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2-1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但是,熟人社会并非仅仅是信息对称,在费老那里,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乡土社会,也是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规矩,以至于语言沟通都变得不必要了。这种信息全对称以外的公认一致的规矩,可以称之为“地方性共识”。地方性共识包含价值与规范,是农民行为的释义系统和规范系统,由其形塑的农民的行为逻辑,我称为乡土逻辑,这种乡土逻辑的重要特点是中庸、平和、不出头,是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不认死理、不走极端、不钻牛角尖,人云亦云,大家都这样做,自己就这么做了。

    丧失地方性共识的熟人社会或许仍然是信息全对称的,但农民的行为逻辑却会演变成荆门农民讲的“怕饿死的会饿死,不怕饿死的不会饿死”。这话的意思是,在村庄公共品供给中,尤其是农田灌溉时,有人想搭便车,不愿出钱出力,因为他了解还有人比他更需要灌溉,且更担心灌溉不上粮食无收的严重后果,这些更需要灌溉的或更胆小怕被饿死的人出钱出力,提供了诸如灌溉一类的公共品,不怕饿死的人就搭便车免费获得了公共品。这样一来,村庄中公益心高的农户或胆小怕被饿死的农户就成为每次公益行动中其他村民期待的对象,这些人在每次公益行动中都被期待出钱出力,其他人则从中受益。这些出钱出力者,要么利益受损,要么受益最少,他们很快就成为村庄的边缘人,因此首先成为“被饿死的人”,他们无力再来供给公共品,那些不怕饿死的人最终也无便车可搭,村庄生产生活的基本公共品无法供给,所有人的利益受损,所有人都因为没有灌溉粮食无收而“饿死”。

    也就是说,在缺少公认规范,离开乡土逻辑的情况下,信息全对称的熟人社会,每个人都算计他人,结果是人人利益受损,社会基本秩序无法维系。在当前中国一些农村,村庄信息仍然全对称,但地方性共识却已经瓦解或陷入变动中,新的共识尚未定型,乡土逻辑也在蜕变。熟人社会的含义已有变化。

    19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流动的增加,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已经发生分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村庄以外,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村庄结构解体,村庄边界日渐模糊,村庄社会出现了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增加。过去习以为常甚至无须语言沟通的地方规矩解体,村民的就业、收入、交往、兴趣、品味、秉性、需求都出现了差异,过去无拘束的交往减少了,村民越来越难以接受之前熟人社会中缺乏退出机制的串门聊天。不仅在规范上,而且在信息沟通上面,村庄也出现了与之前熟人社会大不相同的逻辑。这样一种行为逻辑,即构成半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既不同于传统乡村社会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的中问状态。

    吴重庆将当前农村社会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所谓无主体,一是农村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不在村里,村庄主体丧失;二是农村社会已经丧失过去的自主性,变成了城市社会的依附者。吴重庆对村庄主体的强调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在较为实体的层面理解农村“主体”,他认为,随着中青年农民这个社会主体周期性进城和返乡,相应地,村庄也周期性地呈现出熟人社会的部分特征。熟人社会丧失主体的深层内涵还包括农民对村庄失去主体感。这种主体感就是费老所说的农民与乡土的利益关联、情感眷恋和价值归属,主体感就是“我们感”,它融发了人们对村庄的责任与关切,这可能与农民在不在村没有关系:有主体感时,远行千里依然心系故土,飞黄腾达要衣锦还乡回馈父老,最终还要叶落归根;丧失主体感后,即使身在村内心也在村外,村庄如何与己无关,自己得意失意也与村庄无关。这是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又一重要内涵。

    (选摘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半熟人社会)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于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 B、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C、美国乡下大多一户一个单位是因为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 D、中国大多农民聚村而居,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
    A、村和村之间的孤立、隔膜是因为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少。 B、乡土社会的生活富有地方性是指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他们的生活都是终老是乡。 D、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人与人的关系熟人社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被称为“地方性共识”的规矩。 B、地方性共识的瓦解或陷人变动是每个人都算计他人导致人人利益受损。 C、90年代以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半熟人社会逐渐形成。 D、“无主体熟人社会”其中“无主体”是指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村庄主体丧失;还指农村社会丧失自主性,变成了城市社会的依附者。
    (4)、文中写美国乡下居住情况的目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二归纳总结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重要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卒拜慰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送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荐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微,凡著十二篇。每秦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焕之力不能争恐或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悉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候,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覆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候,绛候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太附,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候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附他,令时他去黄屋称制 , 令比诸侯,皆如意旨。语在南越语中。陆生竟以寿终。

    (节选自《史记·哪生陆贾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太后时/王诸吕/储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 B、吕太后时/王诸吕/储昌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 C、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愿祸及己/常燕居深念/ D、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古代帝王的谥号,帝王死后以褒扬之词对其追尊,一般都是开国皇帝被称为祖。 B、诗书:中国古书名,诗是《诗经》的简称,书是《尚书》的简称,也泛指一切经书。 C、新语:西汉陆贾的著名政论散文集,全书共计十二个章节,主张“行仁义,法先圣”。 D、称制:行使天子职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命为“制”,后世就把即位执政称为“称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两次出使南越,都成功说服尉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束,都令皇帝很满意。 B、陆贾善于雄辩,高帝认为自己凭武力得天下,用不着诗书教化,陆贾说服其明白“逆取顺守”的道理。 C、陆贾重视儒家,时时向高帝进言,主张顺应自然法则,并著文成书,论述国家存亡的精微道理。 D、陆贾颇有见地,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发发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紧密联结,对付吕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②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候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

三、古代诗歌阅读

  •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长淮:即淮河。颍:颍水,淮河支流。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四、情景默写

  • 4.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 , 蟪蛄不知春秋”两句以“朝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以以“云”“鸟”作比,说明自己像出岫之云,出则无心;像倦飞之鸟,归则有意。
    (3)、王勃《滕王阁序 》中的 “ ”两句,多角度地描绘出一幅天阔水远、孤鹜商飞、秋霞绚烂的绝妙图景。

五、材料作文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人对格子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学开始习字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这不仅是练字方法,其实隐含着一种思维训练和规矩培养。汉字方方正正,书也要规规矩矩,潜移默化中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端端正正,不能出格。(2016年04月21日《人民日报》)

    你对“格子”如何看待?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六、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显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里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最令人留连的一篇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罗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我们的校友居,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颤,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冷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苦,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 , 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树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恣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有删改)

    文本二: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的灵性主要表现在康河自然风光的优美、宁静、调谐等方面。 B、“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既道出康河之美,更道出作者对康河的痴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爱。 C、文本一第一段是对康河的总写,介绍了康河的地理、环境、历史等信息,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康河的喜爱。 D、康桥附近有淡泊悠远、富有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还有堂皇典丽、调谐匀称的学院建筑群。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一段写在星光下听水声、钟声和刍草声,渲染了静谧、调谐的气氛,让人进入物我合一、天人交感的浑然之境。 B、文本一第六段描写女郎轻盈地将船转出康桥,和自己的笨拙形成对比,既有对这样的美景的欣赏,也有懊悔自责之意。 C、文本二写“榆荫下的一潭”,选择虹与梦这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榆荫下的一潭”就是文本一提到的拜伦谭。 D、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都是生动准确,富有美感的,但相较而言,文本二比文本一更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更具音乐性。
    (3)、请对文本一画波浪线句子“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进行赏析。
    (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绘了康桥美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康桥景色的喜爱之情。如果从描写和抒情的角度看,你更喜欢哪一个文本?为什么?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入留园,人们会领略到张弛、开合的韵律节奏感。留园处处______着我国传统园林布局所注重的疏密对比的构图原则。

    园内不均匀的建筑布局有疏有密,对比强烈,疏处能走马,密处不透风。园内建筑群以东侧为主,石林小屋附近的房屋排列紧密,内外空间交织穿插,有______之感。另一面,园的西侧建筑就稀疏、平淡得多,使人感到弛而不张。园内中部景区房屋沿全园的四周排布,游园人处于园中,可同时环顾园内周边的建筑。

    园内山石布局疏密有致,中间区域为主,假山位于中间区域的西北部的位置,树木多种参差错落,体现出一种山林野味。

    留园______了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自然美”,其整体形势忌平直而求曲折。每经过一个曲折的空间,游园者就会有一种新的感受;曲折与景物______,游园者就会产生不同的游园情趣,正因如此,曲折也给整个园林带来了意境上的深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恪守       应接不暇       秉承       层出不穷 B、遵从       应接不暇       秉持       层出不穷 C、恪守       目不暇接       秉持       连绵不断 D、遵从       目不暇接       秉承       连绵不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园内山石布局疏密有致,以中间区域为主,假山处于中间区域的西北部的位置,多种树木参差错落,体现出一种山林野味。 B、园内山石布局疏密有致,以中间区域为主,假山位于中间区域的西北部,树木多种参差错落,体现出一种山林野味。 C、园内山石布局疏密有致,中间区域为主,假山位于中间区域的西北部的位置,多种树木参差错落,体现出一种山林野趣。 D、园内山石布局疏密有致,以中间区域为主,假山位于中间区域的西北部,多种树木参差错落,体现出一种山林野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对联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九言”等,上下联字数虽不限,①___。春联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②__。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写了贴春联过春节的情景。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将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过去,③___,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通常使用机器印刷或电脑制作。春联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符号之一,她具有承载人们思想情感、留存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作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