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1-0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2. 秦始皇在平定嫪毐(被封长信侯)反叛后,对权臣更加猜忌,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臣子就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危害国家。与解决此类问题相关的是( )A、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规定皇位世袭,不可转让 C、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规定皇权至上,不可逾越3. 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4.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5. 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A、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6. 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1573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内阁( )A、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B、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 C、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操控着军国大事议定7. 据统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军队大约有10万人;而英军最初派出海陆军大约7000多人,后来最高达2万人。但在战役中,中国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这种结局主要说明( )A、清政府夜郎自大 B、清政府战和不定 C、经济实力的差距 D、封建专制的腐朽8. 日方资料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派往台湾的兵力有两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支队,但不到半年,日军在作战中就死亡了4800多人,伤病人员有2.7万多人,总计伤亡3.2万多人。这比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的人数还多将近一倍。这说明( )A、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取得了胜利 B、日本最终没能割占台湾 C、台湾军民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D、清政府支持台湾人民的斗争9.
1861年
设置总理衙门,具有一定近代外交性质的机构
1864年
总理衙门资助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
1874年
中国和秘鲁两国在天津正式签署《中秘友好通商行船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条约第四款专门对领事保护作出规定
1876年起
先后在新加坡、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设置使馆并派驻使臣
1881年
经7个多月艰难谈判,《中俄伊犁条约》签署。曾纪泽争回了伊犁西南境的大片国土
上表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传统朝贡体系解体 B、外交制度全面转型 C、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D、近代外交意识渐显10. 1922年,孙中山公开承认:“俄国革命六年,其成绩即如此伟大;吾国革命十二年,成绩无甚可述”,“故十年来党务不能尽量发展,观之俄国,吾人殊有愧色!”。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无甚可述”的症结是( )A、没能争取到有力的外援 B、革命时间太长而无效率 C、没有正确分析俄国革命 D、国民党内部缺乏组织性11.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1927~1937年),中国还存在着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类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其来源却很“洋气”。这类政权应属于( )A、北洋军阀政权 B、工农红色政权 C、南京汪伪政权 D、抗日民主政权12. 贝特兰在《华北前线》中说道:“中国的民族战争,它的最先的那些子弹,并不在满洲,或上海或华北前线,却在1936年12月12日铺满了雪的华清宫的外面发射了。不了解沈阳、西安和卢沟桥之间的偶然的关系,就会不了解远东社会里的真实动向。”作者意在说明( )A、西安事变打响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B、卢沟桥等地的失陷直接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 C、西安事变与沈阳、卢沟桥事变没有必然的联系 D、西安事变发生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13. 伯里克利在某次演讲中说道:“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改革举措是( )A、按照财产多寡划分自由民等级 B、制定“陶片放逐法” C、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选区 D、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14. 1832年,英国调整了选区,取消一部分贵族操纵的“衰败选区”,补充或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以议员席位;整顿了选举的财产资格。其目的是( )A、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B、取消贵族在议会中的特权 C、实现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公正性 D、加快新型工业城市的发展15. 1872~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俄文版、意大利文版等写了七篇序言。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 B、指导了各国革命 C、成为世界民主思潮的主流 D、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6.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二、材料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西周,统治者已认识到,谁拥有“德”,拥有“民心”,谁就拥有“天命”。儒家不仅以天作为威吓和限制君主的力量,而且还以“礼”限制君主的行为。尽管儒家“天命”“礼教”思想中存在着制约皇 权的因素,但观念不是法律,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相比于思想观念,谏诤制度、宰相制度、廷议制度等制度层面对皇权的制约最有约束力。
——摘编自赵燕玲《论中国古代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
材料二: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关于“君上大权”,除了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还规定:“委任审判衙门,遵欲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 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 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
——摘编自王洪涛《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制约皇权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末新政中君主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 年5 月1 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 年5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共中央驻地变迁一览表
始驻期
离驻期
驻地
1921年7月
1922年10月
上海
1922年10月
1923 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
北京
1923 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
1923年6月
上海
1923年6月
1923年9月
广州
1923年9月
1927年4月
上海
1927年4月
1927年9月底10月初
武汉
1927年9月底10月初
1933年春
上海
1933年春
1934年10月长征前
瑞金
1935年12月
1936年7月
瓦窑堡
1936年7月
1937年1月
保安
1937年1月
1947年3月
延安
1947年3月
1949年3月
西柏坡
1949年3月25日
至今
北平(北京)
——摘编自《党建》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共中央驻地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受黄老之学及儒家 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犯罪,一般的司法官员没有 权力擅自判决,须先奏请皇帝,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远近、责任官职的大小 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来减其刑罚。在审判程序上汉代创立了录囚制度。录囚是封建时代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罪囚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案件的一项制度。录囚制度始于西汉,当时只是州剌史或郡太守每年定期巡视自己所管辖地区的狱囚,以平理冤狱为主要任务。直到明清,才由秋审、朝审等制度所取代。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