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巩固练习Ⅱ

试卷更新日期:2021-12-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原始人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河姆渡人学会制作彩陶 D、半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 2. 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农耕文明的特点。观察下面房屋复原图,二者迥异的风格说明(   )

    A、自然地理环境相近 B、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先进 C、先民木工技艺高超 D、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 3.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   )
    A、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相互杂居交融而为一体的 B、当时诸族并存,邦国林立 C、炎帝、黄帝成为人文初祖的由来 D、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 4. 中国历史上有先王禅让的传说。下面三位人物与这一传说有关,他们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 5. 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它确立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材料中的“它”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 6. 《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表明(   )
    A、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B、华夏族开始形成 C、夏朝灭亡,商朝兴起 D、禅让制正式确立
  • 7. 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下图是出自工匠之手的两件青铜精品。它们铸造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8. 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业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料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①青铜铲    ②铁制农具    ③打制石器    ④骨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 9.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王室得到霸主的支持而中兴 C、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D、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
  • 10.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其中在战国初期消失不见的诸侯国是(   )
    A、 B、 C、 D、
  • 11. "寒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与某一学派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12.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中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13. 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A、秦的暴政 B、陈胜、吴广起义 C、修建阿房宫 D、项羽、刘邦起义
  • 14. 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继续修建长城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 15. 某一朝代建立初期,百姓极度贫困,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数十年后,这-朝代“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盘庚迁殷
  • 16. 公元前2世纪,当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时,中国西汉王朝也已经进入鼎盛时期。西汉最为鼎盛时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 17. 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 18. 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皇帝专权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 19. “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成都
  • 20.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贾思勰主张“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贯穿了精耕细作求高产的思想,体现了民间谚语所说“顷不比亩善”的真谛。他还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三  另一个因素是科学技术的支持。其中,尤其是袁隆平试验成功的杂交水稻得到大面积推广。……湖南有个农民形象的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对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贾思勰的主张是通过他的哪部著作体现出来的?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怎样的科学精神?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袁隆平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被称为    A       
  • 22.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公元前138年,他奉命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始终不忘使命……他后来回到汉朝,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材料三、读右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接着就推出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文帝的改革成功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方向?这一人口迁徙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的孝文帝是哪个政权的政治家、改革家?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 23. 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 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先人”肩负友好和平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摘自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

    材料二:“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自《汉书·张骞传》

    ——出自统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材料四:2 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摘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26日)

    (1)、指出材料一中的“先人”是谁。他第一次出使中亚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凿空”举动。张骞“凿空”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时把中国丝绸运往大秦的路线。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