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2-18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
-
1. 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里,发现了一些加工精细的小石镞(如图)。据考证,这些小石镞是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实物。这表明古人类( )A、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 B、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 C、已经具备了审美意识 D、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2. 诸子中“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最为流行,孔子,老子,韩非子……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 B、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C、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推崇大禹刻苦简朴的精神 D、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曾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3. 《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皆有等衰”主要是因为( )A、分封制的实行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秩序 B、宗法制以血缘的亲疏来确定继承标准 C、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导致权力分配不均 D、礼乐制度的实行形成了尊卑长幼关系4. 据《史记》记载,商变法普遍推行县制,把原有的乡、邑、聚等合并为具: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时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 )A、被各诸侯国普遍采纳实施 B、说明宗法制开始走向崩溃 C、标志秦国君主专制的确立 D、有利于秦国中央集权形成5.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A、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废除郡县制 B、推恩令能够削弱诸侯王权力 C、七国之乱反证了分封制的弊端 D、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 东汉后期地方大族逐渐根深柢固,形成新贵族,包办了察举,也把持了地方,东汉州郡掾属(佐治的官吏)是当地实际统治阶层。该现象反映了( )A、地方与中央渐行渐远 B、王国问题未彻底解决 C、察举制被贵族所垄断 D、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7.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有误的是( )A、①——魏 B、②——前秦 C、③——十六国 D、④——北魏8. 《宋书》记载江南地区:“自元熙十一年(429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由此可知当时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①经济重心南移
②民众负担相对减轻③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④相对稳定的政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 唐朝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以下举措属于唐太宗时期的是( )A、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B、与吐蕃“长庆会盟” C、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联合回纥灭西突厥10. 隋朝规定:租庸调中的庸,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一规定的变化( )A、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D、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1.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C、《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D、贾思勰著《齐民要术》12. 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13. 熙宁七年(1074年),宋神宗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这一改革( )A、消除了边境威胁 B、有利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14. 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 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 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 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15.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刺史制度 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16.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材料反映的地方管理措施,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②“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③“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
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17. 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远地区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其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置“河西四郡” 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
③进行“改土归流” ④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18. 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榷场主要设置在政权的交界处 ②榷场由民间设置并自由进行贸易
③榷场位置变化与政权变动有关 ④榷场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 唐代政事堂下发政令的文书,称为“堂帖”。宋代皇帝认为“前代中书以堂帖指挥,其势重于敕命”,用“札子”代替“堂帖”,多由宰相、副相、参知政事依次押字于下。这说明( )A、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中央官员权力逐渐趋同 C、政事堂丧失议政功能 D、宰相权力呈现集中趋势20. 明世宗时,杨继盛弹劾内阁首辅严嵩“好利”,“以承相自居”;明神宗时,御史刘台弹劾“能治国”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以相自处”。严、张遭到弹劾,主要是因为二者( )A、掌握了超过制度赋予的权力 B、贪污腐化致吏治败坏 C、权势过盛以致君主专制削弱 D、身居高位却政绩平平21. 明朝司礼监在刚开始设立时并无特殊之处,明中期之后,司礼监的职能从侍奉宫廷生活转变为参与政治。其机构中的秉笔、随堂太监负责“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凡内外之传宣,外之奏请属焉”。秉笔太监中最得宠者,还监管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这种现象( )A、加剧了君主与丞相的矛盾 B、说明君主专制必然导致宦官专权 C、源于君主强化权力的需要 D、说明司礼监掌握了法定的决策权22. 明朝在长城沿线的军镇辽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展开贸易。同时,明朝还通过贡赐、茶马贸易与西藏进行经济交流。由此可知( )A、明朝为了获取优良战马开放马市 B、明朝民族交融的方式以战争为主 C、经济互补是民族交流的重要原因 D、游牧民族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23. 下面关于明清兴替的表述错误的是( )A、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B、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进入北京,明朝灭亡 C、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清朝 D、1644年,清将都城迁到北京,夺取了全国最高统治权24.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强化了清的统治秩序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25. 下图表中,有关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朝代
史实
A.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实现唐蕃和亲
B.元朝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C.明朝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D.清朝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6. 《海国图志》刚刚问世,即遭到许多守旧大臣的谩骂,以致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这反映了当时( )A、精英阶层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B、新思想传播受传统观念掣肘 C、统治阶级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D、崇洋媚外行径为社会所不容27. 《南京条约》中规定:“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其中“恩准”反映出清政府(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C、缺乏近代国家观念 D、推行自由贸易政策28. 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是( )A、 B、 C、 D、29. “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据此可知该战争的影响是(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D、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30. 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三个学堂的课程内容表,与这三个学堂的设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学堂1课程
《圣谕广训》、《孝经》、船舶驾驶、射击、指挥
学堂2课程
经学(儒家经典)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
学堂3课程
学员需通儒家经典、微积分、重学、汽学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31. 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32.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段话反映出( )A、思想家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B、本质上仍然是“中体西用” C、成功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试图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33.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涵 C、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历史 D、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34. 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这些做法( )A、意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 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35. 在1919年之前,报刊上的“社会主义”总共只出现了34次,而自191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出现次数猛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成为和“社会”一样常用的政治词汇,几乎征服了所有政治流派。材料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近代传媒业发展迅猛 D、政治流派的主张趋同36. “军阀不是统一的力量・他们由于互相竞争,不可能与此同时对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的边远地区加以控制……中国人若以食为天的话,那么共产党人就应该扎根于水稻田之中。”该材料意在说明( )A、工农武装割据的合理性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 C、苏俄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D、南方农业发展程度相对发达37. 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38. 淮海战役期间,后方人民群众用小推车这种落后的运输工具,克服重重困难,将300多万吨弹药物资、9.7亿斤粮食、156万斤油盐、86万斤猪肉及时送到前方,保证了战时的物资供给。这一材料说明( )A、群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B、解放区经济不断发展 C、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 D、人民群众支持解放军39.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血战的一幕。长津湖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战争走向完全改变,以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价值在于( )A、体现了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 B、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C、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和平建设环境 D、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内力量对比40. 下表中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史实
历史解释
A
“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制定
断绝与西方国家一切经济文化联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消除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
D
中美关系正常化
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A、A B、B C、C D、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清朝眈(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韁城(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4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什么核心思想主张?有何重要影响?(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前期(五四运动前)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这一改变过程经历了哪几个层次?(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