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1-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图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这些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主要是因为( )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A、当时各大区域都是大河文明 B、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 C、各大文明之间根本没有交流 D、各大文明呈现小国寡民状态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据此可知(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社会矛盾 C、《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D、《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3. 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斯曾说:“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希腊文明成就中对西方自由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 )A、民主制度 B、文学成就 C、科学成就 D、体育艺术4.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三幅图片,请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形势图
《马可·波罗游记》
丝绸之路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文明的碰撞与交流5. “庄园生产大部分自己需要的物品,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几乎每个庄园里都有加工粮食的磨坊、造酒的酒坊。”这段记载说明庄园经济的特点是( )A、对外开放 B、商品经济 C、自给自足 D、完成了工业化6. 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躲在安全的城墙后面,他们享受到的独立性是东方城市居民所无法想象的。”这种“独立性”( )A、源于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有限王权 B、源于国王的庇护和封建贵族的默许 C、源于城市的自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源于没有民族国家和二元政治结构7.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8. 唐朝初年,日本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之后的日本“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9.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10.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11. 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12. 19世纪中期,爆发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些重大事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奴隶制的废除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13. 如表为英国人口分布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1750年到1871年英国人口分布表(单位:万人)
年份
1750
1780
1801
1811
1831
1851
1871
全国人口(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
766.5
938.8
1050.1
1197.0
1626.1
2081.7
2607.2
城市人口
130.3
\
354.9
438.1
720.3
1124.1
1699.8
农村人口
666.2
\
695.2
758.9
905.8
957.6
907.2
A、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城市 B、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C、奴隶贸易造成英国人口激增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4. 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15.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如下资料。其研究课题应是( )《共产党宣言》封面
巴黎公社成立
攻打冬宫
A、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探讨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C、巴黎公社的成立和措施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6. 2016年是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年。11月29日,法国国民议会依据《宪法》通过决议,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巴黎公社的重大意义在于( )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C、开辟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D、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17. 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不可估量的意义”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启发了广大民众民族民主意识 D、亚洲国家相互配合联合斗争的精神18. 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而马克思则认为:“不列颠人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纺机,毁坏了它的手纺车……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材料中甘地和马克思两人对英国殖民侵略的不同评价表明( )A、印度贫困落后源自英国野蛮掠夺 B、英国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发展 C、殖民侵略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D、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客观标准19. 关于“1917年十月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苏联和俄罗斯两种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内容差异较大,苏联历史教科书用了10段文字之多,而当今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仅仅用了2段文字来叙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苏联历史教科书不具有研究价值 B、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更客观真实 C、历史叙述不能反映客观历史事实 D、时代因素影响历史教科书编写20. 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基于这种认识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21. 记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段解说词:“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材料主要表明( )A、斯大林拖拉机厂生产能力很强 B、纳粹德国侵略遭到斯大林格勒人民反抗 C、斯大林模式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工业化建设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22. 下列材料属于研究巴黎和会的第一手资料是( )A、《凡尔赛条约》 B、漫画《大国的博弈》 C、一战后的欧洲 D、油画《凡尔赛宫镜厅》23.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参战各国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各国人民都希望一战是“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热切盼望和会签订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凡尔赛和约》没有实现各国人民的愿望,主要是因为它( )①对德国的处置不够严厉
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③建立在帝国主义各国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
④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结束后,世界大国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
③从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主要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5. 下图是二战结束前夕英国的一幅漫画《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图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下列对该漫画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肯定了英美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世界的国际格局 D、反思了核武使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二、材料分析题
-
26.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1500年前后,西欧地区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最终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制度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16~18世纪的200年间,西欧地区的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接踵而至,在英法等国首先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1)、材料一中“1500年前后……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有哪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西欧思想革命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图中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27.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上的诸文明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图一:15世纪末一17世纪上半叶
图二:1914年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三
第八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 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 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2007年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14年至1945年西欧发展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对该趋势迸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语句通顺)三、论述题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1)、观察材料一中图,分析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