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1-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 1. 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   ) 
    A、形成部落联盟 B、呈现多元一体 C、生产力发达 D、阶级分化明显
  • 2.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的思想,该思想最有可能出自(   ) 
    A、《老子》 B、《荀子》 C、《商君书》 D、《墨子》
  • 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采用“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并加强了对财税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如《礼记·王制》篇中曰:“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量入以为出。”这些举措(   ) 
    A、体现了征税标准的变化 B、推动了商业都市的涌现 C、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 4.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些人物的业绩与特定时空构成了永恒瞬间。下列“永恒瞬间”中,与“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一评价最为符合的是(   )
    A、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B、公元前221年,秦王灭齐 C、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 D、公元15世纪,郑和下西洋
  • 5. 司马迁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主要反映了司马迁(   ) 
    A、团结平等的民族追求 B、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 C、古今贯通的史学视野 D、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
  • 6. 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 7. 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
    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 8. 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   )
    A、以农为本,重视发展生产 B、戒奢从简,减轻赋税 C、以民为本,成就称霸伟业 D、以民为本,建章立制
  • 9.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这句话可以用于说明唐朝(   ) 
    A、宰相的职能彻底改变 B、宰相的权力被分割 C、宰相的品级逐渐下降 D、宰相执政能力降低
  • 10.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消除阶级对立关系
  • 11.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③程朱理学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2. 下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A、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B、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C、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不复存在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 13. 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 
    A、导致政权动荡局面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意在强化专制集权 D、形成了三权分立
  • 14. 《金史兵制》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 )
    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 15. 宋朝社会各个层面与前代相比,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下列诗句描述的现象与之不相符的是(   )
    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B、“各糊名、誊录而考之” C、“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D、“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16.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两类,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义。蒙古统治者认为汉人文学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义比较赞赏,于是把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有利于(   )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B、稳定伦理道德秩序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消解各民族间矛盾
  • 17. 明代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航行中,除了使用“针路”(罗盘方位)、“更数”(水上里程)等航海技术,还使用了阿拉伯人的“牵星过洋”(星辰定位)技术,从而到达非洲东海岸一些地区。由此可知(   )
    A、阿拉伯人航海技术高超 B、地理环境制约东西方交流 C、中国传统航海技术落后 D、东西航海技术具有互补性
  • 18. 清政府鉴于边疆地区与中原之间、边疆各地区之间历史文化传统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反映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   ) 
    A、扩大贸易 B、招抚授官 C、因地制宜 D、军事控制
  • 19. 日本学者佐伯富认为:“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这主要说明了奏折制度(   ) 
    A、使皇帝能够广泛地获取信息 B、有利于皇帝有效控制官僚队伍 C、使享有民主权利的官员增加 D、能够提高决策效率并加强皇权
  • 20. 一段时间里,清末官员奕山上奏,“必须仿制夷式样,庶堪与该夷对敌”;清末书法家、学者包世臣指出,“英夷之长技一在船只坚固,一在火器精巧”;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 B、重新掀起西学东渐的浪潮 C、面对鸦片战争冲击的反应 D、传统经世致用思想被颠覆
  •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到之处,都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英法联军。这种“袭击”在英媒的大肆宣扬下,遭到欧美国家的强烈谴责。对当时中国民众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 
    A、盲目排外加剧中外矛盾 B、是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战 C、违反国际规则而遭谴责 D、有效遏制了列强的入侵
  • 22. 鸦片战争后,从1842年8月到1844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后果是(   )
    A、破坏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损害了司法的主权独立 D、影响了近代的历史进程
  • 23. 洋务运动期间,京师同文馆在课程设置上, 除算学、化学、格致、医学外,又增设了天文测算、各国史地、富国策等课程。这表明洋务运动旨在(   ) 
    A、谋求国家富强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变封建统治 D、推动社会转型
  • 24.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25. “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颠,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这首歌在1915年经袁世凯批准,成为近代中国第二首正式的国歌。但这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和质疑,反映了当时(   ) 
    A、民众缺乏主权意识 B、具备近代化国家特征 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 26.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以这次“合作”为基础的革命运动(   )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 27. 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无组织,无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有利于(   ) 
    A、尽快入世接轨 B、形成革命统一战线 C、促进民众觉醒 D、推动文化全面转型
  • 28. 下图是1917年由鲁迅设计完成的北京大学校徽,它象征北大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体现了(   ) 

     

    A、戊戌变法的改革成果 B、三民主义的精髓 C、新文化运动重要理念 D、民众的文化诉求
  • 29. 纪念章表达了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缅怀,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下列纪念章,按照所纪念事件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 30. 20世纪三十年代,闽浙赣苏区根据地推出多项措施,如首先创立股份制,发行红包股票;实行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几条对外贸易的路线;成立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等。这些措施(   ) 
    A、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发展 B、是对苏俄经济政策的有益借鉴 C、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D、激发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共2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计40分) 

  • 31. 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三: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滎古请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四:自从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政府创新地方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使西藏地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杨韩《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及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 
  • 32. 近代中国人的道路探索 

     材料一:梁启超曾把近代国人的思想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甲午败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国衰败到这田地,都因为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二:⑴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⑵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⑶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三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近代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不足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从中任选一件,概述其历史作用。 
    (2)、指出材料二“纲领”通过的时间,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纲领”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 
    (3)、指出材料三中“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