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02-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A、H B、Mg C、Cl D、P
  • 2. 下列气体中,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是(   )
    A、H2 B、CO2 C、N2 D、O2
  • 3.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A、 B、 C、 D、
  • 4.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电子数 B、质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
  • 5. 废弃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属于(  )


    A、厨余垃圾 B、其他垃圾 C、可回收物 D、有害垃圾
  • 6. 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等疾病。这里的“碘”是指(   )
    A、碘元素 B、碘原子 C、碘单质 D、碘离子
  • 7. 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 8. 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硫粉 C、红磷 D、铁丝
  • 9. 2021世界水日的主题:珍惜水、爱护水。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B、使用节水淋浴喷头 C、淘米水浇花 D、洗手涂肥皂时不关闭水龙头
  • 10. 下列仪器不可以加热的是(   )
    A、试管 B、烧杯 C、燃烧匙 D、量筒
  • 11. 下列符号中,能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

    A、2O B、2O2 C、2H2O D、H2O2
  • 12. 净水时,活性炭的作用是(   )
    A、沉降 B、蒸馏 C、消毒 D、吸附
  • 13. —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和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7 B、9 C、10 D、19
  • 14. 我国向世界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B、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C、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D、露天焚烧垃圾
  • 15. 锰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符号为Mn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5 C、元素名称为锰 D、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4.94%
  • 1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称量食盐 D、加热液体
  • 17. 下列有关氮气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液氮用作冷冻剂 B、焊接金属时用作保护气 C、制造硝酸和氮肥 D、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
  • 18. 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
    A、KMnO4 B、HCl C、CO2 D、C2H5OH
  • 19. 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CaO + H2O=Ca(OH)2 B、3CO + Fe2O3__2 Fe + 3 C O 2 C、CO2 + 2NaOH=Na2CO3 + H2O D、CaCO3__Ca O+ CO2
  • 20.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铁FE B、氯化钠NaCl2 C、硫酸铜CuSO4 D、氧化铝AlO
  • 21.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 22. 柑橘类水果中含有柠檬酸(化学式为C6H8O7),柠檬酸可用于除水垢,下列关于柠檬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柠檬酸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B、柠檬酸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6:7 C、一个柠檬酸分子中含4个氢分子 D、柠檬酸可能与水垢中的成分反应
  • 23.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通过澄清石灰水

    B

    除去浑浊河水中的泥沙

    过滤

    C

    鉴别氧气和空气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D

    鉴别硬水和软水

    加入肥皂水

    A、A B、B C、C D、D
  • 24. 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其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甲分子中有三个氯原子 B、乙的化学式是H2 C、在该反应中乙和丙的质量比为1:14 D、该反应中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25. 用下图所示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C.监控O2流速

    D.验证蜡烛中含有氢、氧元素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 26. 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做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B

    固体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

    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

  • 27.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将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和天然气
    (2)、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下列获取电能的方式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风力发电 B、火力发电
  • 28.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1)、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使用液氢和液氧做助推剂,利用了液氧的性质。
    (2)、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站内空气与地球大气组成基本一致,其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3)、站内的备用O2由分解高氯酸锂(LiClO4)获得,同时还生成氯化锂(LiCl),该反应中含有氧元素的物质是
  • 29. 用如图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将导气管放入水中,打开弹簧夹,双手捂住集气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
    (2)、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现象是

三、科普阅读题

  • 30.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磁流体是一种有趣又迷人的新型材料,它不仅具有磁性还有流动性。磁流体是由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基载液和活性剂混合而成的一种胶状液体。在强磁场作用下,磁流体常呈现出如图所示的尖刺状。

    磁流体可采用解胶法制备。向氯化铁(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丝棉(Fe),待反应结束后,过滤,得到了氯化亚铁(FeCl2)溶液。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氯化铁溶液,边搅拌边加入过量氨水,可观察到溶液中逐渐生成大量磁颗粒(Fe3O4)。随后加入油酸铵,磁颗粒被油酸铵包裹,形成稳定悬浮的状态。再经过调节酸碱度、多次洗涤、烘干、加入基液等过程,即可得到磁流体。

    上述反应的滤液中氯化亚铁与加入氯化铁的质量比,影响着一定时间内生成磁颗粒的量,关系如下图。

    磁流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液态磁性物质,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精密仪器仪表的密封、轴承润滑、阻尼器、靶向药物等。

    (1)、磁流体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氯化铁与铁丝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图可知,氯化亚铁与氯化铁的最佳质量比为
    (4)、磁流体的用途有(写出一种即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磁流体不仅具有磁性还有流动性 B、有强磁场时,磁流体会呈现出尖刺状 C、制备过程中,加入过量铁丝棉的目的是使氯化铁充分反应

四、综合题

  • 31.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流程图如下:

    (1)、配平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2H2SO4SO2↑+ H2O↑+ O2
    (2)、反应II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填“改变”或 “不改变”)。
    (3)、该过程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热能,最终转化为
  • 32. 工业上常以CH4为原料生产H2 , 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转化炉中,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反应塔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在方框中补全另一种产物的微粒图示。

    (3)、洗涤塔中水以雾状喷洒的目的是
  • 33.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加热KMnO4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氧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4)、B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的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 , 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 34. 下列是两个关于水的实验。

    (1)、实验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说明水由组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实验1中b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实验1中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改变 C、实验2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实验2中水分子大小改变
  • 35. 用如图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一去盖塑料瓶上打3个孔,在一根细铁丝上放2张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纸条(其中一干、一湿)放入塑料瓶中,通入CO2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2)、观察到低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可燃,不助燃,
    (3)、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6. 补全实验结论。

    序号

    目的

    操作

    现象

    结论

    A

    空气中无明显变化;

    呼出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B

    探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

    探究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 37. 利用如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Ⅰ、打开K,先通入N2 , 排除装置内空气后再点燃酒精灯,红磷不燃烧。

    Ⅱ、关闭K,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至凹槽内。

    Ⅲ、再次点燃酒精灯,红磷燃烧。

    (1)、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对比Ⅰ和Ⅲ的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为
  • 38. 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
    (1)、Ⅰ、探究温度和压强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

    实验1 :标准大气压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mL某种无色碳酸饮料,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

    澄清石灰水的现象

    实验①

    0℃

    缓慢

    不浑浊

    实验②

    20℃

    适中

    不浑浊

    实验③

    90℃

    很快

    变浑浊

    实验2:室温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mL某种无色碳酸饮料。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注射器活塞的位置

    试管中的产生气泡的速率

    实验④

    不拉动活塞

    适中

    实验⑤

    向上拉活塞到25mL

    变快

    实验⑥

    向上拉活塞到50mL

    变得更快

    (解释与结论)

    实验1,欲得出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依据的现象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和

    (2)、实验2的目的是
    (3)、由实验1、2得到的结论是
    (4)、Ⅱ、比较二氧化碳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性。

    实验3:烧瓶中收集250mL的气体,分别加入50mL不同液体,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定瓶中压强变化。(实验前烧瓶内压强为104.20kPa,实验过程中保持温度恒定)

    实验操作

    实验序号

    烧瓶中气体

    注射器中物质

    实验后瓶内压强

    实验⑦

    空气

    130.25 kPa

    实验⑧

    CO2

    104.98 kPa

    实验⑨

    CO2

    盐酸

    106.67 kPa

    实验⑩

    CO2

    小苏打的水溶液

    103.40 kPa

    (解释与结论)

    实验后瓶内的压强,实验⑧小于实验⑦的原因是

    (5)、实验3的结论是
    (6)、(反思与讨论)

    请你利用二氧化碳溶解性知识,解释“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的原因

五、计算题

  • 39. 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气体主要有NO和NO2 , 它们污染环境,可用氨气(NH3)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 + NO + NO2__2N2+3H2O。若处理30 g NO,理论上消耗氨气多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