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中考科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空气与氧气

试卷更新日期:2021-12-0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

    20

    15

    2

    反应后质量/g

    m

    29

    0

    8

    A、m 的值是 1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参加反应的乙、丁的质量比是 29:8
  • 2. 关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D、光亮的铜丝放入稀硫酸中,溶液变为蓝色,产生大量气泡
  • 3. 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I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排列再紧密的分子之间也有间隙 C、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D、过程Ⅱ发生了物理变化
  • 4. 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从 a 处通入气体收集 O2 C、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
  • 5. 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制备 B、收集 C、验满 D、验证性质
  • 6.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需要纠正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向试管中加固体 C、倾倒液体 D、收集氧气
  • 7. 下列有关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解反应的产物一定是单质 B、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可能有两种 C、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 D、化合反应的产物只有一种
  • 8. 氧气可以与木炭、硫、铁丝等物质发生反应。下列关于这几个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反应条件看:都是点燃  B、从反应现象看:都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    C、从物质状态看:反应物是固体和气体,生成物都是气体      D、从物质种类看:反应物都是2种,生成物都只有1种
  • 9. 小科在课堂上做“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小科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中空气体积的1/5。下列操作会使进入的水的体积偏少的是(    )

    A、选用木炭替代红磷 B、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 C、将点燃的红磷缓慢的放入集气瓶中 D、红磷燃烧时忘记关闭止水夹
  • 10. 遇到着火时,正确处理火情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脱排油烟机排气 C、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D、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用大量水冲灭
  • 11. 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制取氢气用固体锌粒和稀硫酸,铜不会跟稀硫酸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装置①④制取和收集氧气,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__Δ 2KCl+3O2 B、用装置②制取二氧化碳,不仅可随时添加酸液,还可控制反应的速率 C、用装置③制取氢气,若多孔隔板改成隔离铜网,同样可以制取 D、如用装置⑤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a端通入
  • 12.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而着火,而火势不太大时,应采取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
    A、用干布擦净 B、用湿抹布扑盖 C、用水浇灭 D、用灭火器灭火
  • 13. 实验室常用如图甲、乙的发生装置制取氧气,小金又设计了如图丙、丁的装置用于制取氧气,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装置甲的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是为防止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水冷凝后倒流 B、使用装置乙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时,需定期向烧瓶中添加二氧化锰粉末 C、向上拉装置丙中注射器的活塞并关闭止水夹a,若活塞下落到原位置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D、装置丁利用二氧化锰粉末与双氧水制取氧气可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操作
  • 14.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
    A、应向试管中加入大量药品,以产生更多氧气 B、应先给试管均匀预热,后集中药品部位加热 C、导管冒出气泡时应立即收集,以免氧气浪费 D、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 15. 小科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在加热过程中,该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 16. 灭火毯由纤维状隔热耐火材料制成。在起火初期,将灭火毯直接覆盖住火源,可在短时间内灭火。灭火毯灭火的原理主要是( )
    A、隔绝氧气 B、缺乏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17. 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下列有关改进后的装置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环境污染少 B、装置简洁,操作简单,节约药品 C、实验中活塞先向左移,后向右移 D、更方便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18. 小科所在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装置气密性良好,图①中的锥形瓶内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碱石灰用于干燥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利用图②和④的装置收集的氧气均不够干燥 B、图①装置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若用图③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在b导管口处验满 D、若用装置④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对测量结果无影响
  • 19. 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小敏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0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关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装置可能气密性不好 B、实验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 C、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可能不足 D、反应刚结束就立刻打开弹簧夹
  • 20. 右图是某同学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实验中发现只有试管中白磷能够燃烧,图中气球是白磷燃烧前的状态。对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只起到给白磷和红磷加热的作用 B、实验过程中两颗白磷现象不同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实验过程中和结束后两个气球的大小都相同 D、该实验说明白磷不能保存在水中

二、填空题

  • 21. 根据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装置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2)、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是a→
    (3)、下列关于硫燃烧实验(如图乙)的相关描述合理的有(填序号)。

    ①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②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

    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同④集气瓶底部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

  • 22. 在做铜与氧气的化合反应的活动中,
    (1)、用砂纸将铜丝擦亮是为了 , 再将光亮的铜丝置于空气中加热发现红色的铜丝表面变为黑色,请你写出其化学方程式是
    (2)、在反应A+B═C+D中,5gA和1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若2.5gA和足量的B反应,可生成D的质量是
  • 23. 氧气的制取有多种方法,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2)、C是一个多功能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体,若将C装置内装满水,将氧气收集在C中,则气体应从(选填“a”或“b”)进入。
    (3)、有一种“氧气自救器”,它利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自救器药罐中的生氧剂(超氧化钾KO2)接触产生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KO2+2CO2=2X+3O2 , X的化学式为
  • 24. 纸火锅在各城市悄然兴起,它的材料是普通的白纸,但是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
    (1)、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分析,纸火锅不会被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2)、纸火锅底部以固体酒精为燃料进行加热,小明将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5. 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试回答:

    (1)、通过比较图甲装置内(填字母)两处的实验现象,可推导出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乙能正确反映气球内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变化的是(填字母)。
  • 26. 空气有着广泛的用途。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是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物质基础;切割或焊接金属时需燃烧乙炔产生高温火焰,是利用了氧气的性;液态氮由于在(填物态变化名称)时需吸收大量的热,可做冷冻剂;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 , 常用作保护气。
  • 27.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但人类认识并分离氧气,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放入如图所示的曲颈瓶中,连续加热12天后,发现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容器中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1/5。随后他又将产生的红色粉末收集于另一容器中并加强热,发现又生成了汞和另一种气体。这种气体的体积恰好等于之前曲颈瓶中空气减小的体积。1777年,他将这种气体正式命名为“氧气”。已知红色粉末是HgO,请写出曲颈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拉瓦锡的实验能够粗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得益于以下哪些原因

    A.汞能和氧气发生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

    B.生成的氧化汞常温下呈固态

    C.氧化汞分解的温度高于汞和氧气发生反应的温度

    D.汞受热后易挥发,变成汞蒸气

    E.汞与氧化汞的颜色、状态有差别,易于判断反应物是否过量

  • 28. 下图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装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实验中制取的氧气可以用上图中的(填字母)装置来收集。
    (3)、用制得的氧气完成D装置所示实验,该实验的现象是
  • 29. 神秘的三星堆遗址挖掘出了许多青铜面具,这些面具表面都有一层绿色的铜锈,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碱式碳酸铜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反应生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X+CO2=Cu2(OH)2CO3
    (1)、请写出X的化学式为 。
    (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0. 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以及下列仪器: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并收集O2 , 不需要选择的仪器是(填序号),写出你选择药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如果要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除利用上述包含④在内的部分仪器外,还需要添加的仪器是(填名称)。

三、解答题

  • 31. 学校组织春游,小科准备了一份“自热火锅”(图甲),他撕开包装看到了内部结构(图乙),并了解到相关信息(图丙)。

    小科按食用方法进行如下操作:①加热盒中倒入适量冷水,将发热包放入冷水中:②放上食盒,加入食材并倒入适量的饮用水,扣紧盒盖。在等待食物煮熟过程中,小科发现加热盒逐渐变烫、盒内传出“嘶嘶”的声音、盒盖小孔的上方有水汽。请解释

    (1)、“自热”的原因
    (2)、盒盖上小孔的作用。
  • 32. 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都没有发生变化。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3)、求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
  • 33. 如图为我们课堂上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⑴先在集气瓶里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5等份,做上记号;

    ⑵夹紧止水夹,燃烧匙内加入足量的红磷并点燃,立即塞紧瓶塞,集气瓶内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⑶等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等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导管上的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停止时水位大致上升了1等份。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对上述实验原理和设计目的进行阐述。

  • 34. 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 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氮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的原理是利 用了氮气与氧气哪一物理性质的差异?
    (3)、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 Δ__ N2↑+2H2O,该反应是属于反应(选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4)、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 , 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
    (5)、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35. 小金在实验课时称取16.1g混有杂质的高锰酸钾固体,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杂质不发生变化),冷却后称量固体的质量为14.5g。
    (1)、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2)、请列式计算反应前固体中高锰酸钾的质量。

四、实验探究题

  • 36.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通过以下三个实验,回答相应的问题。

    实验一: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得到固体残留物A。

    实验二:往铁粉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得到混合物B。

    实验三:加热铜粉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实验结束后得到黑色固体化合物C。

    (1)、在进行实验一时,发现试管固定得太高,可调节上图中的旋钮
    (2)、通过实验二,可以验证酸的一项通性,即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
    (3)、实验三中,固体全为黑色,说明铜粉的量可能不足。若铜粉的量不足,据此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与实际值相比会 (选填“偏小”、“偏大”或“相等” )。
    (4)、利用上述三个实验后的剩余物质,继续进行如右图操作,发现加入盐酸时有气泡产生。已知二氧化锰不与稀盐酸反应。若不考虑溶液饱和导致晶体析出,请写出滤渣E中所有物质的化学式:

  • 37.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装置用代号表示):

    (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比较干燥的氧气时,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用;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较纯净的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2)、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极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NH3 , 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3)、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在氧气钢瓶和病人吸氧器之间连接一个类似右图所示的装置,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导气管(填“a”或“b”)端连接在供氧气的钢瓶上。
  • 38. 科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将一镁条放入 CuCl2  溶液中,镁条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 但很快镁条表面又冒出很多气泡,他们觉得很奇怪。

    【提出问题】这些气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猜   想】小科:是氧气;小华:是氯化氢;小琪:是氨气(NH3);小金:是氢气。小马马上否定了小琪的猜想,他否定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他们开始着手收集所产生的气体.

    实验一:小科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

    实验二:为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氯化氢气体,请你提出一种实验方案

    实验三:为确定气体是否是氢气,小金设计如图实验装置(每个装置均充分反应),甲、丙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不同的,请指出它们的区别

  • 39. 二氧化锰粉末能催化双氧水的分解,那其他的金属氧化物是否也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催化效果是否有所不同呢?小金进行了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得:氧化铜是一种黑色的难溶性粉末,微热时可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生成的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实验步骤: 

    ①如图连接装置;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加入10%的双氧水,观察现象并记录相关数据

    ③清洗并干燥装置,换用氧化铜粉末重复步骤②,相关数据记录表中,据此分析:

    如下表:

    物质

    质量/g

    10%双氧水体积/mL

    集满一瓶氧气所用时间/s

    二氧化锰

    0.5

    20

    25

    氧化铜

    ________

    20

    38

    (1)、步骤①中仪器a的名称是。小金通过比较来判断两种物质催化效果的强弱;
    (2)、步骤③中所加氧化铜的质量是
    (3)、通过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4)、小徐同学分析了小金的实验过程后,认为还需要补做几个实验步骤,才能证明氧化铜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步骤继续设计如下:

    ④将反应结束后剩余氧化铜固体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并(填实验操作步骤名称),证明氧化铜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发生变化;

    ⑤向上一步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硫酸并微热,观察溶液颜色,证明氧化铜在反应前后也未发生变化。

  • 40.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切开的苹果放置不久,果肉上也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像是生了“锈”一样。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查阅资料】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氧化酶)与空气接触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实验探究】该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验证,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填字母编号)试管中的苹果“生锈”。

    【得出结论】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氧化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反思与评价】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原因是