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2-01-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变化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滴水成冰 C、植物光合作用 D、木材燃烧
  • 2.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空气 C、氯酸钾 D、铁粉
  • 3. 下列关于空气或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 B、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作燃料 C、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D、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 4. 化学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学科,推动了社会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只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 B、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上亿种 C、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D、“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 5. 在防疫期间,防疫人员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价 B、+1价 C、+2价 D、+4价
  • 6. 下列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热量
  • 7.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量取液体 B、 加热液体 C、 滴加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 8. 下列符号中,数字“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
    A、2He B、H2O C、2CO D、Fe2+
  • 9.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变化
  • 10. 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正确的是(   )
    A、进入地窖前—先做灯火实验 B、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 C、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进行排气 D、森林着火时,直升机洒水的灭火原理—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 1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B、N”既可表示氮气,还可以表示一个氮原子 C、我们通常所说的“补锌”中的“锌”是指锌元素 D、“Mg2+”中的“2”表示1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 12.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将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与焰心接触部分炭化最严重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将燃着的木条插入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更旺 D、一氧化碳通过灼热氧化铜,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
  • 13. 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 14.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威廷汉和吉野彰三位科学家, 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卓越贡献。下图是锂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 B、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 C、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g D、锂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 15. 下列化学用语中,说法正确的是 (   )

    ①2H2O ②2Cu        ③SO42-        ④Mg+2            ⑥He

    A、①②中符号前的“2”都表示分子的个数 B、③④ 都表示的是离子 C、③⑤中的“2”都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⑥中的符号只能表示氦元素和一个氦原子
  • 16.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35

    2

    12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物质的值为5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5
  • 17. 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是SO2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C、甲是化合物,乙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 18. 如图所示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图甲,探究CO2密度大于空气 B、 图乙,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图丙,探究石灰石分解的产物 D、 图丁,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 19. 下列图像与事实不一致的是(   )

    A.一定量的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红磷在密封锥形瓶中燃烧

    C.用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电解水试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关系

    A、A B、B C、C D、D
  •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①爆炸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

    ②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改变

    ③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④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混合在一起

    ⑤如图所示,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

  • 21.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氖气:。②3个亚铁离子:

    ③标出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④碳酸根离子:

    (2)、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2”的含义。

    ①2Cl:。②Mg2+

  • 22. 下列六种气体:①水蒸气;②氮气;③氧气;④二氧化碳;⑤二氧化硫;⑥氦气。按要求将相应物质的序号填写在(1)到(5)题中的空白处。
    (1)、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2)、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气体是
    (4)、可用于制造霓虹灯的是
    (5)、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上述污染指数中的造成的,下列措施可减缓雾霾天气的是(填序号)。

    A.露天焚烧垃圾

    B.用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C.提升燃油品质,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污染

  • 23. 如图所示装置为水的电解装置。

    (1)、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玻璃管b内产生的气体是
    (2)、该实验的结论是水是由组成的。
    (3)、小明同学在电解水时往水中加入了硫酸钠,其目的是 , 若他发现在正极产生了10mL气体,则理论上负极应该产生气体的体积为mL。
    (4)、如图是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②小刚取过滤后的清水进行实验,发现该水易生水垢,与肥皂水作用容易产生大量的浮渣,由此说明该水属于(填“软水”或“硬水”)。

    ③硬水对生产生活带来较多的危害,家庭中可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三、科普阅读题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火灾与自救

    火灾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灾难性问题。火灾发生的条件主要受可燃物种类的影响,且灭火方法与燃料本身特性相关。火灾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A类火灾(甲类普通火灾),指建筑物家具等使用的材质,如木材、纸张、棉织物、纤维物、塑料、橡胶等固体可燃物引起的火灾;B类火灾(乙类油品类火灾),指石油类、油漆类、植物油类、石油气、天然气、乙炔气等易燃性气体所引起的火灾;C类火灾(丙类电器火灾),指电压配线、电动机器、变压器等通电电器设备所引起的火灾;D类火灾(丁类金属火灾)指由钾、钠、镁、锂等可燃性金属及禁水性物质所引起的火灾。

    常用的灭火剂有水、泡沫、二氧化碳、卤代烷与干粉等,不同种类的火灾需要用不同种类的灭火剂。

    见表:

    火灾分类及灭火剂

    灭火剂火灾分类

    泡沫

    二氧化碳

    卤代烷

    干粉

    ABC类

    BC类

    D类

    甲(A)类火灾

    O

    O

    ×

    ×

    O

    ×

    ×

    乙(B)类火灾

    ×

    O

    O

    O

    O

    O

    ×

    丙(C)类火灾

    ×

    ×

    O

    O

    O

    O

    ×

    丁(D)类火灾

    ×

    ×

    ×

    ×

    ×

    ×

    O

    注:O记号表示适合,×记号表示不适合。

    (1)、木材、塑料引起的火灾属于火灾,此类火灾可用灭火。
    (2)、工业上采用电石法(电石的主要成分为CaC2)生产乙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 , 由此推知乙炔的化学式为
    (3)、“风势助火势”,原因是
    (4)、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是____(填序号)。
    A、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丁类火灾可用水浇灭 C、电动机器着火不可用水浇灭 D、火灾急救应打火警电话“911”

四、综合题

  • 25. “5G”改变生活,“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Si),如图是一种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1)、反应Ⅱ后进行的操作是
    (2)、已知粗硅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请写出反应1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反应Ⅳ不能混入氧气,目的是
    (4)、上述已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 26.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若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时,应该选择的制取收集装置为(填序号),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3)、若要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仪器①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
    (4)、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了得到平稳气流,可将B装置的仪器①换作
    (5)、已知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实验室可用加热熟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

    ①制取氨气发生和收集的装置组合是。(从A~E中选择)

    ②若测定氨气生成的体积可以选用F装置,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若测定出来的氨气体积明显小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有(填序号)。

    A.反应一开始产生气体就通入F中       B.等气体平稳产生时才通入F中

    C.装置漏气                           D.收集氨气前F装置中植物油上方原本有空气

  • 27. 某小组同学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仔细观察发现生成物中有少许黑色固体,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黑色固体是什么。

    (1)、(实验一)镁带与氧气的反应

    将镁带打磨光亮,点燃,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生成白色固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二)镁带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装置A中放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 

    (3)、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A处酒精灯,等观察到水沸腾后,再点燃B处的酒精灯。这样做的目的是 
    (4)、生成的气体通入肥皂液中,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现象与结论:B中玻璃管内只有白色粉末;镁粉能和水蒸气反应,但不会产生黑色固体。

    (5)、(实验三)镁带与氮气的反应

    将打磨光亮的镁带在氮气中充分燃烧,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壁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

    实验结论: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氮化镁,氮化镁的化学式为 

    (6)、(探究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知道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该黑色固体是 (写出化学式)。
    (7)、(拓展探究)把燃着的镁条插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在白烟中夹杂着大量黑色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五、计算题

  • 28. 碳酸氢钠在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作为焙制糕点的膨松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Δ__Na2CO3+H2O+CO2。求16.8gNaHCO3粉末完全分解,生成CO2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