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两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2-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本题7小题,每题3分,共21分)

  • 1. 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guǐ)步       讪(shàn)    (pì)如      皱(zhě) B、(jì)        (hōng)然      佛狸(sì)      (qiè)而不舍 C、狼居(xū)      自(xǔ)      (jiǎ)人       迁(zhé) D、(cáo)杂       教(huì)     (jī)鸟      出类拔(cuì)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蠕动    列缺    悯然    娇瞋 B、嘲哳    浮燥    瘪脚    靛青 C、怅寥廓  张惶    银篦    磨蹭 D、漂沦    纶巾    撂挑子  悸动 
  • 3. 在下面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        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

    ②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        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③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        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        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A、消失  掂量  伸展  幽深 B、消逝  估计  伸展  幽暗 C、消失  掂量  延伸  幽暗 D、消逝  估计  延伸  幽深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之谜。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 5.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C、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6. 下列加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食埃土 D、樯橹飞烟灭
  • 7. 下面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指东西向的路。阡,指南北向的路。 B、“羽扇纶巾”,这是武将的装束,形容周瑜有武将风度。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黑色单衣。 D、“烽火扬州路”中“路”为宋元时的行政区域,表示行政区域的还有“道”“郡”等。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侧,忽于树间逢一绛衣驺(穿红衣服的骑士),呼班云:“泰山府君(招收魂魄的神)召。”班惊愕,逡巡未答。复有一驺出呼之,遂随行。数十步,驺请班暂瞑,少顷,便见宫室,威仪甚严。班乃入阁拜谒,主为设食,语班曰:“欲见君,无他,欲附书女婿耳。”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班曰:“辄当奉书,不知缘何得达?”答曰:“今适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班乃辞出。昔驺复令闭目,有顷,忽如故道。

    遂西行,如神言而呼青衣。须臾,果有一女仆出,取书没。少顷复出。云:“河伯欲暂见君。”婢亦请瞑目。遂拜谒河伯。河伯乃大设酒食,词旨殷勤。临去,谓班曰:“感君远为致书,无物相奉。”于是命左右:“取吾青丝履来!”以班。班出,瞑然,忽得还舟。

    遂于长安经年而还。至泰山侧,不敢过。遂扣树,自称姓名:“从长安还,欲启消息。”须臾,昔驺出,引班如向法而进。致书焉。府君请曰:“当别再报。”班语讫,如厕,忽见其父著械徒作 , 此辈数百人。班进拜流 , 问:“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处。知汝今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土地神)耳。”班乃依教,叩头陈乞。府君曰:“生死异路,不可相近,身无所惜。”班苦请,方许之。于是辞出,还家。

    岁余,儿死亡略尽。班惶惧,复泰山,扣树求见。昔驺遂迎之而见。班乃自说:“昔辞旷拙,及还家,儿死亡至尽。今恐祸故未已,辄来启白,幸蒙哀救。”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 即敕外召班父。须臾至,庭中问之:“昔求还里社,当为门户作福,而孙息死亡至尽,何也?”答云:“久别乡里,自欣得还,又遇酒食充足,实念诸孙,召之。”于是代之。父涕泣而出。班遂还。后有儿皆无恙。

    (选自干宝《搜神记》)

    【注】①械:刑具。徒作:服劳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        贻:赠送 B、不敢过      潜:偷偷地 C、班进拜流    涕:鼻涕 D、泰山      诣:到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致书焉            我欲之梦吴越 B、欲附书女婿耳      岂无山歌村笛 C、知汝今明府所识    因长句 D、取书没            恍惊起长嗟
    (3)、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属于胡母班神奇经历的一组是(   )

    ①遂拜谒河伯 ②于长安经年而还 ③ 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作

    ④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 ⑤岁余,儿死亡略尽 ⑥于是代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母班一开始帮助泰山府君,虽然有惧怕的因素,但主要在于他愿意帮忙。 B、胡母班和泰山府君三次见面都很惧怕,原因都一样。 C、胡母班苦苦请求,泰山府君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此时他就已经知道了胡母班儿子要死去的结局。 D、答应父亲的要求,并且儿子死去后,胡母班并没有责备父亲,显现了他敬重父亲的品质。
    (5)、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

三、古诗文阅读及默写(共15分)

  • 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 “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励,表明自己广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2)、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与国运之悲,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抒发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

    “小军,”我说,“你儿子?”

    “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儿。……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氦,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展开,暗线围绕“儿子”展开。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E、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的情感。
    (2)、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魔方”的作用。

五、(gb)语言表达题(共3分)

  • 12.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                                                                                      

    ①山峻岭的屏闭又使徽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②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

    ③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徽州文化

    ④“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

    ⑤在这里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以及汇聚于此的各地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⑥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

    答:

六、作文(50分)

  • 13.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