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梅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2-2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惩戒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首先,历史证明,在教育史上,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必要的。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当头棒喝”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曾经得到特别强调。中国乡间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在一仰一俯之间,是惩戒,也让学生在“疼痛”中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书,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身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杜威是主张尊重儿童的教育家。但杜威仍然认为“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马克·吐温家里有一条规定:如果孩子犯错误,就必须受到应有的惩戒。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并战胜引诱的能力。”
其次,从文化形态上看,对教育中惩戒现象有文化性的解释。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惩戒产生的负面影响被降低到很低的程度。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对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可能就会容易得多。
第三,从教育伦理上说,惩戒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有了这一原则的存在,即使是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对那些可以提出更高要求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受处罚,他们也容易理解这一惩戒体现的尊重和教育意义。同样,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最主要的理由: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行为,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戒”去学习。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惩戒,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切身利益的教育秩序将难以有效维系。所以,“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惩戒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
必要的惩戒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而且最“现代”的国家如欧美诸国的教育实践也存在不同形式的惩戒。现代教育观意味着对惩戒实施的限制、规定,并未否定惩戒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惩戒应被看作是教师对学生的善意和爱。
(摘编自中国教育智库网)
材料二: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权的行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用特定方式予以纠正。惩戒是为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
在征求意见稿中,根据程度轻重,教育惩戒分为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游览等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诚、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给予处分等。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秩序是良善生活的特征。若缺乏必要的秩序,教育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纪律的强化与秩序的维持是教育惩戒的直接诉求。
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秩序的维持并非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教育惩戒不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压迫与羞辱,而是为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一种良善的纪律与秩序。教育是以学生形成善良的人格为价值追求,惩戒的使用必然是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追求学生的自律与自觉。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而应以其人格发展为旨归,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教育惩戒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维持秩序这一工具性价值,而要时刻思考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惩戒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惩戒要以正义为内在精神。缺失正义,惩戒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首先,给出惩戒理由且允许学生申辩。作出一个教育惩戒决定后,要明确向被惩戒学生陈述违规行为、具体原因与惩戒依据,使被惩戒的学生认识到惩戒行为出于公共理性,而非教师个人的主观好恶。同时,教育惩戒要允许学生申辩,倾听学生的意见。惩戒不是教师或学校的单方面的行为,学生享有为自己辩护、澄清事实与阐明动机的权利,必要时也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
其次,要一视同仁,惩戒不是“差生”的“专利”。惩戒是所有犯错学生必然要承受的结果,没有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享有免于惩戒的特权。”教师不能因主观好恶或个人利益有意夸大或无视部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这种主观的偏私不仅会使教师丧失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犯错学生及时改正过错、实现成长的机会。
再次,完善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救济。在推动教育惩戒依法实施的同时,通过完善的救济机制使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正义的重要体现。教师享有惩戒权,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教师不能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由于教师滥用惩戒,导致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况,应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学生及其监护人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投诉,也可以寻求进一步的行政救济与司法教济,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权利的救济不限于学生,也要针对教师建立相应的权利教济机制,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不受侵犯,确保教师行使惩戒权。
(摘编自胡金木《教育惩戒的学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教育惩戒被教育学家们认为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使站在教育伦理的角度看,教育惩戒也是必要的。 B、教育惩戒只是工具和手段,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人格。 C、《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对违规违纪情节较重的学生,可采用增加班级或校内公共服务等惩戒手段。 D、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救济,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既要保障学生的权益,也要维护教师的权益和尊严,这是教育惩戒正义性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等东方文化形态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这有助于我们对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 B、教师的所有惩戒都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现代教育观并没有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必要性。 C、惩戒的使用应该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教育惩戒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 D、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教育惩戒的必要性,材料二强调教育惩戒的本体性价值及遵循的原则。(3)、张老师任教于某高中,担任班主任。下列选项中,张老师运用教育惩戒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王某上学迟到,张老师觉得他一向学习不认真,没有询问原因,就严厉批评了他。 B、自习课上,学生李某和江某说笑,因李某成绩较好,张老师只找了江某谈话,批评江某。 C、张老师安排学生成某参加演讲比赛,成某不愿意,张老师不听解释,让成某停课一天。 D、学生蒋某上课玩手机,严重违纪,张老师请其家长来校协商,德育处给予蒋某记过处分。(4)、请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用一句话给“教育惩戒”下定义。(5)、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解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 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畜牧厂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光,然后又捧出了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看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泽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看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她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着。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 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挑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出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释】《解冻》是迟子建一部发表于2009年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不仅表现出苏泽广对中山装的珍爱,也表现出苏泽广想突出自己不同于小腰岭人的心理。 B、“小腰岭人看他穿着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表面上写服装,实则表明小腰岭人们思想上的冲突。 C、在接到开会通知后,苏泽广觉得“凶多吉少”,他的爱人则担心“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这表明他们还处在过去的阴影之中。 D、出发前,黎素扇将行李中的书放了又抽出来,而苏泽广到办公室销毁了自己认为不该写的诗作,这表明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小腰岭人特定的生活情形,既照应了标题,又为下文写苏泽广夫妇二人在去兴林开会之前的种种担忧烘托气氛。 B、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了苏泽广在时代转变中的“兴奋—忧虑—失望—亢奋”的心理变化状态。 C、作者为读者创设了独具特色的话语情景,一个时代的不幸,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平实的人物对话中徐徐展开,既让人印象深刻,又引人深思。 D、小说聚焦一个普通人物——农村小学校长身上,没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刻意叙述,却可以从日常化的生活中,看到时代的缩影。(3)、文中画横线句“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有人评论说“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请简要分析文中书写了哪些温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永乐元年夏四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江南。时嘉兴、苏、松诸郡,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功,故有是命。六月,命侍郎李文郁往佐尚书夏原吉,相度水田,量免今年租税。秋八月,遣都察院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集》赐夏原吉,使讲求疏治之法。原吉上言:“江南诸郡,苏、松最居下流。常、嘉、湖三郡土田,高多下少。环以太湖,亘绵五百里,纳杭、湖、宣、歙诸山水,注淀山诸湖,入三泖。顷浦港湮塞,汇流涨溢,伤害苗稼。拯治之法,宜浚吴淞诸浦港,泄其壅淤,以入于海。吴松江袤二百余里,广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海。前代屡疏,以当潮汐,沙泥淤积,旋疏旋塞。自吴江长桥至下界浦约百二十余里,虽稍通流,多有浅窄。又自下界浦抵上海南仓浦口,可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茭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臣相视得嘉定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白茆港,径入大江:皆广川浚流。宜疏吴淞江南北两岸安平等浦港,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使直注海。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俟既开通,相度地势,各置石闸,以时启闭。每岁水涸时,修圩岸以御暴流。”疏上,行之。役夫凡十余万。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百姓暴体日中,吾何忍!”于是水泄,农田大利。二年春正月,复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往苏、松疏通旧河,以大理寺少卿袁复副之。九月戊辰,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功成,还朝。三年夏六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佥都御史俞士吉、通政使赵居任、大理寺少卿袁复赈济苏、松、嘉、湖饥民。嘉靖元年,巡抚李克嗣开吴淞江。至是,克嗣用华、上、嘉、昆四县民力,开吴淞江四千余丈,十余年无水旱之忧。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B、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C、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D、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侍郎,职官名,本为宫廷近侍,唐以后,为各部各部长官之副职,官位渐高。 B、广袤,指土地的长和宽,从东到西的长度叫“广”,从南到北的长度叫“袤”。 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大理寺,明清时官署,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三法司。(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永乐初年,嘉兴、苏州一带接连多年遭受水灾,尽管朝廷多次下诏命令有关部门治理,还是没有收到功效。 B、户部尚书夏原吉治理水灾时,得到朝廷大力支持。朝廷不光多次派员辅佐,还赏赐有关书籍。 C、户部尚书夏原吉关于治理水灾的上奏报告,是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根据各地地势的高低和水势的大小提出来的。 D、永乐元年,吴淞江是巡抚李克嗣开通的,长约四千多丈,动用了四个县的民力,却使当地十多年没有水旱忧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功,故有是命。
②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
(5)、根据文本内容,列举事例说说明朝永乐、嘉靖年间对治理嘉兴、苏州一带水灾所采取的措施(至少举出两件)。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羌村(其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客至”时群鸡斗争,诗人只好驱鸡上树后接待客人。 B、五至八句写父老携酒来看望我,表现了父老看重情礼,民风淳朴。 C、“酒味薄”是诗人斟酒的谦辞,巧妙地引出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 D、后四句诗写诗人为答谢父老而歌,“歌罢”仰天长叹,四座父老泪流满面。(2)、杜甫有仁者情怀——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杜甫这种情怀的?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分析了国家灭亡的原因。(2)、《赤壁赋》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3)、《劝学》中告诫我们要广博地学习并且加强自我反省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后的四姑娘山下,盘山公路有些湿滑。恰逢雨季,因川西特殊的地质原因,不时有翻滚而下的山石挡在路中,不过马上就有清障车与公路维护人员来清理干净,不多时就恢复了通畅。车轮滚滚,奔驰着的大小车辆载着_______的旅客、各式各样的货物驶向川西大地的深处。
公路边是川流不息的岷江,承载着川西的悠久历史,_______奔腾而过。两侧的山岭壁立千仞,如劈如削,山上奇峰突起,危岩耸立。岭间很是疏宽,四围合壁,托举起一个平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平原上又扬起一个个山、水、村、田、路的单元组合。眼前是散落在川西高原阿坝州多如繁星的古老村寨之一,一个曾经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水磨镇。12年前那场大地震之后,一地有难,八方支援,再建重生的水磨古镇,不仅保留和恢复了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被赋予了全新的_______。
而今,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更成为川西高原雪山脚下一只重生的金色凤凰。
一栋栋新建的四层楼房从车窗外快速闪过。_______间,不时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独特的羌家山寨依水而居。那一座座纯泥夯筑的房子,裸露着高原的纯色,展现着凝重而悠远的风景,诉说着水磨镇动人的故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林林总总 浩浩荡荡 风姿绰约 浮光掠影 B、形形色色 浩浩荡荡 风姿雅韵 浮光掠影 C、形形色色 莽莽苍苍 风姿雅韵 蜻蜓点水 D、林林总总 莽莽苍苍 风姿绰约 蜻蜓点水(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二段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她——她希望有一天能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B、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3)、比喻具有相似性,能使句子更有表现力。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 。虽然在一些人口中有“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说法,其实所谓“假性近视”并非一个真正的医学名称,而是相对于近视这一疾病而言,这类近视属于可以恢复的临时状态。因而 ② , 对于视力在正常范围的青少年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因为近视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之后, ③ , 不能任由低度近视发展成高度近视。正常情况下,孩子的眼睛度数每年会上升100度左右,但如果不配戴眼镜,每年可能就会增长150至200度。一般孩子如果近视达到100度,家长就需要给孩子配戴眼镜,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特别是可以利用暑期,给近视的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做个全面的眼科检查。除了要定期对孩子视力进行检查之外,家长在暑期中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在户外活动中,让孩子们的眼睛充分放松,得到良好的休息。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户外游戏代替网络游戏 B、使网络游戏被户外游戏所代替 C、把网络游戏代替为户外游戏 D、把网络游戏变成户外游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人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