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宁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2-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断章取意       强聒不舍      妖(ráo)       婷(pīn) B、丰功伟绩       附庸风雅      言(zhēn)      睢(zì) C、与日俱增       置之不理      褛(jiàn)       阔(chuò) D、不言而喻       走头无路      养(huàn)      席(yán)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怀刚老师就是这样,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为师路,矢志不渝教书人”,谱写了一曲默默无闻耕耘者的奉献之歌。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C、毕业典礼后,大家郑重其事地向班主任张老师深深地鞠躬道别。 D、张大爷希望安稳地度过风烛残年的晚年,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碎了他的希望。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华为老总任正非敢于霸气地回应美国的打压,原因是由于他心中有格局,有气度,有远见。 B、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用一生诠释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切追求。 C、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通过重现历史瞬间给祖国70周年大庆庆生,票房约达13.02亿以上。 D、为迎圆明园马首铜像重回故乡,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国家博物馆开展隆重捐赠仪式。
  • 4. 在文段空白处依次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顶是(   )

    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①文涉及到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③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④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A、②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二、句子默写

  • 5. 请在横线处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10个填空) 
    (1)、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2)、 ,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3)、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汉文有道恩犹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8)、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两个典故来抒发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句子是:“。”
    (9)、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填空题

  • 6. 名著阅读。

    话说梁山第十三条好汉鲁达,因见恶霸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郑屠,被官府通缉,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但他忍受不了清规戒律,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期间,            , 威名远播。野猪林救林冲,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方腊,立下头功,回军途中,闻钱塘江潮信,圆寂于六和寺中。鲁达一生,大起大落:起于孤冷的寺院,最后又在寺院中安然去世,也算是功德圆满。

    请在横线上补写出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

四、综合性学习

  • 7. 班级正在开展“走进阅读天地,展开想象的翅膀”的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给下面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30字)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樊永涛报道)4月23日,以“书香西宁——知识创造未来”为主题的2020年书香青海·助力脱贫攻坚——‘4·23’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青海’阅读季西宁分会场在麒麟湾公园公共文化服务点启动,旨在致敬抗疫“最美逆行者”,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广泛开展,助力“幸福西宁·书香夏都”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设。本次活动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共西宁市委宣传部、西宁市文旅广电局主办,西宁市图书馆协办。

    拟写标题:

    (2)、(人物评价)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对其进行评价。(要求:态度明确,理由充分,80字以内)

    杨二嫂      胡屠户

    (3)、(采访提纲)下图所描画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果有一次机会,让你能够回到三国时代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采访”,你最想采访这个故事里的哪一个人物?请按要求简单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采访人物

    采访问题

    (4)、(对联撰写)请你围绕活动主题及上图所提供的故事内容,补写上联使之与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

    下联:王熙凤巧设宴席讨欢心

五、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内阅读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前人之述矣(

    连月不

    薄暮冥冥

    至若春和明(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属予作文记之/不物喜,不以己悲 B、乃:重修岳阳楼/家祭无忘告 C、于:多会此/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D、之:属予作文以记/予尝求古仁人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而或/长烟一空 C、是/进亦忧 D、或/异二者之为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5)、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
    (6)、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七、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熬鹰

    ①大别山绵延数百里,到孙铺镇杏山时,一派莽莽苍苍。林深叶茂,遮天蔽日;鹞鹰盘桓,兔走狐奔,把古老神秘的杏山衬托得无限生机。仓爷是生活在杏山脚下的一个老猎户,也是方圆百里唯一的熬鹰能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仓爷的腿脚已不再灵便了。提一杆猎枪,为追撵一只兔子或是狐狸,穿梭在丛林里疾走如飞,已是遥远的事情了,却成为他永久的回忆。

    ②仓爷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家里熬鹰。熬鹰是一件颇为苦累的活计,几天几夜,人与鹰就那么对峙着,不吃不喝不眠,直至一方最终败下阵来,才宣告熬鹰的结束。一场活儿下来,开始还桀骜不驯、斗志昂扬的鹰,这会儿羽毛凌乱,蔫头耷脑;熬鹰的人,也眼布血丝,形容憔悴,走路不稳,几天都缓不过劲儿来。

    ③仓爷七十三岁这年,在杏山上又逮住了一只鹰。这只鹰,个头虽不大,但野性十足,自仓爷逮住它的一刻起,就没有消停过。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左冲右突,扑腾挣扎,试图逃离笼子的束缚。仓爷递给它水和羊肉,它睬都不睬,扇着翅膀,带起很大的风,将仓爷手中的碟子都打翻在地。几天过去了,这只鹰的野性丝毫无减,仓爷伸手探进笼子,想摸摸它的羽毛,猛不防被它铁钩一样尖利的喙,拉下一道深深的口子,顿时流血不止。仓爷在心里说,自己真正碰上了强劲的对手啦!

    ④熬鹰是从这天夜晚开始的。仓爷用一条铁链子,将鹰拴在一根悬挂的横梁上,横梁摇摇晃晃,鹰就在上面不断地来回扑腾。仓爷说,横梁晃动,让鹰在上面不停地运动,可以锻炼掉身上多余的脂肪,更利于以后捕猎。

    ⑤仓爷手持一根棍子,守候在鹰的面前。熬鹰的日子里,是不给鹰任何吃食的,包括一滴水的饮用。仓爷也是不吃不喝,一直陪着鹰熬下来。仓爷时刻观察鹰的一切。那鹰,精力充沛,斗志昂扬,没有丝毫就范的意思。它紧紧抓住来回晃悠的横梁,用铁钩一样尖利的喙,不断啄击腿上的铁链子,每啄击一下,喙与链子都会发出金属撞击般的声音,异常刺耳。鹰似乎已意识到,它的自由,是与这根铁链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啄断腿上的链子,才能重回蓝天,自由翱翔。鹰执著地啄击着,每啄击一下,都像啄击在仓爷的心上,让他担心鹰随时都会啄断链子,摆脱束缚,一冲九霄。仓爷还看到,由于不断啄击,力度太大,血已从鹰的嘴和鼻孔里流出,结成了黑色的痂。

    ⑥后来,鹰在横梁上停止了无谓的挣扎,开始拿眼睛盯屋里的一切,扫视了一圈,最终将眼睛经留在仓爷的脸上,如豆一样金黄色的鹰眼里,闪烁着深深的仇意,隐隐还有一丝迷茫。仓爷感到,鹰的眼睛在与他碰撞的瞬间,似乎要啄透他的五脏六腑,洞穿他的一切。熬鹰几十年了,仓爷从没有发现有哪只鹰是这么用眼神看人,仓爷的身子不由震颤了一下。

    ⑦仓爷感到自己明显地胆怯了,仿佛做了亏心事似的,赶紧低下了头。仓爷想,是自己老了吗?不!即使是年龄的原因,自己也要坚持把这只鹰熬下来。仓爷自从逮住这只鹰后,就喜欢上了它,他决定熬完这只鹰后,就“金盆洗手”,给自己的熬鹰生涯圆满地画上句号。他不相信,自己熬了几十年的鹰,如今却要败在最后一只鹰面前!

    ⑧仓爷很快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态,又勇敢地迎上鹰的目光,和它对视起来。仓爷和鹰,就这么一直久久地对视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鹰终于架不住仓爷的目光,困意袭来,几欲闭上眼睛。仓爷清楚,这是到了熬鹰的关键时刻。那鹰每次耷拉上眼皮,仓爷都用手中的棍子拨弄它,让它始终无法闭上眼睛。仓爷这次看到鹰的身子开始颤栗了,眼里流露出乞怜的神色。仓爷伸手抚摸鹰的头时,鹰不再挣扎,没有了先前的凶悍,一动不动,任凭仓爷的手顺着它的头滑下,一直抚摸到它的脊背。金色的眼睛里,透出温和柔顺的光。仓爷知道这是熬鹰成功了。在一阵欣喜中,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下来,让他有一种虚脱般的感觉。正待仓爷转身欲拿羊肉喂鹰时,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地……

    ⑨也许,七十三是个坎儿,仓爷熬败了鹰,最终没有熬过自己。那鹰,每天盘桓在仓爷的坟头,长唳着,不忍离去。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怎样生活。

    (1)、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

    绵延(

    莽莽苍苍(

    (2)、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3)、小说主人公仓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以“熬鹰”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文章结尾写道:“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驯顺了的鹰,一旦离开了人,该怎样生活。”怎样理解这句话?对此你有何看法?
  • 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谈独立思考

    茅盾

    ①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②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③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④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⑤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⑥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⑧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⑨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⑩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⑪“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2)、第⑦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3)、第⑨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⑩段的主要观点。
    (5)、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八、作文

  • 12. 任选一题

    ⑴请以“    ▲     指引着我的道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⑵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928年,正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准备外出度假,离开之前,他在培养皿中培养了一批葡萄球菌。度假归来,弗莱明惊讶地发现,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块霉菌。科学家的专业素养和好奇心让他没有随手扔掉“被污染”的培养皿,而是对这块霉菌进行了观察、试验,于是,青霉素被发现了。

    青霉素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也包含着很多必然的因素。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