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试卷更新日期:2022-02-17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表1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表1  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

    中历

    公历

    人口总数(口)

    西汉元始二年

    2年

    2507188

    东汉永和五年

    140年

    6294801

    唐天宝元年

    742年

    10579726

    宋崇宁年间

    1102-1106年

    14580885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35987111

    A、赋税制度的改革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土地政策的调整
  • 2.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时间

    事件

    影响

    589年

    隋文帝灭掉陈朝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626年

    李世民即位

    开创了“贞观之治“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54年

    鉴真抵达日本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3. 图1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 下列不符合“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 5.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诗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大运河开凿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 6. 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
    A、楼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
  • 7. 如图示意图中括号处应填入(   )

    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 8.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A、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 9. 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 10. 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地图,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丝绸之路线路图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元朝交通路线图

    A、海上交通的繁盛 B、中外交流的发展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丝织技术的进步
  • 11. 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

    A、文学艺术发展 B、中外交通发达 C、中外文化交流 D、民族关系交融
  • 12. 他是唐朝高僧,受邀东渡日本,历时12年。虽双目失明,但矢志不渝,到达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 13. 自古以来,中外交往源远流长。下列对古代中外交往史实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B、中国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外传,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C、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D、面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对外贸易
  • 14. 学习历史应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图3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时期是(   )

    图3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15. “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 16. 古诗云“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注:“青钱选”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这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   )
    A、血缘 B、品德 C、门第 D、才学
  • 17. 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 18. 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张骞 D、李清照
  • 19. 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702年,唐朝设立的管辖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 20.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 21.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 22. 诗句“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反映的制度是(   )
    A、科举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 23. 《太平广记》载:不论士举子,皆以科举“建功树名,出将入相”。该现象始于( )
    A、西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 24. “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在这段话中称颂的是(   )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 25. 文成公主人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
    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
  • 26.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 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 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 27. 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 28.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下表空白处应正确填写的内容是(   )

    皇帝

    措施

    隋文帝

    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进土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

    A、汉武帝 B、唐玄宗 C、隋炀帝 D、明太祖
  • 29. 谢同学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学习资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东渡”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她研究的内容是(   )
    A、唐与日本的交流 B、唐与天竺的交往 C、唐与新罗的关系 D、唐与大食的往来
  • 30.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正式确立这一制度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 31. 隋炀帝时,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势,使得加强它们之间的水路交通运输成为一件迫切的事情。于是隋炀帝(   )
    A、南下灭陈 B、营建东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 32. 海南教育起步虽晚,但自唐宋以后,海南教育稳步发展。留下了诸如“海外衣冠盛事”“海外邹鲁”“奏考回琼”等脍炙人口的海南教育故事。下列与“海外衣冠盛事”有关的是( )
    A、尊孔崇儒,兴学重教,贤才辈出 B、海南学子就近参加科举考试 C、明代出了62名进士,595名举人 D、宋代出了12位进士
  • 33. 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唐朝的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珎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 34. 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
    A、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C、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科举制度初见成效

二、材料分析题

  • 35.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有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有关治国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得到实施?列举相关史实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实现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
  • 36. 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3)、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
    (5)、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
  •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实资料

    ①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②华佗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③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④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⑤北宋毕昇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⑥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1)、对史料的归纳整理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依据下列主题,选择上述史料进行归类(写出相应的序号)。

    医学类:

    工程类:

    (2)、史料③中的“他”指哪位科学家?⑤中“毕昇的发明”指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成就,谈谈你的感受。
  • 38.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郡县制度;②刺史制度;③三省六部制;④八股取士;⑤行省制度;⑥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设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 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 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秦朝

    汉朝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 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整理自统编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革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哦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唐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 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传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材料三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步,到2035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材料二、二均摘编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体现了唐太宗 什么思想?请举-例他在经济上的措施加以说明。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初心和使命?
    (4)、综合上述问题,你有何感想?

三、综合题

  • 4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共同繁荣发展。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请问这些措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唐朝时期汉藏两族友好交往,促进了吐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请举一例唐朝时期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历史上,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什么?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4)、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请问中国共产党将什么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 42.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任务一:【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图1  曲辕犁

    图2  占城稻

    图3  交子

    根据上面图片信息,请分别指出图1工具、图2作物的特点。并概述图3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任务二:【史料解读——社会风貌】

    唐诗和宋代著述对研究唐宋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下列问题作答。

    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治世是(   )

    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装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民族交往对唐朝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

    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哪几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

    (3)、任务三:【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四、论述题

  • 43. 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 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出现两次高潮: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两种文化传播过程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等

    材料二: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极其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到了“天下车同归,书同文”之后多元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全局的汉文化。汉文化也有其开放性,印度佛教的传入并在中国得到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就是证明,元朝和清朝都是由与汉文化性质相近的文化主要统治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都经历了异质文化由相互并存到逐渐互相融合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使其明显,而且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

    ——摘编自《中国文化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将下列文明交往史实与所发生时期用直线连接起来。

    秦汉时期    郑和下西洋

    隋唐时期    鉴真东渡

    宋明时期    丝绸之路

    ②列举宋元时期我国传入欧洲的科学技术成就两例,并指出“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共同点。

    (2)、材料三中时“天下车同轨,同文”最早发生在我国古代哪个朝代?元朝和清朝分别是由哪个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为题写一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100-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