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2-09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识字与写字(共20分)

  • 1. 给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群鹤笨(A .zhuō  B .zhuó)地飞离水面,当它们的翅膀捕捉到更多空气时,就优雅地形成编队,飞往每天的捕食地。
    (2)、远处,朦朦胧胧的树林的剪影勾勒出村子参(A .cī  B .chā)错落的轮廓,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3)、山上光秃秃的,净是大大小小的石头(A .ɡā  B .ɡē)瘩,不要说像样的树一棵没有,连石缝中长的杂草,都数得出来有几根。
  • 2. 下列三组词语中都有一个词语出现了错别字,请选出。
    (1)、
    A、烟雾 B、抽替 C、威风凛凛 D、忘乎所以
    (2)、
    A、拥戴 B、枯劫 C、呆头呆脑 D、跌跌撞撞
    (3)、
    A、拍摄 B、愁怨 C、念念有辞 D、心满意足
  • 3. 把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正确解释选出来,请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排山海(    )
    A、竖立的东西横躺下来 B、转移,更换 C、进行投机活动 D、食欲变得不好
    (2)、大步星(    )
    A、液体移动 B、移动不定 C、趋向坏的方面 D、旧时的一种刑罚
    (3)、暴露无(    )
    A、丢失 B、漏掉 C、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 D、余,留
  •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语  D、 
  • 5. 下列词语中的“发”与“朝发夕至”中的“发”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发百中 B、整装待发 C、先发制人 D、发人深省
  • 6.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mó)糊 B、(dànɡ) C、(ɡònɡ) D、(zuò)自受
  • 7.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幽”的第2笔是“丨” B、“隆”的第9笔是“一” C、“篷”共有16画 D、“掷”共有11画
  • 8. “在这场篮球赛中,我们队在下半场出其不意地改变了战术,打乱了对方的(bù)署,终于反败为胜了。”请你在字典中选择出正确的字,应选(    )。
    A、步bù ①脚步,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稳~前进。②阶段:初~。③行,走:~其后尘。④用脚步量地面:~一~看这块地有多长。⑤旧制长度单位。⑥地步,境地,表示程度。 B、怖bù  惧怕:恐~|情景可~。[白色恐怖]反动统治者迫害人民所造成的令人恐惧的情势。 C、部bù  ①部分,全体中的一份:内~|南~|局~。②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农业~|市场~。③统属:~领|所~三十人。④量词。 D、埠bù  埠头,停船的码头。多指有码头的城镇:本~|外~。[商埠]①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镇。②指商业发达的城市。
  • 9. 看拼音写汉字,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lěi

    yuè

    chú

    chóu

    cái

    技高一

    别出心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 10. 填入“爷爷为官几十年,______,对待工作______,群众都说他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中最恰当的成语是(    )。
    A、两袖清风  鞠躬尽瘁 B、呕心沥血  完璧归赵 C、入木三分  出奇制胜 D、一鸣惊人  囫囵吞枣
  • 11.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其撤兵的战术。下面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刘邦  项羽 B、田忌  孙膑 C、廉颇  蔺相如 D、曹植  曹丕
  • 12. 与“等闲识得东风面”出自同一首诗的诗句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 B、黑云翻墨未遮山 C、胜日寻芳泗水滨 D、九曲黄河万里沙
  • 13. 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说道:“中巴要弘义融利,实现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倡导‘____________’。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帮助巴基斯坦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习主席引用的古语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C、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D、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14. 《爱的教育》原名《心》,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以自己儿子的日记为蓝本,并耗时十年精心写成的长篇日记体小说。其中除了表达“爱亲人”之外,还表达了爱什么?请举出一例。

    (人物提示:安利柯、叙利亚、卡隆、德罗西、柯莱谛、普罗克、波巴尼、克洛西、姐姐、父亲、小商人、小石匠……)

  • 15. 将下面这首词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诗词中出现“明月”一般都是表达思乡之情,而在这首词中,表达出的情感是

  • 16. 填空。
    (1)、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在这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三、阅读(共35分)

  • 17. 课内阅读

    ①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②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1)、概括以上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①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以上两个自然段写出了穷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4)、从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中能让你感受到渔夫的妻子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一般获取方式是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材料二:

    读书分为精读和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拓展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一千多本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材料三:

    1997年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九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这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这是实施全国“知识工程”的重大项目。二十年来,在全国各地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材料四: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他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他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立志虚心学习,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1)、根据对以上材料的阅读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盲人经过学习,也能响应“全民读书月”活动号召,参与到读书中。

    ②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的目的是倡导全民通过泛读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2)、认真阅读“材料四”,你觉得苏轼在上下联的开头会各加哪两个字?试着加一加。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3)、阅读完以上四则材料,你有哪些感受?请写下来。
  • 19. 课外阅读。

    房屋演变史

    ①房屋是人类栖息的场所,是人类征服自然亦是自身发展的一种象征。

    ②到了半坡氏族时期,人类才完全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自己的房屋,这种房屋的顶是用草铺盖的,呈圆锥状。屋的形状并不规则,屋体一半在地面以下。几个这样的屋聚在一起,便成为当时的村落。

    ③后来,随着人类文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于是经过人们精工雕凿、科学拼接的木屋和石屋,以及木石土合用的各种形式的房屋,大量建造起来,以至发展为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由于历史文化或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又创造出了各式不同的房屋。云南傣族的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牛马,方便安全,凉爽卫生;黄土高坡的人们则因地制宜,掘土为屋,建造出一排排冬暖夏凉的窑洞;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更是造出了遮风避雪、随意搬迁的活动房屋——毡包。各种房屋无一不表现了人类创造的艰辛和伟大。

    ④近代的房屋,在本质上又有了巨大变革。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天然材料,而是采用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而且更加重视房屋内外的装饰。例如在墙壁上贴瓷砖,甚至涂上金粉,使得房屋变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这些建筑,无论从结构还是外观,都远远超过了古代房屋。

    ⑤人们在各式各样的房屋中从事活动,可以说,房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读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近代房屋有什么特点。
    (2)、文章在写房屋的演变过程时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    )。
    A、变化离不开时间,条理清晰 B、开头点明时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C、有因有果,把事物说得更清楚 D、承上启下,让段落联系更加紧密
  • 20.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牙山五壮士

    ①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②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③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④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⑤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⑧“中国共产党万岁!”

    ⑨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阅读文章,用四字词语概括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接受任务————————跳下悬崖

    (2)、第④自然段中写道:“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说一说自己对加点部分的体会。
    (3)、第②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样写的好处是(    )。
    A、既让人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让人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 B、抓住了每一个人的特点,表现了每一位战士作战的英勇,把痛击敌人的情形展现在读者面前 C、表现了五位战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同时突出了五位战士坚决果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品质 D、采用了连点成面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不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了五位战士作战英勇
    (4)、第⑥自然段中写道:“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五位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的原因是什么?
    (5)、文章在叙述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时,由“战士”改为了“壮士”,称呼改变的原因是(    )。
    A、写文章的需要,为了与课题中的“壮士”用词相呼应 B、他们用实际行动掩护了群众和连队主力,圆满完成了任务 C、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上绝路,这种行为悲壮感人 D、突出五个人勇敢、坚决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
    (6)、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让人感受到“壮士”是一种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请写出一个自己知道的名字,并简单写出其被称为“壮士”的原因。

四、习作(30分)

  • 21. 片段习作

    高尔基《童年》一书中出现了众多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个,用书中的事例简要说明人物有什么特点。(50到100字)

  • 22. 篇章习作。

    从下列两个要求中选择一个进行习作,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也会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强项。你的爱好是什么?或者在某一方面的强项是什么?选择其一,用文字写出来。

    ②如果你有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一头大象、一辆汽车……你想变成什么呢?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把变形后的故事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