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2-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以下是“道光年间外交史料编纂时‘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表”。这一频率的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天朝

    中国

    道光最初10年

    50余次

    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

    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6次

    14次

    A、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清政府近代外交日益成熟 C、道光帝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初步产生
  • 2.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段材料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3. “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 4.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面对外来入侵,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率领装备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这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   )
    A、张之洞 B、左宗棠 C、曾国藩 D、李鸿章
  • 5. 下图是蒋廷黼《中国近代史》所载某次战争形势图,此次战争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6.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时的情形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社会性质开始出现变化 B、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增强 C、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7. 以下史实与推论,正确的选项是(    )


    史实

    结论

    A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B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组建起新式海陆军

    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

    光绪帝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除旧布新的举措

    表明清政府实施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D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是清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A、A B、B C、C D、D
  • 8. 有人曾感概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下列关于这一“苛刻条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清政府被迫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B、列强得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D、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9. 与图中所示历史事件对应的选项是(    )

    A、“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 B、“庚子年发生义和团……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C、“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D、“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 10. 某条约的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这规定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  )
    A、增加了中国劳动人民沉重的负担 B、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C、使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1.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变法救国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扶清灭洋
  • 12. 下图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潘学吟的毕业证,颁发于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这一年应是(    )

    A、公元1913年 B、公元1914年 C、公元1923年 D、公元1924年
  •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据此定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标志性事件应是(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延生
  • 14. 《申报》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材料中的“今之时局”指的是(    )
    A、鸦片战争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5. 在“学习党史”活动中,某班同学搜集资料,制作了如下展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昌起义后,起义军仍使用国民革命军名称,南下广州建立根据地

    毛泽东将秋收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三湾改编后,连级单位建立党的支部

    井冈山根据地的工农革命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1927.08                              1927.09                              1928.05                         1929.12

    这一展板的主题应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人民军队的建军历程 D、人民军队的名称沿革
  • 16. 某学校拟组织“红色党史路线”旅游活动,要去四个地点实地考察。其中前往西南地区的考察团,最合适的一个主题设计是(    )
    A、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B、三军会师  长征胜利 C、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D、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 17. 据史书记载,张学良对周恩来说:“这次蒋介石来西安后,逼迫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去打红军,不捉他就无法改变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捉了他,可以促其反省,逼其抗日。”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西安事变的(    )
    A、影响 B、目的 C、意义 D、经过
  • 18. 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如果要研究南京大屠杀,下列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华人学者著作《南京大屠杀》 B、日本学者著作《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C、电影《南京1937》 D、1937年报纸日本“百人斩”新闻
  • 19.   1942年,罗斯福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该言论表明(    )
    A、中国是当时世界强国 B、美国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 C、美国认为中国会打败日本 D、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
  • 20.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牵制和抗击大量日军

    ③组织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④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动根据地各项建设

    ⑤百团大战取得辉煌战果,振奋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 21.   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 22. 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大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这一论断是(    )
    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B、“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23.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是毛泽东经典的战略思想之一。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这一战略思想精髓的是(    )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D、渡江战役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 24. 20世纪初,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先,……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表明了当时中国教育(    )
    A、开始出现新式学校 B、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 C、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D、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
  • 25. 观察以下《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的年份

    引入上海的年份

    引入重庆的年份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A、中国近代化呈现区域差距 B、上海科技水平很先进 C、重庆发展落后于全国 D、中国与世界差距拉大

二、综合题

  • 26. 近代中国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北伐战争期间,这首歌曲传唱大江南北。

    国民革命歌

    材料三: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自莫宏伟  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1)、材料一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能佐证该材料所示史论的相关史实。
    (2)、材料二反映出国民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解放区怎样的政策背景?依据材料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 27. 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建立一个近代化国家而进行不懈地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民权乃公理,宪法实良图。此是因时药,真为救国谟(谟:计谋,策略)。光明布宗旨,感激为驰驱。圣主犹无恙,苍苍意岂无。

    ——康文佩《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

    材料三: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它”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作者对此事件持什么样的评价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康有为的主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有哪些?(请至少答出两位代表)这一革新运动有何历史作用?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 28.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现有的材料,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余家新式的工业企业。截至1894年,还存在的约有260家——这些企业的主办人或者投资者,其社会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此外,还有30余家举办于洋务运动之中,又维持到甲午战争前后的民用工业企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大生纱厂1912年以后两厂经营概况表

    年份

    大生一厂

    大生二厂

    生产纱锭数

    利润(两)

    生产纱锭数

    利润(两)

    1912年

    40800

    326985.232

    26000

    257410.967

    1914年

    40800

    347573.760

    26000

    302974.451

    1917年

    60000

    796768.530

    26000

    406866.676

    1919年

    60000

    2644451.615

    26000

    1349623.549

    1920年

    60000

    2077007.445

    26000

    1087284.009

    ——卫春回《状元实业家:张謇》

    材料四: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1)、阅读材料一,中国近代民用工业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哪一口号诞生?
    (2)、阅读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三所反映的情况,对应材料二的哪一个阶段特征?这一阶段特征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有哪些因素严重阻碍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