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2-14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研究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   )
    A、神话 B、书籍 C、传说 D、化石
  • 2. 某学生去参观一处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他看到了如下展览品。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一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②这一原始居民已经不再进行狩猎和采集

    ③原始建筑业和原始手工业已经产生  ④从事农业,过定居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农耕文明的特点。观察下面房屋复原图,二者迥异的风格说明(   )

    A、自然地理环境相近 B、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先进 C、先民木工技艺高超 D、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 4.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   )
    A、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相互杂居交融而为一体的 B、当时诸族并存,邦国林立 C、炎帝、黄帝成为人文初祖的由来 D、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 5. 小明正在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如何开采和冶炼铜的课题。下列考古发现能够直接为研究此课题提供可靠依据的是(   )
    A、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B、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竖炉 D、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 6. 下图反映了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流通的金属货币。由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金属货币广泛应用 B、各国经济交流频繁 C、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D、手工制造业很发达
  • 7. 商朝建立后,王室内部连续发生争夺王位的纷争,都城也几经迁徙,很不稳定。商王盘庚为了扭转局面,迁都于殷,进行改革,“行汤之政”,政治中兴。由此可以看出,“盘庚迁殷”(   )
    A、标志着商朝正式建立 B、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 C、标志着商朝由盛转衰 D、说明商朝内部再无纷争
  • 8. 关于都江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修建     ②位于岷江中游

    ③著名的水上运输工程      ④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 9. “百家争鸣”中的“家”是指(   )
    A、专家学者 B、孔孟之道 C、思想学派 D、名门望族
  • 10. 秦朝《田律》规定:居住在农村的百姓不准卖酒,田啬夫(地方小吏)及部佐应严加禁止,违反法令者有罪。通过此材料可以了解秦朝(   )
    A、管理农村的情况 B、管理官吏的情况 C、征收赋税的情况 D、重视商业的情况
  • 11. 关于秦的疆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到东海 B、南到南海  C、西到临洮 D、北到长城
  • 12. 如果你生活在秦朝,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 13. 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基础的是(   )
    A、韩非 B、墨子 C、庄子 D、孟子
  • 14. 下面对秦朝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秦朝统一时间是公元前 221 年

    ②秦朝的都城设在咸阳。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④秦朝统一,严重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15. 安徽省宿州市西寺坡镇是大泽乡起义的发源地,有关这次农民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B、刘邦、项羽是起义的领袖 C、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秦始皇调集军队进行反击
  • 16.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华佗—“麻沸散”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祖冲之—《兰亭集序》
  • 17. 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整理制作的图表。根据此表,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时 间

    地 区

    北  方

    南   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生活富足
  • 18.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直接目的(   )
    A、打击旧贵族 B、发展畜牧业 C、实现移风易俗 D、加强中央集权
  • 19. 2021年4月,绵阳博物馆举办“敦煌莫高窟壁画展”,其中不少佛像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与传统中国讲究主产的面风有很大差异。这种画风最可能出自(   )
    A、古埃及文明 B、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阿拉伯文明
  • 20. 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
    A、商品买卖发达 B、文化交融密切 C、人员往来频繁 D、丧葬文化相同
  • 21. 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事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
    A、刘徽 B、宋应星 C、贾思勰 D、祖冲之
  • 22. 对下面两幅魏晋壁画(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C、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23. 翻译《齐民要术》的日本学者表示:“关于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可以和老农的宝贵经验媲美的只有这部书。所以我特翻译成日文,并加上注解,刊成新书行世。”这说明《齐民要术》(    )
    A、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B、善于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 C、提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水平 D、记载了机械制造重大成就
  • 24. 以下历史地图能反映出( )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 25.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生活着一群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他们已经学会使用火。到了距今约3万年,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人类从使用天然火到学会人工取火,期间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时间。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四:他总结父亲治理黄河没有成功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掘河流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

    (1)、“学会使用火”、“懂得人工取火”分别是哪一早期人类?
    (2)、材料二两种房屋,分别是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和7000年时期的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居住的房屋。请写出材料中A、B两种房屋的名称。最早建造这两种房屋的分别是中国境内哪一早期人类?
    (3)、材料三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他有什么重大贡献?(举一例即可)
    (4)、材料四反映的这位远古时期的传奇人物是谁?
  • 27. 先秦政治为我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王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郑武公、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时的执政卿士。周平王同时又把执政权交给虢公,郑庄公因此怨恨周平王,平王否认,于是周王和郑国交换人质以取得互信,周平王的儿子孤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的故事。

    材料三: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哪一 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其重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
  • 2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各方面都闪耀着熠熠光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材料二: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三: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中国幅员辽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进一步整体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郭沫若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图片所示文字的名称,并结合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说出它的文化意义。
    (2)、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指什么? 据材料归纳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书同文”是指什么?概括“书同文”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并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 条件,举出代表“晋字”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序号

    史料

    解读

    1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卫鞅认为: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实行变法。

    2

    ①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平民可因军功拜府。

    ②普遍推行县制,其官员受君主任免,集权于朝延。

    ③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生产栗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

    左边变法措施中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是______,利于经济发展的是______。(每项选填一个序号)

    3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左边史料反映的改革施是____④____

    4

    秦孝公保肴、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强兵,长雄诸侯。……,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史记》

    依据左边划线部分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次变法的影响是___⑤____

    5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壬寅,(孝文

    帝)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

    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左边史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有:穿汉服、____⑥____

    6

    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反映了魏帝为巩固统治,革除鲜卑故习,学习汉族礼仪文化,使鲜卑族汉化的史实。

    材料二: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次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魏帝改革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交融的一次总结。魏帝冲破重重障碍,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毅然地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善材料一“解读”。
    (2)、以事件为依据,将以上史料分为两类。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以上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