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2-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尼罗河定期泛滥,淹没全部谷地,水退后,居民要重新丈量耕地面积。由于这种需要,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便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材料体现了古埃及文明(    )
    A、属于海洋文明的范畴 B、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 D、奠定了西方文明基础
  • 2. 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下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这说明(    )
    A、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完美 B、古巴比伦的社会生活非常浪漫 C、人类社会的法制历史非常悠久 D、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 3. “不依国主,佛事难成”说明了佛教的传播依赖于(    )
    A、统治者的支持 B、民主政治发展 C、法律体系完备 D、人们精神需要
  • 4. 下图是据哈蒙德《希腊史》统计的雅典人口数量分布图,书中认为雅典总人口约40万人,那么有权参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人口数量大约为(   )

    A、20万人 B、16万人 C、4万人 D、12万人
  • 5.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其第九表第三条中规定:“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由此可见,古代罗马(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成文法削弱了贵族势力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注重维护法律程序公正
  • 6. 有学者认为,古罗马雕刻在艺术创造性上弱于古希腊。古希腊的作品多为“人化”的神女和英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而古罗马的雕刻作品多以歌功颂德的大型历史题材为主,当中加入了纯粹的功利性因素。这表明(    )
    A、艺术创作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民主氛围决定人文主义发展方向 C、希腊文明的程度高于罗马文明 D、罗马扩张促进了艺术风格的融合
  • 7. 马克思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能说明或反映这条规律的是(    )
    A、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建立种姓制度 B、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希腊式城市 C、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D、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
  • 8. 庄园可生产本身所需要的大多数产品,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等部门相结合的组织,很少需要对外交换。由此可见,西欧庄园(    )
    A、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 B、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高 C、其产品主要用来对外贸易的 D、有很大独立性的自给自足的单位
  • 9. 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
    A、封君封臣制度出现及王权加强 B、庄园的流行和庄园法庭的出现 C、中世纪城市和西欧大学的兴起 D、租地农场以及手工工场的出现
  • 10. 今日大部分欧洲国徽的双头鹰都是源自拜占庭帝国的国徽版本,如俄罗斯、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的国徽图案与拜占庭帝国的徽章图案有共同的元素——双头鹰标识(见下组图)。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拜占庭徽章        俄罗斯国徽   黑山共和国国徽  塞尔维亚国徽

    A、对俄罗斯和东欧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B、起源于俄罗斯和东欧文化 C、孕育了阿拉伯文化 D、为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营养
  • 11.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国家会出现一些特定的阶层。对下列阶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阶层

    描述

    A

    刹帝利

    种姓制度中掌管祭祀的第一等级

    B

    领主

    在中世纪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获得市民身份的阶层

    C

    穆斯林

    基督教的忠实信徒

    D

    武士集团

    日本地方豪强组成的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A、A B、B C、C D、D
  • 12. 古代伊斯兰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的诞生与阿拉伯地区的统一是同一时间 B、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C、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D、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帝国也定都于此
  • 13. 下表说明了14—16世纪的西欧(    )

    年份

    1363

    1381

    1445

    1520

    总计

    农夫

    雇工

    农夫

    雇工

    农夫

    雇工

    农夫

    雇工

    105

    56

    124

    83

    74

    74

    50

    58

    雇工所占比例(%)

    35%

    40%

    50%

    54%

    A、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B、垦殖运动的盛行 C、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手工作坊的出现
  • 14. 下图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像》,画中由圣母、小耶稣和小约翰三人组成和谐的圆形构图,圣母如人间母亲般和蔼可亲,成了拉斐尔表现理想的女性美的化身。作品表达了(    )

    A、罗马教廷加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控制 B、资产阶级追求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C、资产阶级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制 D、大学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 15.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欧洲的殖民扩张,使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逐渐形成了新的全球性视野。材料主要强调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推动了世界观念形成 C、引起殖民扩张的猖獗 D、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 16. 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此状况可折射出(    )
    A、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B、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C、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D、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 17. 詹姆斯·哈林顿曾提出:1640年开始的英国内战的原因是财产发生了转移,从贵族手里转移到“人民”手中了。因此无论内战的结局如何,权力最终一定要转移到“人民” (仅指有产者)手中。据此可知,詹姆斯·哈林顿的观点是(    )
    A、政治权力维护财产权利 B、“人民”掌握了政治权力 C、贵族们转移了财产权利 D、财产权利决定政治权力
  • 18. 下面是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对美国民主制度解读合理的是(    )

    《独立宣言》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

    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1787年宪法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等

    A、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 B、人民权利无法保障 C、中央与地方矛盾重重 D、种族歧视得以消除
  • 19. “19世纪初期,它不仅敲响了欧洲封建秩序的丧钟,而且使欧洲大陆各国面临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严重的霸权威胁。”材料表述的是(    )
    A、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后果 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C、彼得一世对外扩张的作用 D、德国法西斯崛起的威胁
  • 20.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瑰宝。如下大事年表说明马克思主义(    )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17年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19年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A、是欧洲近代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创新
  • 21. 在解放委内瑞拉前,玻利瓦尔说:“我们有根据期望文明各国赶紧援助我们……可是这种期望竟然落空!不仅欧洲人,甚至美洲北部我们的兄弟们,在这场斗争中都……袖手旁观。”这说明拉美独立运动(    )
    A、斗争对象是英国殖民者 B、获得了美国的经济支持 C、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 D、主要依靠自己进行抗争
  • 22. 下图是美国的一本语文教材的目录,把课文按历史的发展线索来编排、将200多年的历程分作六个主题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其中第4阶段的题目应是(    )

    1 文明的交汇(开始—1750年),共9篇课文。

    2 国家的诞生(1750年—1800年),共8篇课文。

    3 国家的发展(1800年—1870年),共8篇课文。

    4 □□□□(1850年—1914年),共12篇课文。

    5 不满、觉醒与反抗(1914年—1946年),共8篇课文。

    6 繁荣与保护(1946年至今),共10篇课文。

    A、欧洲人发现美洲 B、一个世纪的殖民史 C、分裂、统一发展 D、大萧条的年代
  • 23. 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
    A、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B、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C、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D、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革新
  • 24.   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子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25. 牛顿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材料旨在强调(    )
    A、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 B、科学理论推动认识更新 C、科学思想摆脱神学束缚 D、科学革命改变客观世界
  • 26. “由于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就俄国当时的形势来看,群众“迫切需要”的是(    )
    A、退出战争以实现和平 B、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C、结束资产阶级的统治 D、迅速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 27. 观察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选出其中较为恰当的一组解释(   )

    A、“一枝独秀”——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成为政治大国 B、“两败俱伤”——交战双方都损失严重,新兴的民族国家代之而起 C、“三头六臂”——英法美三巨头操纵巴黎和会,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D、“四大皆空”——四大帝国崩溃,战后的新格局中潜伏着种种矛盾
  • 28. 华盛顿会议第一天,美国就提出美、英、日三国军舰主力舰总吨位限制比例为5:5:3,日本强烈反对,要求比例为10:10:7。经过激烈争吵,最后签订《五国条约》,规定三国主力舰总吨位比仍为5:5:3。材料说明华盛顿会议(    )
    A、满足了日本提出的政治要求 B、美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列强的认可 C、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D、激化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 29.   1920年,印度政府机构中的印度职员拒绝工作,致使许多机关关门;孟买等地工人举行罢工;大学生宣布罢课,和工人一起组织了抗英组织“国民义勇团”;各阶层群众不买英国货;手工纺织运动在各地兴起。上述现象表明(    )
    A、资产阶级始终掌握着运动的领导权 B、不服从殖民统治是此次运动的基本特点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广泛响应 D、甘地直接领导了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30. 下图是二战时期风靡一时的政治宣传画。该作品(    )

    A、标志着轴心国集团己形成 B、发表于欧洲战场胜利前夕 C、有利于反法西斯东方战场开辟 D、激励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3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3分,共40分。

  • 31.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历史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反思历史教训。根据以下历史学习途径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途径一: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在全书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从目录中我们可以提取许多历史信息。

    途径二:研读史料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

    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领先世界进入工业时代。继英国之后,法国和德国成为最早接受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法国首先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到19世纪下半叶,法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其他欧洲国家继法、德之后也相继开始工业革命,奥地利和意大利因和法、德接壤,成为这些国家的先行者;比利时、瑞士等国因邻近英、法,也因煤炭、冶金、钟表闻名于世。

    ——摘编自王贵水《一本书读懂欧洲历史》

    途径三:历史图表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材料一:观察以下两个图表

    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统计表(单位:万人)

    城市

    1800 年

    1850 年

    1880 年

    1900 年

     纽约

    6.4

    69.6

    191.2

    343.7

    伦敦

    95.9

    268.1

    476.7

    658.1

    东京

    80

    /

    105

    160

    悉尼

    0.8

    2

    22.5

    48.2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

    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

    ——改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就得以生存下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参考途径一上图中目录,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2)、途径二材料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工业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3)、根据途径三图表信息,指出近代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根据材料二,概括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4)、根据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方在世界上确立优势地位的条件有哪些?
  • 32. 历史上,大国崛起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则是大国崛起的共同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万人上升到1898年的300万人,到1913年,俄国生产的铁和法国生产的一样多,俄国生产的煤为法国生产的四分之三。……

    ——吴子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措施。1870 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因为这项政策允许某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进化论者对它心怀不满。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决心建设“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凭借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来引导和调节生产。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斯大林发起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将苏联改造成一个现代化强国。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图1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        图2  美国失业人数柱状图

    材料五: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在客观上是从哪两个方面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这项政策”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斯大林是如何使苏联建设成“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图1、图2所示的内容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材料四、五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以上改革的认识。
  • 33. 对于战争的反思不仅是记忆,而应是教育与警示。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把1914—199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14—1945年是大灾难的时期;持续到70年代初,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是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1918年德国签订投降书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材料二:世界文化遗产——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波兰。

    1947年7月2日,波兰国会立法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2005年,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集中营命名为“奥斯维辛—比克瑙德国纳粹集中和灭绝营(1940-1945年)”。

    ——整理自网络和胡德坤主编《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确定了两个国家纪念日。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两幅图片的提示信息,分别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的时期”的史实依据。
    (2)、综合材料二所述,说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3)、请依据材料三提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这两个纪念日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两个纪念日从国家层面设立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战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