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验收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2-01-0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中西小说比较的角度看,小说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不能局限于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真实作者的意图伦理同样重要。中国古典小说真实作者现身的方式较为固定,且往往隐姓埋名,但都从伦理规范出发,表现出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现身方式较为多样,且一般用真名,有时因为社会的性别歧视导致女性作者使用男性笔名,但都从各自的小说观念出发来理解道德问题,小说显示的是对具体的道德品性的理解,而不是道德规范的宣扬。
叙事主体指叙事作品中具体叙事活动的实施者,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真实作者指写作时的那个真人。对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20世纪之前大多教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小说来说。真实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对小说会有直接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盛行考证之风、法国圣伯甫等人提倡传记批评,均与此有关。总体上看,由于二者研究路径的差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从作者出发,西方小说研究从文本出发,导致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各有侧重: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西方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侧重对真实作者伦理意图的把握,并不意味着对小说文本中的主体意图漠不关心,相反,它往往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和小说文本的伦理表现结合起来,来探寻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伦理意图。西方侧重对文本所体现的伦理意图的解读,主要是受叙事学研究以文本为中心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忽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对真实作者的重视。似乎是天然的;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为小说研究重视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史传“春秋笔法”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让寻找故事背后的作者意图成为小说研究的应有之事。叙事主体的意图伦理首先需要考察的是真实作者的身份以及这一身份所可能有的伦理意图。古典小说的真实作者无论是否隐姓埋名,都有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在一般的作者看来,惩恶劝善这样的规范伦理是小说基本的伦理要求,所以像《梼杌闲评》这样虽然标榜“惩恶”而事实上以刻画人物复杂性为主的小说,真实作者索性隐身。
和中国古典小说的真实作者相比,西方小说的真实作者则体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其复杂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实作者现身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相对单一的“序跋”“凡例”以及小说结尾程式化的“异史氏曰”;二是重视作者身份,作者大都署上真实姓名,有时署笔名,不同于古典小说多数时候隐姓埋名,而且其署真实姓名或署笔名,其直接动机未必与伦理有关,更不是都与规范伦理有关,这也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隐姓埋名与规范伦理直接有关;三是真实作者的小说观念多种多样。,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相对单一的劝善惩恶的伦理说教。
中西小说的真实作者在署名问题上的情况差异较大,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往往需要考证才能知晓,西方小说作者即使用笔名,其真实身份一般也无疑问;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从事小说创作虽然动机各异,但都打着伦理说教的旗号,西方小说作者即使有伦理说教的动机。也只是在各自的小说观念中来理解道德问题。从而让说教成为一种道德品性的理解,而不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宣扬。
(摘编自江守义《中西小说真实作者意图伦理之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的现身方式有差别,但他们的小说都是理解道德问题,而不是宣扬道德规范。 B、真实作者是叙事作品中具体叙事活动的实施者之一,其意图伦理同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意图伦理同样重要。 C、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研究路径的差异,导致中国和西方分别侧重于文本伦理意图和真实作者伦理意图。 D、与中国古典小说多数时候隐姓埋名不同,西方小说作者常常署上真实姓名或笔名,其直接动机和规范伦理无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立论的方式,从中西小说比较的角度,重点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真实作者意图伦理的不同。 B、文章提出叙事主体包含三个层面,然后分别从这三个层面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上的区别。 C、文章列举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史传“春秋笔法”,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重视真实作者似乎是天然的。 D、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古典小说真实作者和西方小说真实作者在现身方式、是否使用真名和伦理说教方面的不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盛行考证之风,法国圣伯甫等人提倡传记批评,这与真实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伦理处境影响小说创作相关。 B、虽然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将真实作者的伦理意图和小说文本的伦理表现结合起来,但对这二者并非同样侧重。 C、《梼杌闲评》的作者选择隐身是受到小说基本伦理要求的影响,可见只有隐姓埋名的古典小说作者才有强烈的伦理说教意图。 D、西方女性作者使用男性笔名的现象,可以看出西方社会也有性别歧视。也是西方小说真实作者现身方式多样的一个体现。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后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新冠肺炎的最好办法,接种疫苗的人群越多,拥有免疫力的人就越多,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去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就组织科研力量以战时状态推进疫苗研发工作,并一直保持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研发信息,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
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冠疫苗中有三款为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将培养扩增的活病毒通过理化方法,灭活以后经过系列纯化技术制备的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2—8℃的环境下可保存两到三年,但需接种两剂,两剂间隔三至四周效果最好。已有数据显示,我国这种疫苗的保护率为79.34%,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
(摘编自中青网《新冠疫苗来了,它将如何保护我们?》)
材料二:
新冠疫苗上市后,国家承诺新冠疫苗全民免费,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目前,符合条件的18-59岁居民正在有序接种。在临床试验取得足够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后,将大规模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我国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群众的身体健康都可以得到有效保护,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疫苗生产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生产供需的动态保障平衡机制,精准测算接种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国内疫苗生产企业还将不断扩建,随着产能不断释放,产量会逐步加大。有信心满足各阶段的需求。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全民接种疫苗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场所,大家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
(摘编自新华社《我国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
材料三:
当前,全球疫苗分配呈现两极分化。美国已经接种了上亿剂新冠疫苗,以色列的疫苗接种比例已超过了60%。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虽然全球疫苗接种量目前已超过感染人数,但超过四分之三的疫苗接种集中在10个国家,而拥有25亿人口的近130个国家甚至仍未接种一剂新冠疫苗。这将成为终止新冠疫情和推动全球复苏的最大威胁。某些发达国家甚至以要“保证本国疫苗供大于求”为由限制疫苗出口。
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始终致力于促进全球疫苗公平分配。目前我国已经或正在向53个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援助,已经和正在向27个国家出口疫苗。中圈的新冠疫苗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抗击疫情提供助力、注入信心。此外,应世卫组织请求。中国决定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先提供1000万剂国产疫苗,用于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急需。2021年3月15日。中国向联合国维和人员捐赠新冠疫苗,优先用于非洲任务区。这一系列举措助力多国抗疫,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全球危机中的担当。
(摘编自《环球时报》《中国新冠疫苗助力多国抗疫》)
(1)、下列对新冠疫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苗能让接种人群拥有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有助控制新冠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B、我国新冠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很高,根据调查,其保护率为79.34%,已经达到世卫组织的相关标准。 C、在新冠疫苗的生产上,我国实现了生产与需求的精准对接,随着疫苗产能的增加,很快就能解决各阶段的需求问题。 D、当前全球新冠疫苗的分配并不均衡,超过四分之三的疫苗接种集中在10个国家,而有些国家至今还未接种一剂疫苗。(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还在进行中,因此暂时未对这些老年人群进行大规模的疫苗接种。 B、接种疫苗虽能有效预防新冠,但目前我国的疫苗接种还未达到较高免疫水平,在人群聚集场所,我们仍需佩戴口罩。 C、虽然全球疫苗接种量目前已超过感染人数,但某些发达国家限制新冠疫苗的出口,因而无法终止新冠疫情,实现全球复苏。 D、中国不像某些国家那样限制新冠疫苗出口,已经或正在向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出口或捐赠疫苗,以此助力全球抗疫。(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中国在哪些方面展现出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3. 文学类文本阅读山前该有一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秽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璧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舍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圈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大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置冒烟。蒙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B、“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C、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树木显得合情合理。 D、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蕾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引出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表现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2)、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在此过程中的情感变化。(3)、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
4. 文言文阅读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讼,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侍上御崇政殿亲试进士,上悯其颜貌癯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 , 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宋史·李穆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 B、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 C、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 D、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往往出吾意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B、辞学之外无所豫 逸豫可以亡身 C、恐不易当其锋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诏强起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廊庙,即殿下屋和太庙,可以代指朝廷。这与“社稷”代指国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B、翰林学士,为皇帝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文告,有“内相”之称。 C、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一甲赐“进士出身”称号,第一名叫状元,别称鼎元。 D、丁母忧,即遭逢母亲丧事,同“丁内艰”,古代规定官员在父母死后须辞职守丧。(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聪慧才俊,精通经义。他从小就能写文章,从师学习《易》及《庄》《老》这些经典,穷究其义,得到其师的高度赞誉。 B、李穆善于断案,精敏果敢。任洋州通判时剖断积存的诉讼,没有遗留的案件;知开封府时,剖判精敏,奸猾之徒无所宽贷。 C、李穆善于辞令,堪当重任。朝廷召李煜,派李穆前往下诏。李穆言辞得体,软中带硬,最终迫使李煜答应入朝,受到皇上称赞。 D、李穆德行高尚,孝悌淡泊。小时路上拾遗必送还失主;与母、弟住一处,虽贫而乐;被夺情复官,他多次上表请求守满丧期。(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②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廷美草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5. 古代诗歌阅读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②。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①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②欧阳询《八诀》说:“竖,要如“万岁之枯藤”;弧钩,要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句陡起,既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的屏风后的惊喜之情,又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尘色染”有两层意思,一是墨迹流传已久,显得十分珍贵;二是字幅有些斑驳,爱惜中流露出惋惜之意。 C、主人家奇石藤松的环境布局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得益彰,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引人入胜;结尾有回味不尽的余意,章法严谨完整。(2)、怀素的草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后四句诗简要分析。6. 校本文化常识下列选项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而得名,也叫落第、下第。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
②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也有年号干支兼用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就是年号干支兼用。
③学官,古代主管学务或教学的官员统称,其中“祭酒”是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助教”是协助国子祭酒教授生徒的。
④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也可指年月日于支都相合,如《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
⑤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二十四个小时。其中“平旦”指早晨3-5点,“黄昏”指17-19点。
⑥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江东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地理概念,素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7. 名篇名句默写(1)、《论语十则》中,曾子认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2)、《离骚》中诗人写时人违背是非标准、争相苟合取悦的行为的句子是“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 ”两句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表达了词人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5)、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 ”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6)、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样描写景物早晚明暗变化特点的句子是:“ , 。”(7)、《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由秦入蜀,受到太白峰阻碍、不可逾越的句子是:(8)、《赤壁赋》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
8. 语言文字运用Ⅰ
①“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提法基础上归的出来的,是对“五育”并举政策话语的理论提升。“五育”融合的提出既传承了中国文化元素,又具有国家视野和世界眼光。是在汲取中外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丰富的思想营养的基础上提出的。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五育”融合的英文表达有两种②:直译,the Integration of 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意译,holistic education (全人教育)。
“五育”融合中的德、智、体、烫、劳分别代表真、善、关、健、富五大教育价值追求,其中真、善、美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健和富为教育的手段价值,它们应该平衡。“五育”融合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新时代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是对五育失衡以及“五唯”③(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痼疾的总结和概括。a难道学校教育在传递知识与价值的同时④,又一定要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吗?b基础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培养身与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从“五育”分别代表的五种教育价值追求来看。它们之间应该相得益彰,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全面数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文中划双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育”融合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新时代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B、“五育”融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新时代教育亟须攻克的问题。 C、“五育”融合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新时代教育亟须解决的课题。 D、“五育”融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新时代教育亟须攻克的课题。(2)、下列对文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的引号与后文“五唯”的引号作用相同,都表示特殊含义。 B、②处的圆号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直译”与“意译”的分说。 C、③处的小括号的作用是解说“五唯”,所以括号要放到后引号之后。 D、④处用逗号而不用问号是因为“同时……又”表并列,问号要放到后一句的末尾。(3)、文中划浪线的ab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9. 语言文字运用Ⅱ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_____________,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它们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织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了几道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了整个树林10. 阅读并点评下面一则新闻。要求:见解深刻,是非分明,不超过60个字。2021年12月13日,是第8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浙江嘉兴一名女子穿着和服在文化街悠然逛街,并拍摄大量照片,被热心网友举报给当地警方。经相关部门调查,这名女子声称自己是南关厢一茶艺馆店长,兼职做网店模特,自备有各式服饰。当天中午接到另外一个店铺邀请,于是穿着和服前往拍摄,下午本人看到了网上议论后,才意识到当天是国家公祭日,自己和邀请店铺对国家公祭日都不知情。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网友对此仍然热议不止。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课堂上,老师端起一杯水问道:“这杯水有二面克,你们认为可以端在手中多久?”很多学生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久了又会怎样!”老师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月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
材料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就会很容易折断;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
材料三: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对“负重和减重”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含义和现实生活,以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任务一:班级计划举行关于“负重和减重”的主题讨论,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
任务二: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请给自己的家长(妈妈或爸爸)写一封书信,谈谈你对“负重和减重”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