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平桂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1-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 1.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解读正确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C、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D、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 2. “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盛大的阅兵式随后举行。”这个场景是(    )
    A、西藏和平解放的庆典 B、开国大典的隆重举行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 3. 1951年,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这是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材料中的“消息”是指(    )
    A、  渡江战役的胜利 B、开国大典的举行 C、西藏和平解放 D、海南岛获得解放
  • 4.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与这首歌战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 5. 下列哪部影片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    )
    A、《井冈山》 B、《平型关大捷》 C、《血战台儿庄》 D、《上甘岭》
  • 6.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政策的调整,到195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到1952年底,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材料从根本上反映出(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B、生产关系变革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C、农村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 D、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新政权的巩固
  • 7.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令的实施(    )
    A、  摧毁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B、激发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热情 C、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
  • 8.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据此分析,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消灭土地私有制度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D、解放农村生产力
  • 9. 下图是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据此可知(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千克/人)

    2.37

    4

    538.3

    发电量(千万时/人)

    2.76

    10.9

    2949

    A、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B、印度钢产量低于中国 C、美英的经济实力相当 D、中国重工业发展迅速
  • 10. 如图1所反映的会议通过的文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该文献是(    )

    图1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11. 下表是1952年-1956年中国经济成分结构变动情况表,导致表格中经济成分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比重/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土地改革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实行承包任制
  • 12. 小刚同学利用图2三幅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的学习主题是(    )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

    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组图2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 13.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三大改造的教训
  • 1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 15. 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至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    )
    A、  适应了农民生产需求 B、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C、使农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 16.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推行单一的公有制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废除国有制
  • 17. 按照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国有企业过去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行(    )
    A、按劳分配 B、股份制改革 C、多种所有制并存 D、政企分开
  • 18. 图3是中国1978年—1982年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示意图,导致图中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3

    A、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变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 D、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置
  • 19. 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C、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D、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 20.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以下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A、摒弃前嫌共对地,陪都谈判展大义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21.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探索中,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其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中共十五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 22. “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这里描述的城市是(    )
    A、上海 B、广州 C、北京 D、深圳
  • 23. 1984年,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这句话概况了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    )
    A、  背景 B、条件 C、作用 D、格局
  • 24. “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逐步放开价格控制,承认私有财产和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并重建经济的公共部分。”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公私合营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5.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1953年1月1日)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三: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水利、国防事业也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国人民最高利益”指什么?为了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了哪些准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为了实现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规划?
    (3)、材料三中提到的“弯路”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成就,其代表性成就是什么?
    (4)、你认为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成就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 27.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棉花总产量

    1950

    13213

    69.2

    1951

    14369

    103.1

    1952

    16390

    130.4

    材料二:1954年9月,全国人大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它正式确定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明确提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后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99%,老百姓唱到:“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罢陈粮烧陈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业产量的变化主要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当时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经济方面有何政策?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岗村的做法后来被中央制定为什么政策?该政策起到什么作用?
    (4)、纵观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28.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12月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

    材料二:下图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材料三:邓小平说:“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说明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什么问题的大讨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材料二图中会议的召开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图中的会议作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分别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分析该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首先在哪两个省兴办了哪些经济特区(举两例)?并概括出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