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1-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名著阅读

  • 1. 请把下面内容填充完整,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从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汇总而成,包括14篇文章:《》《文字下乡》《》《》《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无讼》《》《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 2. 结合上题,请归纳概括《乡土中国》第一章内容。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三、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快 C、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足:善于奔走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蚓无爪牙之利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江阴三山记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 , 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释】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村中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仉:动摇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至正”意思为“最中正之道”。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 B、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即“过了十五”为“十六”。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屋瓦参差。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C、第3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做个时间的记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

四、情景默写

  • 7. 情境默写。
    (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赤壁赋》中,“”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3)、在《师说》中,韩愈通过“”两句来阐释老师的作用和历史职责。

五、微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与8年前执行任务不同的是,这次飞天,王亚平的内心有了一个最大的牵挂——5岁半的女儿。现在是女儿最依恋妈妈的年纪,她便要和女儿分别半年。她时常想,半年后会是怎样,女儿跟她的关系会不会生疏?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半年有多长?幼小的女儿并没有概念。她答应女儿要从太空“摘很多星星”回来,送给她的同学们……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半年后母女重聚的场景,王亚平该如何兑现为女儿“摘很多星星”的承诺?请结合材料精准立意,完成一个场面描写。

    要求:①有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正面和侧面描写手法;②场面合理,情感动人。③不少于200字

六、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高一同学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思了一篇记叙文,大概情节如下: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和妈妈回姥姥家。半路上,在某个下水道旁边,只见人头攒动,围观者众多。于是我和妈妈也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名五六岁的小朋友在努力地伸手够着什么东西。众人劝他回家吧,他不肯。在他执着的坚持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手里攥着一枚亮晃晃的硬币,尽管他的小手受了伤,但他还是很高兴。于是众人觉得很诧异,纷纷问道:“小朋友你费了半天劲,就为了一枚硬币啊!还以为什么玩具呢!”那个小弟弟回答道:“这后面有我们的国徽!”

    这篇文章乍一看合情合理,仔细看悖情悖理,如:其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如何独自上街而且冒着危险扒下水道够硬币?!人们不禁要问:他的家人在哪里?其二,一名五六岁的孩子关注点一般更多的在于玩具、糖果类等物质层面,家国意识或许刚刚具备,但家国情怀尚未形成,怎么会为一枚硬币“铤而走险”?

    要求:请你结合材料,将此文的不合理要素合理化,不真实情节真实化,同样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手法将此文艺术化地改造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