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2-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人脸识别究竟是如何识别人脸的?要探究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白,人脸识别的原理是啥。人的面部每天都会发生变化,今天可能长了个粉刺,明天可能多了点眼袋,面部表情也会时时发生变化,牵动脸颊、眼角等部分肌肉的改变,但这些变化并不会导致手机对你“翻脸不认人”。人脸识别之所以不会受到这些因素干扰,是因为识别的关键是通过对局部“细节”信息的充分收集,进而判断出“整体”人脸的身份特征。

    人脸识别是基于面部的特征点进行检测。因此,只需将你的面部信息完全复制,从理论上说,就可以对你的设备进行解锁。这就是央视新闻中提到的,将人脸信息3D打印成面具之后,戴上面具就可以解锁他人手机的原因。

    与指纹和数字密码这另外两种常见解锁方式相比,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处于中间位置。指纹信息由于是二维信息,最容易泄露。此前就有通过别人露出大拇指的高清照片,盗取别人的指纹进行解锁的新闻。除此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品,也容易留下自己的指纹痕迹。而数字密码由于有解锁次数限制,多次尝试错误之后会自动锁死机器,反而在各种解锁方式之中,显得最为安全。

    通过打印3D面具对他人的设备进行解锁之前,必须得到他人精确的面部信息,而获取他人的面部信息,现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的面部是立体的,信息量是三维的,不是简单地拍一张照片就可以得到这些信息。

    不过,随着最近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需要注意个人的面部信息安全。2019年,某科技公司推出的设备就拥有一项新的功能:用户可以在获取二维平面信息的同时,测出垂直镜头方向的深度信息。利用这种三维的信息获取方式,用户手持装有激光雷达的设备,就可以扫描人脸的信息。

    要获得一个能够用于制作3D面具的人脸模型,往往需要专业的扫描设备进行多次扫描,还需要你ー动不动坐着好好配合扫描过程。因此目前普通设备扫描得到的人脸面部信息,受限于扫描的分辨率,暂时还不能满足高精度人脸3D打印的需要。但这也提醒了我们,必须重视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摘编自《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材料二: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鼓励创新,拥抱技术进步,同时也需要深思:人们对技术的使用方式决定了其作用的性质。技术是把双刃剑,如何让其在有利于文明进步、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上披荆斩棘,而不是反伤人类?

    现阶段的变脸术还有我们可以捕捉到的瑕疵,比如眨眼频率不自然、耳朵头发细节融合突兀、皮肤边界明显等。但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人脸计算模型与真实数据的进一步耦合,这些问题终将得以解决。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并不遥远,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炫目功能会进ー步冲击我们的认知。

    而我们,准备好了吗?

    厘清技术发展带来的法律、经济、伦理风险迫在眉睫。首先,技术带来的挑战需要通过技术来应对。从控制深度造假源头上说,需大力开发电子认证、数字签名等技术,让每一个被制造的视频或者图像标注信息内容和来源,在某种程度上可追踪、可查询。

    加强对变脸检测技术的研发。使用人工智能时代的研究思路检测变脸视频、照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现有换脸技术都存在缺陷,如基于生成性对抗网络技术的变脸视频往往不具有实时性,可通过人工实时指定交互来加强检测。现阶段这一小技巧可直接应用于金融领域的网络视频认证。

    其次,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规范技术发展。2019年4月20日,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二审稿对AI换脸做出规范。此外,还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通过对深度学习网络、人工智能芯片等技术的规范,从根源上加强监督引导。

    再次,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要加强对使用主体的监管。对于使用此类技术开发娱乐、商业等应用的公司要密切关注,实施行业准入审核;加强对新闻类网站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尽快普及AI造假识别知识;鼓励学术界和企业界建立技术联盟,共同合作,共享最新技术信息,及时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反馈;面向大众建立交流平台,普及基础知识,揭开人工智能“易容术”的神秘面纱。

    尼尔•波斯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ー书中写道:“我们像魔术师的学徒一样,在信息洪流中被冲得晕头转向……信息已经成为ー种垃圾,它不能回答人类面对的大多数根本问题……”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类使用技术的初心应是辅助人类,而不是反之。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应当有益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社会发展。

    (摘编自《半月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探究人脸识别究竟是如何识别人脸的,最重要的是探究人脸识别的原理,人脸识别通过充分收集局部“细节”信息,就判断出“整体”人脸的身份特征。 B、只有解决变脸术之中的各种瑕疵,才能够让变脸术有利于文明进步、有助于社会发展。 C、加强对变脸检测术的技术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最终能够揭开人工智能“易容术”的神秘面纱。 D、因为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面部特征进行检测,所以人脸识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也就是如果能够制作出与他人面部特征一样的面具,即可解锁别人人脸识别的手机。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3D面具对他人设备进行解锁,必须得到他人精确的面部信息,但是人的面部是不断变化的,这一技术依然还是存在缺陷。 B、加强对变脸检测技术的研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使用主体的监管,才可以有效利用变脸技术。 C、3D技术的不断进步,一方面得以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受益;另一方面,也告诫人们,我们都要重视个人信息的安全。 D、尼尔,波斯曼提醒人们,人类研发的技术,应该有益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社会发展,而不是反之。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ー种特技,属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ー种浪漫主义手法。 B、我戴着面纱和镶着假钻的头缀,参加这场期待已久的化妆舞会。我知道这将是我惟一的机会,与你熟悉却又陌生地相对。……你终于温柔地走向我,赶走了灰姑娘的自卑。 C、春节期间,在云南工作的王姑娘通过刷脸,成功购买了一张前往石家庄的机票,终于在大年三十那天与家人共度除夕。 D、据警方通报,犯罪嫌疑人利用李某的身份证复印件,从张某的银行卡里转走了将近50万元。
    (4)、材料二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5)、趋利避害,是人们科技进步必须遵循的原则,请结合材料,以“机器人”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灌不了的浆水饭,灌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1)、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 B、元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舞台说明和剧名等构成。 C、元杂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2)、下列对曲词【滚绣球】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段曲词使用了不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日月”“鬼神”“天地”等,显得通俗易懂。 B、这段曲词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另外还运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C、这段曲词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在绝望中因愤恨而抗议,揭露出现实的普遍不合理现象,否定了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统治者的公正性。 D、这支曲子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高亢激昂,酣畅淋漓,体现了曲词浓郁的抒情色彩。
    (3)、窦娥临刑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这一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本曲中有两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本);而在《古名家杂剧》本中却是:“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古本)。试分析其优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庄子•让王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B、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D、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B、“庠序”:“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D、“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句中的“所用养”,是与“所养”对言的。“所养”指土地;“所用养”指人,即当地民众。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B、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 C、《庄子•让王篇》从更深层上体现了道家出世无为的哲学思想,其中有消极的人生思想,我们要辩证扬弃。 D、《庄子•让王篇》恰当使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势,使内容更明确,说理也更具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②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5)、结合所节选的两段文字,请你谈谈孟子对“称王”、庄子对“待民”各持什么态度?
  • 4. 古代诗歌阅读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①桂魄:即月亮。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B、杜诗中二、四句写宫女,虽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话,但情蕴其中,耐人寻味。 C、王诗的首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 D、王诗的三、四句抒情,主人公殷勤弄筝,沉浸于所弹乐曲之中而忘记归房。
    (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共同之处?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情感表达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之事,他说“。”
    (2)、古人常借酒来抒发情怀,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饮酒作诗;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一句来写因感慨人生而酒酒祭月。
    (3)、《琵琶行》中用环境的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4)、曹操的《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   )

    黄州烧梅是黄州传统名点,其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富意“榴结百子,梅呈五福”,因而亦叫“石榴烧梅”。烧梅与东坡饼、炒汤圆并称为古城黄州的三大名吃。相传黄州烧梅在明代以前是用肥肉、桂花、核桃仁等做馅,清代以后又加入了葡萄干、冰糖等,制成后用蒸笼蒸熟。如今,黄州烧梅在工艺上更讲究。①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紧密相关

    尽管黄州的烧梅小店遍布市井,但每个热气腾腾的窗口,几乎都是排队的长龙。戴着白帽的伙计揭开蒸笼,糯米脂油的浓香喷薄而出,腾腾的白气把半条街道熏得香气浓郁,人的口腹之欲自然被撩拔得蠢蠢欲动。这种情势,生动地渲染了黄州人生活的众生相,成为江城街头民俗文化的风景线。

    黄州烧梅,如同一曲戏剧。②戏曲悬精神文化食品,而黄州烧梅却是供人们味觉享受的佳肴,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 B、其原因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 C、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乡土情结。 D、其原因是乡土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
    (2)、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B、吴楚东南垢,乾坤日夜浮。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5个字。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① , 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② , 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代表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③ , 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2)、请对下面文字进行压缩,概括“方舱医院”有哪些特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方舱医院,是由活动的“房子”建成,在野战条件下,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为主要组成。方舱医院可以根据要求迅速分区、分模块展开,在短时间内达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要求,隔离传染源并通过调配的专业救治力量积极救治患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我国方舱医院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在参演和执行各种应急保障任务中经受住了全面考验。建固定的新医院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很高,而方舱医院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