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质量评估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1-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小题,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隋朝的特点,比较恰当的是(    )
    A、盛极一时 B、长治久安 C、战乱不断 D、诸侯争霸
  • 2. 有人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罪在当代(时),功在千秋”。下列对京杭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加强了南北交通 C、为后世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D、是隋唐封建盛世出现的主要因素
  • 3. 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 4.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5. “它设计精妙,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此材料描写的是(    )
    A、简车 B、秧马 C、翻车 D、曲辕犁
  • 6. 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7. 2018年3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举行首次会晤时,就用“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高度评价中朝传统友谊。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B、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华 C、僧人鉴真矢志不渝,六次东渡日本 D、唐玄宗册封怀仁可汗
  • 8. “它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日的繁华,成为回忆。”这里的“它”是指(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陈胜、吴广起义 D、经济重心南移
  • 9.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当时(北宋)全国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金属货币的短缺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政府的强制推行
  • 10. “有容乃大”体现了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1. 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B、藩镇割据 C、民贵君轻 D、休养生息
  • 12.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的实力 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C、使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 13. 他率领的岳家军抗击一再南侵的女真铁骑,收复失地,践行其精忠报国的夙愿。这里的“他”是(    )
    A、寇准 B、陆秀夫 C、岳飞 D、文天祥
  • 14. 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是现代化国家 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 15. 对比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B、都通过设立驿站来发展交通现固统治 C、都进行了制度创新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D、都设置专门机构对西藏地区进行管理
  • 16.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这句词中,毛泽东认为成吉思汗在哪一领域出类拔萃(    )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文化
  • 17. 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 18. 宋神宗在读了当时新编的一部巨著后写下批语:“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书的编者也认为其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部著作应该是(    )
    A、《史记》 B、《梦溪笔谈》 C、《论语》 D、《资治通鉴》
  • 19. 宋代科学著作《梦溪笔谈》描述某技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项技术有利于(    )
    A、人类文化的传播 B、航海技术的发展 C、作战方式的变化 D、海陆交通的畅通
  • 20.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主要说明元朝(    )
    A、交通发达 B、疆域辽阔 C、地广人稀 D、民族众多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3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

    材料二: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入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1)、结合材料一,列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并回答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材料二中的三大发明任选一个回答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摘编自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变为图文并茂的图书,主要得益于哪些重要的发明?
    (2)、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材料二书目中①、②两处被隐去的信息。
    (3)、某位书友建议将《宋词三百首》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建议的依据。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交子”出现于什么朝代?
    (2)、根据材料一列举两条宋朝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而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设立总制院。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省右丞相兼总制院使桑哥,认为总制院责任重大,故向忽必烈奏请,根据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而更名为宣政院。

    材料四:(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

    (1)、材料一反映的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与汉、唐相比,元朝版图有何变化?
    (3)、材料三中提到的“宣政院”是中央机构还是地方机构?它直接统辖哪一地方行政区域?
    (4)、据材料四可知,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了什么机构?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首藏族民歌中唱道:“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

    材料二: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三: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硙、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1)、与材料一的材料以及材料二的图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采取的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与吐蕃民族交往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