和次声波: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大多数人的听觉范围是 Hz。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叫做 , 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蝙蝠利用捕食。17. 声源: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正在的物体叫做声源。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18. 声速: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中传播速度最慢。声速还与介质的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米,气温每 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19. 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体、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 这是因为。20. 声波:声音可依赖于等介质,以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真空传播声音。声音也是一种 , 我们把它叫做声波。21.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 这说明了。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22. 地震每年都在发生,曾经在环太平洋海域地区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救援工作中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填“超”或“次”)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如图是一个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能用于清洗,是因为其具有。23. 甲同学在一根很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将耳朵贴近钢管可以听到两次敲打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填“快”或“慢”),所以首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播的。24. 小丽同学做“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当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25. 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Hz,人的听觉范围在Hz到Hz之间,人类(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种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三、实验探究题
-
26.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 cm 的去底塑料简,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1)、调节两个塑料简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 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填字母,多 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 cm、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27. 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选填“甲”或“乙”)实验乒乓球会弹起。(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选填字母)法。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换28. 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9. 某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同学们讨论后设计出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
同学们选择5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心铝棒
铝棒长度(L/cm)
铝棒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71
29
3500
2
78
29
3146
3
71
52
3530
4
71
75
3572
5
105
29
2693
【交流分析】
(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 (选填“高”或“低”)。(2)、为了验证猜想二,同学们应该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30. 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读表回答下列问题: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1)、通过比较(填“序号”),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声敲打声。四、解答题
-
31.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密度的路径。(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填“上”或“下”)拐弯了。(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32. 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秒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问:(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2)、若鸣笛的同时,船以20米/秒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的距离?(气温为15 ℃)33.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 15℃时声速为m/s。(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4)、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 0.3 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 0.5 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山谷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